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谢承新+罗付金
39年前的春天,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激情讲话,使得这次大会有了“科学的春天”这样一个诗意的别称。
8個月后,激情和诗意鼓荡在三湘四水。来自全省的2200多名代表,相聚在全省科学大会。中断多年的科技颁奖盛况重现会场,1506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科技成果受到奖励,掌声经久不息。
历史掀开新的一页。从此,湖南发展的恢宏征程上,创新的光芒照耀前行之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三湘儿女,没有理由不在创新大潮中敢为人先、走在前列——从提出科技兴湘的战略,到推进科教兴湘、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提出人才强省战略,到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战略,创新驱动在湖南的生动实践,引领中部湖南开放崛起。
2016年11月,橘黄枫红,党旗似火。中共湖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正式确立“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全面创新,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强省,一个创新型大省的愿景跃然展现在湖南人民的眼前。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从战略部署到发展蓝图,从经济转型升级到社会民生福祉,以创新之翼引领科教强省,“潇湘号”的发展巨轮已然扬帆起航。
打造创新引领发展新战略
创新是灵魂。在历史的脚本里续写湖南的新篇,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刻变革,如不可抗拒的时代浪潮,席卷三湘
创新有多重要?
十几个世纪前,我们的祖先用四大发明和丝绸、陶瓷等至今还在影响人们生活的创新之举给出了答案;几年前,炎黄子孙又用飞天神舟、潜海蛟龙、核电高铁等令世界惊叹的创新成果作出了回答。
1919年,革命先驱、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也在《新世纪》里写道:“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出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展传衍,流传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可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发展赶超的不竭动力。对于湖南这个中部内陆省份来说,更是如此。湖南区位优势独特,但对外对内开放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但综合竞争力不强;教育与科技资源较丰富,但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问题,虽属于“成长中的烦恼”,却是湖南决胜第一个百年梦想时绕不开、躲不过的难点、重点。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欲行稳致远,必清醒警醒。出路在何方?湖南的决策者在探寻。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走出一条新路,尽管这条新路荆棘丛生!”廓清思想迷雾,荡涤认识误区。发展的共识一凝聚,理念就有了深刻的嬗变——
“不创新,发展就没有前景”“创新是湖南发展的最大希望”,湖南落后在创新,潜力在创新,希望也在创新!湖南的决策者豁然开朗。
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敢为天下先”的湖南将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从省委书记到基层干部,再到普通的人民群众,重视创新、支持创新、投身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在三湘大地到处开花结果——
2006年,确立“科教兴湘、建设创新型湖南”;2011年,将创新型湖南纳入“四个湖南”建设;2012年,率先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
这一系列的连续动作,为湖南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血液与动力!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力推动下,湖南的创新,似湘江掀澜,生生不息。
创新的湖南,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发出了湖南发展新的动员令: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科教强省。省委书记杜家毫提出,要在思想理念创新的基础上,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让创新的万丈光芒照亮湖南前进之路。
创新引领是时代召唤。新世纪新征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湖南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要变“农业大省”为“工业强省”、变“重化工业”为“新型工业”、变“要素驱动”为“创新驱动”,在新一轮国家战略和区域布局中巩固“湖南地位”、壮大“湖南优势”、提升“湖南影响”,就必须牢牢抓住创新引领这个核心,着力培育强劲增长动力。
创新引领需创新之举。在历史的脚本里续写湖南的新篇章,自上而下,一场从理念到行动的深刻变革,如不可抗拒的时代浪潮,席卷三湘——
湖南通过创新引领着力突破新技术。一是夯实基础。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园区和各类高新园区,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协同,努力建设区域创新高地,推进高精尖人才培育引进工程。二是完善机制。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无缝对接。三是突破技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建设主战场,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在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湖南通过创新引领着力培育新动力。一是优化供给培育动力。把创新引领落实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促进“湖南制造”向“湖南智造”跨越,努力打造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兴优势产业链发展计划,促进磁浮技术、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产业化发展。二是催生需求激发动力。大力推广新兴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扶、众包、众筹等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三是深化改革释放动力。把创新引领落实到改革设计和推进上,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市场配置要素改革、农村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激发内生活力。
湖南通过创新引领着力拓展新空间。一是向新型城镇化要空间。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支持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建好湘江新区。做大做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县城和中心镇提质扩容。二是向区域协调发展要空间。深入实施“一核三极四带多点”区域发展战略,以长株潭为中心,以岳阳、郴州、怀化为增长极,以京广经济带、环洞庭湖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张吉怀生态经济带为重点,以国家级园区等各类特色园区为依托,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极带互动、多点支撑的竞相发展格局。三是向产业融合发展要空间。创新全域旅游模式,推进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基地,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
决胜大略,必先定于胸。“创新引领”,为“潇湘号”巨轮涉险滩、过激流标注了前行的航向。
高扬创新引领的先锋旗帜
