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故宫的走红之路

时间:2024-05-09

故宫,在近600年的岁月里,承载着国家记忆,延续着中华文脉,撑起了一城一国的魂与魄。近几年,600岁的故宫变了,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时尚,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具有“科技感”。亲,你想知道故宫返老还童的秘诀吗?

“招了一拨有毒的设计师”

我从西华门进入,拐过三四道弯,到慈宁宫附近,看见游客如织。一扇红漆剥落的木门静悄悄地立在那儿。门边有个不起眼的密码锁,输入密码,木门“吱呀”一声打开。原以为此处无人,里面却别有洞天,电脑、打印机、传真机一应俱全,当然最多的还是来来往往的年轻工作者,这里就是郭珽(tǐnɡ)所在的那间“小厨房”。门外,游客熙熙攘攘;门里,一片僻静幽谧。

这似乎与世隔绝之地,正是故宫的前沿阵地,是它与外界联系的首道关卡。

“别嫌冷,我们这屋一年到头都见不到阳光,跟其他屋子比差了好几度。”郭珽笑道。天气虽冷,屋里的氛围却火热闹腾。在这里“烹饪”新媒体内容的“小厨子”们,与修文物的前辈不同,组内的10人中有8人是“80后”,另有2人是刚入宫的“90后”。在古老的宫墙里,他们另辟蹊径,一扫故宫庄严肃穆之感,走上了活泼俏皮之路,让我等平民知道了“皇上真会玩儿”。

也许有人不知道故宫的“新媒体”,但一定知道《穿越故宫来看你》这款充满魔性的H5(超文本标记语言)页面,这背后就有郭珽团队的努力。

明成祖朱棣是H5页面中的主角,以他的自拍开始,他与后宫嫔妃们的经典形象融进了流行元素,拍戏、写剧本、做服装设计……样样俱全。最经典的画面是妃子们通过前沿科技VR(虚拟现实)设备表达对皇上的思念。传统诗词中的宫闱春思用现代科技来展示,令人脑洞大开。

这样的“搞怪”并非心血来潮,“贴近年轻人”是郭珽针对大数据做的对策。郭珽说:“我们现在的粉丝多在18岁~30岁,而且有往更小去的趋势。我们想通过他们平常乐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

上溯到3年前,故宫淘宝推送的文章《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便让故宫找到了一条“卖萌”的新路子,发布仅一个星期,点击量就突破80万。

在这篇以《雍正行乐图》为原型的动态图文章里,素以“铁腕肃贪”形象出现的雍正皇帝一改“为人狠辣”之风,玩起了cosplay(角色扮演),配上诙谐的图文,令人捧腹。“渔夫”雍正坐在溪边濯足,不顾形象地挠着脚丫,配文“朕……脚痒……”;“书生”雍正围炉夜读,配文“朕就是朕,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打虎”雍正拿着铁叉在山洞口与老虎僵持,配文“有种你进来”!凡此种种,啼笑皆非,引发了大量网友的互动,“我一直以为他能钓出一条鱼来”“一本正经卖萌的雍正太可爱了”“我猜他是射手座”……

其实故宫最早尝试卖萌风格是2010年时制作的“大明天子笔筒”,“点头yes摇头no,帝后跟亲说hello”的宣传语,瞬间让肃杀的庙堂人物变得可爱有趣。再如“雍正御批”的“朕亦甚想你”系列折扇、“奉旨旅游”行李牌、“格格钓金龟婿”书签等火爆产品,可谓是“玩坏”了九五之尊,连故宫自己都说“招了一拨有毒的设计师”。

此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有话说:

2012年,我走马上任,开始了段子化推广。大家来品味品味我说的经典段子吧:“越是主要领导来,越要给他看最不好的地方,这样领导的责任心油然而生,就给我们解决很多问题。我们屡屡得逞!”“我劝他们千万别买故宫的行李牌,买完第一次出差就会丢,因为做得太好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对画册非常感兴趣,每一页都问我,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鸟……我哪儿知道啊!”是的,故宫的网红之路,是从我网红化开始的,呵呵,我就是带动故宫走向网红的那个“点”哦。

忙碌的“宫中人”

读者觉得好玩,工作的人却要辛勤付出。

一天4个会,一个月7大展,10个人30个项目,7天×24小时全天候,这是郭珽和组员的工作数据。尽管故宫不允许加班,但对郭珽来说,下班只是换个地方工作而已。“回家后要实时检查后台数据,基本上是手机不离手。”郭珽说,“有时候孩子问我,‘手机重要还是我重要时,我说不出话,很愧疚。”

