时间:2024-05-09
颜鸣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相关知识。
我们曾在八年级上学期学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经典说明文,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通过学习,我们发现,除了抓住事物的特征、讲究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也是说明文的一大写作特点。说明文的写作历史很长,早在古代,就有一些作者为了将一些自然现象、生活器物等说明白、讲清楚,写出了很多经典的说明语段。在说明过程中,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有助于充分表现事物或者事理本身的特征,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规律。下面我们结合中国古代的一些科学典籍,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受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一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时间顺序,说明生产技术、制作工艺、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介绍中国服饰时便使用了时间顺序: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泛指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窄袖绯绿短衣、长拗執、有蹀躞带(装饰蹀躞的腰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出使北方)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悦(手巾)、算嚢(算袋)、刀砺(佩刀和磨石)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一种环),即今之带銙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正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宽大)矣。然带钓尚穿带本为孔(带钓的固定须在腰带根部穿孔嵌入),本朝加顺折,茂人文(增加了礼制文明的色彩)也。
这段文字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中国衣冠的发展,按照“北齐以来一唐武德、正观时一开元之后”的顺序介绍中国衣冠的发展变化,脉络清晰。
二 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进行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清代涨潮编撰的《虞初新志》中有一篇小短文《核工记》,文章便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写的:
季弟获桃坠一枚,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城墙垛子),历历可数。城巅具(有)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更夫),执桴鼓,若寒冻不胜(受不了)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应声开门),洞开如延纳(请进)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宝塔)七级,距滩半黍(半分长),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吹)火,盖供客茗饮也。舣(拢船靠岸)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高高的土山上有一个钟阁建在那里)。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睡足后慢慢起身的状态)。山顶月晦半规(半圆),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描述,先是整体写核桃的正面与反面都是山,然后再细致地写山中的景象、山中间的城、城墙顶上的楼和楼内的事物,再转向写山脚的庙以及庙里的景象。
空间顺序一般都用来描写建筑物的构造以及风景名胜,这个说明顺序能让文章具有一种空间感、画面感,让读者展开想象。
三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往往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
明末清初戏剧家李渔曾写过《闲情偶寄》,其中有一段描写芙蕖的文字,就使用了逻辑顺序: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枝干),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周敦颐),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可爱之处),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芽)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等到)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猶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解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这段文字是按照总分的逻辑顺序介绍芙蕖的:首先从“总”的角度介绍,突出芙蕖“可人”的总特点,然后分别从芙蕖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方面分述芙蕖的益处,从而说明芙蕖的“种植之利”极大。
通过对以上三种说明方法的介绍和示例展示,相信同学们已经深切感受到文言文说明顺序对于描写事物、阐明事理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时能够准确运用,把说明文写作提升到新的高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