科技是核心。这是一方播种神奇的土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演绎精彩,锦绣潇湘崛起形成核心增長极的宏大“科技湘军”
8毫米的磁浮高度,18.55公里的路途。每天,从晨曦起,在长沙火车南站至黄花机场的磁浮铁轨上,中低速磁浮列车似翩翩起舞的芭蕾女,在两地之间安静而轻盈地往返“飞翔”。
这条中低速商业运营示范线,不仅是一道“湖南创新”的风景线,更是一道“湖南智造”的产业线,它烙印上了两项“第一”:一是我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线,二是目前世界运营里程最长的中低速磁悬浮线。
标注湖南高度的绝不仅仅是磁悬浮——今日之湖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精彩演绎。从高铁出海到核电技术走出国门;从“天河二号”刷新全球最快运算纪录到参加C919大飞机制造……一串串湖南元素,凸显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画卷中。
透过这些闪亮的“湖南名片”,世界看到了几千年来湖南勇立潮头、奔跑在前的身影,看到了湖南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充满高度民族自信心的发展中的湖南,一如平稳“飞翔”的磁浮列车,在科技强省战略的牵引下,向着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谱写中国梦湖南篇章的宏伟目标,稳健远行——
这信心,来自湖南多年积累的创新能力。至2015年,湖南省区域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已位居全国第11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4.29%,增幅位居全国首位;全省专利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十强。特别是近年来,湖南依靠排全国第27位的人均可支配财力和排全国第17位的政府研发投入,取得了排全国第5位的国家级科技奖项、第8位的创新绩效。
这信心,源于以智力资源为支撑的湖南优势。湖南现有69名“两院”院士、90多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还拥有近百个由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组成的阵容庞大的国家级创新平台。
这信心,来自湖南求新求变所获得的丰厚回报。2015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逆势增长54%;2016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高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7个百分点。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三湘大地一大批战略性高科技产业正承担起动力转换的重任,让湖南形成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促互进的良好格局。
虽然信心满满,但湖南存在的短板还不少,可谓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悄然到来,科技创新出现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竞争格局。如何真正做到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湖南省委、省政府在着力调查研究摸清完“家底”之后,相继发布了建设科技强省实施意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等系列文件,总体设计出了科技创新的“路线图”……一件件,一桩桩,为创新保驾护航,激活创新的引擎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四个转变”——
坚持攻难关、促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由“小局”向“大局”转变。围绕科技资金聚集度、开放度、共享度不高等问题,聚焦全省重大战略需求,实施区域性重大创新工程,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强化支撑引领作用。
坚持聚众智、塑生态,推动科技创新队伍从“小众”到“大众”转变。围绕各类政策落地难等问题,坚持科技创新系统工程理念,突出系统设计,点面结合,构建全链条、便捷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动力源”作用。
坚持重统筹、汇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投入由“小投入”到“大投入”转变。围绕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统筹整合难度大等问题,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强化“三分离”和“五统一”管理,牢牢把握科技项目监管“关键点”,提高财政专项科技资金使用效率。
坚持抓改革、优环境,推动科技创新产出由“小产出”到“大产出”转变。围绕经济社会部分领域发展不优、不足等矛盾,以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各类科技园区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新增长点、拓展发展新空间,做大总量、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金钥匙”作用。
实施科技创新“五大工程”——
实施区域性重大科技工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统筹整合资源,在人工智能、新材料、大健康、现代农业、军民融合等领域凝聚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加大资金聚集度,连续实施,滚动支持,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以专项行动促进科技创新局部突破,带动科技创新整体跃升。
实施创新“楚才”工程。强化人才优先战略,加大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推动人才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实施“长株潭高层次人才聚焦计划”,实施“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菁英培育计划”,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加快建立国家人才计划的后续配套支持机制。
实施创新环境建设工程。建设湖南制造业创造中心,启动杂交水稻国家实验室工作;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和农村“星创天地”等双创载体建设;建设潇湘科技大市场,搭建省市县互通、网状链接的科技要素交易市场。
实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工程。制定建设科技强省的系列配套实施细则和具体改革举措,推动建立科技强省建设考核工作机制;实施全省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实施“科技计划经费+”行动,建立“科技+教育”“科技+产业”“科技+社会发展”“科技+文化”等工作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实施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工程。加快打造促进研发的一系列科技创新基地,辐射带动全省创新发展;建设规划展示中心、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大学科技城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打造长株潭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高新区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培育推荐省级高新区申报创建国家高新区,引导和支持省级工业园区、经开区、市县开发区转型升级为高新区。
千里潇湘万象新,凌云健笔意纵横。“科技”方阵有力提升了湖南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科技湘军”成为创新型湖南在国内国际舞台上的一面面先锋旗帜——
“三超”创新“头羊”领跑全球。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亿次超级计算机、世界大面积亩产最高的超级杂交稻、世界运行速度最快的超高速轨道交通“三超”领跑世界,成为通往“一带一路”的“湖南名片”。
