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上面的对话发生在河南鹤壁2019年11月30日的夜晚。当时的王泯燃,被母亲徐建英匆匆带到现场,开始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
一个3岁小女孩掉进了20米深的机井,但30公分的井口宽度,仅有A4纸大小,这让在场的救援队束手无策。
父亲作为救援队的成员,提出让自己上初三的儿子王泯燃尝试下井救人。估摸着肩宽合适,王泯燃没有任何犹豫,甚至在被问到年龄多大时,脱口而出:“17岁。”
“他怕别人觉得他年龄太小,未成年不让他参与。”母亲徐建英事后回忆道,儿子当时是14周岁,自己虽在旁揭穿了他善意的谎言,却也只是报出了他的虚岁年龄。
经过现场培训,王泯燃在冬夜的寒风里,脱下了棉衣。同时克服低温、缺氧、头部充血等困难,先后6次倒挂下井。
母亲徐建英记得,机井非常不平整,里边是毛面。井口的衔接处还有凸起,非常容易被卡住。
“前两次刚下到一两米,就因为卡住退上来了。第三次下到快一半的位置,他又拽动了绳子。”徐建英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怕,尤其是他第三次喊停的时候,我的心都揪住了。”
但王泯燃对于当时的记忆里,并没有“害怕”这两个字。他的脑海里,只有赶紧把小妹妹救出来的念头。
“小妹妹你别怕!我马上来救你!”小女孩儿的哭声先前一直在持续,王泯燃的慌乱,是从她哭声停止的那刻开始的。
为了和时间赛跑,他选择继续尝试。分别经历了氧气罐、摄像头的阻碍,终于在第六次下井时,营救成功。
成名背后的高光和压力
小女孩儿噩梦结束的那一晚,是王泯燃成为大家口中“少年英雄“的第一天。
“中原好少年,冷静不怯场,勇敢不慌张!”
“小英雄!好棒!”
“这是善良和勇敢最好的传承!”
“瞬间泪奔!英雄少年!”
王泯燃的救援故事,立刻进入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团队的视野,成为特别奖获得者。进而引发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平台的报道,中国共青团网、扬子晚报、广州日报等微信平台的转发。
他登上了央视《中国少年说》的舞台,迎来了自己少年时期的高光时刻。
但王泯燃和家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自己收到的第一份奖励——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大河报授予的天天正能量特别奖。
“当时觉得,这是一份认可,原来大家也觉得这么做值得。”随后这笔奖金,成为了王泯燃上学的部分费用,还被用作一家人参与鹤壁山城无疆公益救援协会,和当地守望幸福关爱留守儿童组织的经费,以另一种献爱心的方式,又回馈给了社会。
“救援确实是他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母亲徐建英觉得,原本就比同龄人懂事的王泯燃,变得更成熟了,对人对事都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自己有了更高要求的压力。
“一开始接受采访,是因为记者告诉我们,这样可以弘扬正能量。”但徐建英明显感受到,报道多起来之后,孩子开始有了一些心理变化。
甚至整个家庭,都开始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以后只能一直比现在更好,一言一行也要注意,因为不只是代表自己,还有孩子。”
一家人眼中的“英雄”二字
“我所理解的‘英雄’,就是能够帮助更多人的人。”徐建英作为母亲,并没有将儿子培养成英雄的执念,但却从小,身体力行地教导王泯燃和女儿,要去帮助和照顾他人。
她和丈夫,都是鹤壁山城无疆公益救援协会的会员,也是2019年那场救援的参与者。
平日里,他们会带着王泯燃和女儿一起,参与一些志愿者服务。也会去帮忙寻找一些因为智力有问题,而离家出走的老人或儿童。“他们年龄毕竟还小,先参与一部分力所能及的。”
2021年河南暴雨,徐建英和丈夫兩人分工参与了武装部联合发起的应急救援。“他爸爸留在家附近,我随着队伍去浚县抗洪了7天。”
后来疫情蔓延到河南的时候,王泯燃的姐姐成为了当地核酸检测的志愿者,王泯燃也在社区参与了志愿者执勤。
疫情时期的经历,让王泯燃心中的“英雄”二字,有了一个具体的形象——钟南山。
“他自己说过,觉得钟南山就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因为能够帮助更多的人,王泯燃把他作为心中的榜样。
但美好的憧憬,总是伴随着现实。
面对越来越多的报道,王泯燃和家人对自己最大的期待,是能够不忘初心,做回自己。一方面帮助更多的人,一方面能优先安心完成自己的学业。
他和家人都觉得,前路还有许多的不确定。
但也正因如此,属于少年的无限可能性,让王泯燃的未来,才刚刚开启。
阅读札记
每一个英雄都只是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在关注他们光环的同时,也要记得,他们也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