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流行语是时代进步的“镜像”
事件回放
“洪荒之力、工匠精神、小目标、套路、葛优躺……”不久前,《咬文嚼字》杂志社评选出2016年网络十大流行语。这十大流行语中,除“供给侧、工匠精神”外,其他8条均来自网络,有的是网络新造词汇,有的是被网络赋予了新的含义,2016年成为历年评选中网络用语数量最多的一年。
时事鲜评
年度流行语的评选结果,其实正是洞察年度表情的一个最佳维度。比如“供给侧”和“工匠精神”,它们体现了政治、经济的改革走向。而像“葛优躺”“小目标”等,则主要立足于普通公众的视角,以草根眼光洞察和审视社会,从而做出娱乐且戏谑的评价。不管如何,不同流行语的存在,其实并不是刷存在感,而是紧扣了时代的脉搏,传递出了时代发展的旋律和声音。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其体现了时代发展与微观生活的结合,汇聚了不同群体的内心诉求。一句流行语,体现了时代的特点,表现了不同群体情感的宣泄。每年所评选出的流行语,正是从不同视角记录了这个变迁的时代,不仅彰显了大政方针的走向,而且释放了民间的多元化情绪。不可否认,这些流行语类似于快餐,流行时间往往非常短暂,很难被人们铭记于心。然而,时代在发展,流行语的频繁更迭和变化,正是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
不同的时代,语词的创造和传播,都遵循着迥异的规律和原则,也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流行语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必将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一直存在,而且将成为时代进步的“镜像”。由此,对于我们而言,不用对流行语过于大惊小怪,不妨客观理智地予以审视,深刻感受流行语中蕴藏的时代气息。
(选自光明网)
为指尖上的正能量点赞
事件回放
近日,新疆和田一名患先天性腹裂、生命危在旦夕的女婴,须到乌鲁木齐千里求医。当地爱心人士发起微信求助后,新疆交警全程護航带道,最大限度争取时间,使这名新生儿及时得到救治。无数热心人通过指尖传递爱心,为生命赢得生机,再一次给社会注入正能量。
时事鲜评
近年来,人们通过QQ群、微信朋友圈、手机客户端传递友善,救人于危难之际,这样的善举随处可见。每当有贫困家庭、困难群体遭遇绝境的消息传开,四面八方的爱心便纷至沓来,捐钱捐物,献计献策,助人渡过难关。
每一次爱心接力行动,都开启了检视社会良心的一扇窗。人们看到,尽管近年来不时传出“诈捐”“爱心裹挟”等负面事例,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启动善念,尽己所能为营造守望相助、温暖向善的社会风尚尽绵薄之力。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碰上他人有难处时通过网络点动手指,也许只是一念之间,却可能带来造福社会和他人的大爱善果。新疆各族民众、交警爱心接力的故事让我们更加坚信,奉献爱心、传递友善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人间自有真情在。
移动互联网时代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指尖上汇聚而成的社会正能量,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美德进一步发扬光大。透过指尖传递的爱心接力,天南海北朋友圈的转发,令人感受到全社会向善的巨大力量。正因为此,我们应更加珍惜、维护虚拟空间的生态环境,使爱心正能量获得诚信的保驾护航。
(选自新华社)
“鲤鱼孩子”被网红,边界意识勿缺失
事件回放
因为一张“幼儿园老师让学生带一条小鱼来观察”的图片,他成了2017年第一个网红:只因为图片中其他孩子带的都是小鱼,唯有他带的是一条几斤重的鲤鱼。一时间,在一片“心疼孩子”“求孩子阴影面积”“别人面前的是花鸟市场,他面前的是菜市场”的打趣中,这张图被疯转。还有各路大神将那条鱼PS成水煮鱼、红烧鱼等,以“缓解”孩子的尴尬。
不过,事件真正的主角“鲤鱼孩子”的父亲很快出面解释,他称这事挺乌龙,因为钓的鲤鱼难吃所以就给孩子带去学校了。这引发又一波恶搞狂潮,好多网友或为鲤鱼打抱不平,表示鲤鱼不应受到歧视,或感慨“幸亏这父亲钓的不是鳄鱼”
时事鲜评