工程机械尽显湖南“智造”惊艳天下。长沙着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率先建成智能制造强市,“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引领智能变革,长沙工程机械集群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工程机械研发和制造基地;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以及中车株机等国家骨干企业斩获多项世界之最,为湖南乃至中国赢得了荣誉,取得了世界最大功率六轴电力机车、世界最长臂架的泵车、世界功率最强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等系列世界先进科技成果。
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金字招牌”花落三湘。长株潭高新区自主创新成果丰硕,聚集了炭/炭复合材料、3D打印机、8英寸IGBT芯片生产线、高铁电传动系统等一批全球领先的创新硕果,拥有株洲轨道交通、湘潭先进矿山装备制造、长沙电力智能控制3家国家级产业集群建设试点。“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引发了全国的广泛关注与研究。2014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株潭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湖南,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从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嬗变。
构筑创新引领的智力支撑
教育是关键。富民必先兴教,强省必先强教。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推进科教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
放眼世界看湖南,绣有湘绣,菜有湘菜,电视有湘军,与之相媲美的,教育亦当有“湘”字号。
放眼历史看湖南,湖湘教育声名远扬。岳麓书院,朱张会讲;雁城石鼓,船山开经。昨日之华夏,难舍湘人之事功;今日之神州,必因湘人而腾飞。腾飞之翼为教育,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省强。
省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惠民”多措并举,“教育均衡”加速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创新”科技支撑,取得了耀眼的成绩,折射出三湘儿女落实教育强省发展理念的孜孜以求和高度自觉——
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教育事业总规模居全国第7位,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全省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高职、中职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
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湖南省中小学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计划,描绘了湖南教育事业的美好蓝图。
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步伐加快。湖南把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有机结合,加大科研创新牵引力度。全省现有“985工程”高校3所,仅次于北京、上海;5年来湖南新增“两院”院士11人,入选的“两院”院士绝大部分来自高校;全省高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30个,3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牵头或参与的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7个,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6个、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8个。统计表明,高等院校成为湖南释放智慧资源庞大的“蓄水池”,近年来省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80%以上由高校主持或参与,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项主要来自于高校。
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字,浓缩着湖南落实“教育强省”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
决战于当下,决胜于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书写“芙蓉国里尽朝晖”的潇湘教育新篇章?湖南省委决策层开出的“良方”是:教育是科教强省的关键,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以教育支撑科教强省、驱动经济强省。
遵循这个“良方”部署,“敢为人先”的三湘儿女,在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的豪迈征途上,又开始了新一轮推进“教育强省”的圆梦之旅——
创新教育理念。注重面向人人,充分保障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湖南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为每个湖南人提供适合的、高质量的教育。注重终身学习,提供更開放优质的学习资源、多样个性的学习机会、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绿色友好的学习环境。注重知行合一,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习者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共建共享,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发展与治理,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精准资助家庭困难学生。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就近入学,关爱留守儿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扩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全省全部贫困县。深入实施高考招生“阳光工程”,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3类招生计划,让更多农村和贫困地区孩子有机会上重点大学。
优化教育结构。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资源覆盖面,提高学前教育普及率。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同步建设城镇学校,努力办好乡村教育,切实完成消除大班任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推进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协调发展。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增列审核工作。
深化综合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省级统筹,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施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湖南省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国际优质资源培养急需人才,继续办好“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
强化教育保障。依法落实教育投入“三个提高”“两个增长”的法定要求,着力构建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稳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保障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动态核编,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如椽大笔,擘画教育。宏图已定,号角吹响。我们坚信,不远的将来,“潇湘处处蕴春意,人人可以为尧舜”的愿景必将变为现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