这10个人的小团体虽然忙碌,却像一个大家庭,互相照顾、体贴。

下午虽有重要会议,郭珽仍然组织起大家忙里偷闲,为新来的两位同事庆祝。我原以为他们会在宫外聚餐,没想到郭珽的回答却是“点了外卖”。“我们有10个APP要运营,还有中英文官方网站要维护,很难10个人都不在岗。”郭珽苦笑。

外人看来,在“高大上”的故宫里工作,是一件令人艳羡的事,工作人员随时随地都能触摸珍贵文物,游览这里的盛景。对此,郭珽说:“除了工作地点特殊,工作性质是一模一样的,外面的人怎么做新媒体,我们就怎么做新媒体,工作没任何区别。而且工作时间去游览,那是旷工。”

作为一名风华正茂的女生,郭珽也是爱美之人,在故宫唯一能让她有“小情绪”的,便是不能穿高跟儿鞋。

“你看看这儿的地,高跟儿鞋能走吗?”郭珽指着地面说。我低头看去,眼前大理石铺就的地面因岁月的冲蚀已变得坑坑洼洼,有些地方即便平底鞋都难行走,更别提高跟儿鞋了。

“我们上厕所要出五道门,有些部门之间隔得太远,还要骑自行车。”郭珽說话的当口,她的一份快递送到了故宫北门,同事听到后对她表示同情,因为“太远了”。一位男生笑道:“我们这儿太大了,到北门得骑一会儿单车。”这大概就是这些“小厨子”们的“甜蜜负担”吧。

此处故宫修复师有话说:

2016年初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说起故宫,大家通常想到的是那些精美的文物。而事实上,每一个文物后面,都站着一群像我这样精心维护、修复的技师。这部纪录片的出现,观众知道了故宫里还有我们这样一群人,也看到了成百上千年前的文物的真实样貌。呵呵,我们就是带动故宫走向网红的那根“线”哦。

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今年,是郭珽在宫里待的第十五个年头,春去冬来,寒暑交替,她却怎么都看不腻故宫的美,“每天下班骑自行车从太和门广场穿过去时,一定会停车回头多看两眼,那山花被夕阳照着,美得难以言喻。”

刚“进宫”时,郭珽觉得世界突然静了下来,与喧嚣隔绝了。直到现在,她依然时常望着红墙外的那方蓝天发呆。她还清晰记得,一次故宫里大雨如注,可当她走出神武门的时候,外面的雨已经停了。“紫禁城的小气候与外面不同,每年春天,长安街边的玉兰早早地就开了,宫里的玉兰却要晚开好几天。”

这是郭珽身为故宫工作者的“小确幸”,只有每日去感受,才能发现这里的点滴。但她觉得故宫的美是所有人的,应该让大家都知道。郭珽问负责摄影的同事能不能拍一些好看的照片,于是,就有了故宫官微上那组“秒杀时光”的美照。

“有一种美,秒杀了时光,足够让我们停留。”配图是飞檐斗拱的红墙藻井和古朴沧桑的汉白玉石雕。这是2013年7月17日,也是郭珽在故宫官微发的第一条微博,当时,粉丝刚过百万。这条不起眼的微博,意外地收获了好评,在不经意间暗暗释放了一个信息:故宫博物院,这座一直与大众保持距离的庞大机构,开始愿意放下身段,用流行的语汇与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了。

此后,故宫官微便美得“不像话”。郭珽除了配合摄影师用一整年的时间拍下故宫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更请人来为图配詩。“一月·日升月恒”“二月·春归”“三月·醉春风”……这些唯美图文为故宫赢得拥趸无数:“图的原型该多美好”“美得宁静庄重最是动人”“老北京就剩这点东西了”……如今,故宫官微的粉丝已超过400万。

“让自己俗一点,别高高在上。”郭珽说,“我们希望把故宫带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谈到故宫不再啧啧称奇,而是感到亲切。”

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正是郭珽在故宫的第十六个年头将要做的事。

此处故宫资料信息部数字传媒组组长郭珽有话说:

近几年,我们选择与淘宝合作,与腾讯携手,开始了各种接地气的操作。买周边、卖御膳、做H5……一年卖出10亿的故宫萌宝宝,现在还很火;角落里不被人注意的“大铜缸”依旧很潮;“故宫猫”还是很受宠。我们要让故宫逆生长,变得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有温度,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呵呵,我们做的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故宫文化带来了最广泛的触达,成了带动故宫走向网红的那个“面”哦。

书香寄语

再过几年,故宫就要过600岁的生日了。600年了,故宫一直在这里,下一个600年,故宫还在这里。创新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温度。背靠历史,面向未来。大浪逐新,与时代同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