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设高效课堂,提升学生阅读力

时间:2024-05-09

高璐

【摘要】教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分为认知、内化、生成三个不同层次,并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抓住阅读的切入点、矛盾点、训练点、拓展点和实践点,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方法引领 能力提升

阿德丽·安吉尔在《阅读力》一书中,通过分享课堂教学实践和教案,细致地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为解码和理解两大类。其中,理解力又划分为“五力”:聯结力、提向力、图像化力、推理力、转化力。最为初级的为联结力和图像化力,这是学前儿童即可掌握的阅读力;次高级的为推理力和提问力,指能通过文本理解回答或提出答案不在文本中的深层次问题;最高级的是转化力,即读了一个故事后,读者的想法或者发生改变,或者因此产生新的认识或新的视角。以此为出发点,学生的阅读力应该分成认知、内化、生成三个不同层次的能力,而这三种不同层次的能力又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当学生每阅读一篇课文,在认知上就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如果学法得当,势必会将认知内化为自身知识信息库中的一部分,而由此生发的新认知又必定会影响到他们下一次认知的深度,所以,每一节四十分钟的阅读课,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应成为学生阅读力提升的有力基石。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力。

一、抓阅读的切入点

一篇文章,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无外乎是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思想或一个观点,而文章具有总结性的句子,或概括性很强的词语往往直指中心,如果能发现它们,对于读懂文章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如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时,初读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找出最能反映作者思想的段落,学生找到课文的最后一段。只找到还不行,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圈画出段落中的重点词语:“没有抱怨命运”“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等等,并据此质疑:柳树的命运是什么?它可不可以抱怨?如果只是抱怨,后果会是怎样?它遇到了哪些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怎样才算没有畏怯?如果这是一棵有感恩之心的柳树,在造就青海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时,会感恩什么?抓住阅读的切入点,抽丝剥茧,学生一层一层理清文章脉络,走近文章核心。只有走向文字的深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何为“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才能真正读懂何为“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才能真正感悟何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所以,阅读力的提升,不在课堂教师引导的量,而更应注重引导的质,抓住阅读的切入点,对阅读力的提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抓阅读的矛盾点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是《青海高原一株柳》文章始末的两个自然段。“极其平常”与“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看似是自相矛盾的两个提法,用在文中是否合适呢?抓住这一矛盾点,可激发学生深思,让学生体悟到:“极其平常”指它是一棵普通的柳树,与灞河柳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这株柳苗落在灞河,它依然可以长得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可它偏偏落在青海高原上,偏偏随着命运磨难而成长为青海高原上唯一一棵枝繁叶茂的柳,这才让人觉得神奇,从而对生命找寻出路所体现的顽强生命力产生敬畏。于矛盾对立处找寻答案,是对文本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了阅读力的提升。

同样,在《爱之链》一课中,“看到脸上带着微笑的乔依,她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为何?天寒地冻、人迹罕至的公路上,看到微笑的人走向自己,被困雪地的老妇人难道不应该感到欣喜吗?为什么反倒是“紧张地闭上了眼睛”?正是有这样的矛盾在,才更显出乔依热心的帮助是多么难能可贵。

三、抓阅读训练点

如果说以上两点是针对学生的“次高级”,阅读力,即推理力与提问力提升的,那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还应努力使学生形成阅读的转化力。在有限的四十分钟的课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还要加强语言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文的训练点进行精练,促进阅读力的转化。

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课文从壮丽山河、丰富特产、多样民族等方面来赞颂祖国,课后也有仿写第二到第六自然段的要求。这就是一个语言的训练点,看似简单的一个仿写,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如怎样归类就难住了部分同学。有人从山河方面写三个自然景物,或写一个人文景观;也有人从物产方面写三种美食,但缺乏诗歌的韵律美,读来让人别扭;也有的学生选取的素材过于局限,如在赞美祖国美食文化时,全部选用扬州美食,让赞美祖国局限在了赞美扬州上。所以,此训练不仅是简单的“仿”写,更应去理清文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架构,真正形成知识的迁移。

四、抓阅读的拓展点

阅读拓展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拓展,二是方式方法的拓展。前者如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写道:“我愿意再活一次……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在巴金看来,生命的开花结果就在于为社会多“奉献”一点。巴金一生笔耕不辍,多部著作就是“生命开的花,结的果”。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像巴金一样的作家,我们该如何让生命开花结果呢?从小处说,一次为社会的奉献,就是一次开花结果——公交上给老人的一次让座,一次自发地给贫困山区孩子的助学,都是一次开花结果。从大处说,立下志向,砥砺前行,也是努力让生命开花结果的过程。在内容上走出文本去,才能更好地理解“开花结果”这种说法,才能将其转化为人的内在品格,而这种转化,才是阅读力深层次的体现。

还有阅读方法上的拓展。我们知道《青海高原一株柳》并不是一篇单纯的状物文,而是借以写柳树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精神。例如夏洛蒂三姐妹、霍金、鲁滨逊等,身上皆有这样的品质,这是借物在喻人。由此,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也正是运用了同样的写法。写物仅仅只可以喻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原来,状物有如此多的目的,如果学生能从“见山是山”发展到“见山不是山,犹有其他”,是不是阅读力又提升了呢?

五、抓阅读实践点

阅读力的提升,其实可以让阅读变得更有趣,让阅读从有意义走向有意思。如阅读《牛郎织女》这一神话故事时,我引导学生将故事的高潮“拆散家庭”部分改编成小剧本。在学习《负荆请罪》一课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了实景表演,既可以深入了解课文内蕴,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对剧本可操作性的探究。学习《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不妨让孩子们从课本走出去,去找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只小甲虫、一颗小石子……用图画、相片或更多的形式,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大自然文字。

总之,课堂教学需要着力于阅读力的培养与提升,这需要我们高效利用课堂,不断探索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