不得不说,做网红或做网红背后的“男人”,是需要禀赋的。很多人为了红而极尽炒作之能事,可有些时候,走红靠的是“妙手偶得之”而非刻意为之,比如傅园慧,又比如“鲤鱼孩子”及其父亲,都不做作的性子,却自带喜感,都没有为了红而炒作,却因机缘巧合成了“流量担当”。
你可以为这看似莫名其妙的蹿红找到不少原因,但对“鲤鱼孩子”及其父亲来说,成网红完全就是个意外。跟那些脸型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玩直播刷关注度的网红不一样,他们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也因如此,在“鲤鱼孩子”及其父亲近乎被玩坏时,也有必要特别强调某些看似细微的常识——他们毕竟是在“状况外”的情况被带入舆论场中,而非有意地去抢占头条,他们极可能不会就此转型走T台、上节目,靠曝光度过日子。所以我们可以玩我们的,哪怕再怎么调侃,只要不逾矩都没事,但尽量不要打破他们生活固有的平静,拉他们“陪侍”社会的围观热潮和恶搞狂欢。
这里面尤为重要的,是对孩子的保护,包括不轻易暴露孩子肖像。回溯此事发酵经过:有老师觉得这事好玩,就发到了家长微信群;有家长又将其传到了网上。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涉事教师还是将图传上网的家长,或许都有些轻忽大意:他们可能并未考虑到照片外传后的海量关注,所以完全未对孩子面部特别是眼部进行模糊化处理。虽然“鲤鱼孩子”只是露了个背,可旁边几个孩子的面部表情都很清晰。
这未必会导致什么堪忧的结果,但未做保护性处理就传播的做法本身就欠妥。现实中,不少人动辄将孩子照片不处理就外传的现象,并不少见。有些人忘了起码的边界意识,那就是不可擅作主张地传播具有辨识度的孩子照片,否则涉嫌侵权。这不是无谓之忧:很多照片都可能流入公共场所,但其引发的链式反应又未必像这起事件那样,基本上都是网友对涉事孩子的善意打趣,倘若某些孩子因此被恶意攻击、被蓄意人肉,遭到了伤害,那不做处理就传照片的行为难辞其咎。
对这场风波而言,孩子未打马赛克的照片是怎么流出来的,或许无人关心。可就保护孩子视角看,多点对不侵犯孩子权益的边界意识的提醒,不是什么坏事。
(选自《钱江晚报》)
让科学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事件回放
不久前,由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揭晓了2016年度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同时揭晓的还有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等榜单。
时事鲜评
没错,科学应该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从表达习惯看,我们常常把“科学”和“文化”搭配在一起,在专业学者的眼里,“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是现代社会中的两种文化。但对大众来说,科学无处不在,它完全可以成为社会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享受科学文化知识就像看书、读报、听音乐、看电影一样。遗憾的是,我们常常“心存芥蒂”地将科学自觉归纳为“小众”,排挤在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之外。心理认知上首先产生了距离,又如何与科学零距离交融呢?
让科学流行起来,是科普界有识之士的呼吁。英国物理学家布莱恩·考克斯在成为曼彻斯特大学粒子物理教授之前,曾当过摇滚乐队的键盘手,是个名气不小的摇滚明星。“转行”物理学教授之后,考克斯频频在电视与广播节目中出现,主持科普节目,收获了几百万观众。考克斯说:“科学太重要了,它必须,也不得不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位物理学家的眼里,科学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这不是一个或几个流行明星可以做到的。
如果我们能够像享受音乐以及其他流行文化一样,享受科学知识与探索知识的乐趣,甚至让感知科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些伪科学的传言岂能恣意弥漫?
(选自《光明日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