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腕龙

时间:2024-05-09

腕龙是世界上著名的恐龙之一。在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第一个全身出镜的恐龙就是腕龙。现在就让我们回到侏罗纪时代,去瞧瞧腕龙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吧!

腕龙化石的发现

1899年的春天,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想通过展览巨大的恐龙化石来吸引游客,于是派遣时任博物馆研究员的埃尔默·里格斯,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州寻找恐龙化石。为了得到挖掘许可,里格斯写了一封信向科罗拉多州州长致意。得到挖掘许可后,里格斯组织了一支考察队,浩浩荡荡地向目的地科罗拉多州进发。

科罗拉多州西部的一个大峡谷中的岩石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1900年,由里格斯组织的考察队来到这里进行恐龙化石挖掘工作。里格斯的一位助手哈罗德·门克在挖掘点附近考察时,偶然间发现了一块巨大但破碎的骨头化石,他回到营地向里格斯汇报,里格斯急忙招呼考察队赶去现场进行挖掘。经过简单挖掘,里格斯发现这应该是一块常见的雷龙肱骨化石。一见不是新恐龙的品种,化石又破碎,看起来也没什么研究价值,里格斯顿时泄了气。但挖掘工作已经开始,在几位助手的好言相劝下,里格斯只好硬着头皮率领考察队接着挖下去。随着工作的进行,越来越多的骨头化石出土,其中不乏一些巨大的化石。里格斯开始意识到,这似乎并不是雷龙的化石。挖掘工作也吸引了许多围观群众,里格斯不得不安排安保人员来保护化石。考察队前前后后共挖出了近5吨化石。他们把化石用石膏封藏,装在38个大箱子里,雇佣车队,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化石运回了芝加哥。回到博物馆后,里格斯着手对化石进行研究。他发现这种恐龙的前肢比雷龙和圆顶龙的前肢长,特征不同于之前发现的任何一种恐龙,是当时发现的体形最大的恐龙之一。

1901年,里格斯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他们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发现,他在文章中指出新发现的恐龙体形非常高大,但是他并没有给其命名。直到1903年,里格斯才将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Brachiosaurus”,意思是“前臂强壮的蜥蜴”,中文名通常译为“腕龙”。回想起当初想要扔掉腕龙化石的念头,里格斯哭笑不得,他对助手们说:“ 要不是看这骨头尺寸大,你们劝我再挖挖看,我早就把这破碎的玩意儿当垃圾扔了!”

鹤立鸡群的高个子

腕龙生活在1.54亿到1.53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是一种大型的蜥脚类恐龙。梁龙算是恐龙界中的长度冠军,但受骨骼结构所限,不能把头颈抬得太高。而腕龙却能轻松地鹤立鸡群。因此有“侏罗纪的长颈鹿”的美誉。一头25米长的成年腕龙,能把脑袋抬到距离地面13米的位置,相当于4层楼的高度。

腕龙的颈部由13块巨大的颈椎骨连接而成,长度超过体长的三分之一。和梁龙一样,人们也曾认为腕龙的脖子可以向上90度垂直抬起,但较新研究表明它们只能抬到60度左右。不过腕龙的骨骼结构能支持它们长时间抬头,“标准姿势”就是头颈斜向上抬起,不像梁龙的头颈平时都是向前平伸的。

不光是脖子,腕龙的全身仿佛都在追求高度。大部分蜥脚类恐龙都是后肢比前肢发达,腕龙却是前肢更长,前脚掌到肩膀足有6米。从尾巴、臀部、肩膀到脖子,腕龙的身体如同一道逐渐升高的斜坡,脑袋高高悬在半空中,傲视着脚下的大地。由于后肢和尾巴比较短,腕龙没法像梁龙一样用后肢站立。但它们却能凭借高昂的头颈,只要4条腿稳稳站在地面上,就能吃到高处的植物了。

像长颈鹿一样轻盈

看到腕龙“高高在上”的长脖子、越抬越高的斜坡状体形,或许你会想到今天非洲草原上的长颈鹿吧。与长颈鹿一样,腕龙也生活在比较开阔的环境里,专门吃高处树冠、树顶的枝叶。

当腕龙化石刚被发现的时候,大家都被它們庞大的身躯震撼了。它们的鼻孔高高隆起,长在头顶上,于是有古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假设:腕龙平时整天生活在10多米深的水中,取食柔软的水生植物,只把头顶露出水面呼吸。这个说法流行了几十年,直到后来才发现深水的巨大压力会压得腕龙喘不过气。而且它们的脚掌结构与大象类似,更适合在干燥的陆地上行走。至于腕龙头顶隆起的鼻孔,那里其实容纳着共鸣腔室,可以发出悠长的叫声。

早先的研究曾估测腕龙重达60~80吨,它们也一度被视为最重的恐龙。但后来科学家发现腕龙的脊椎是中空的,它们的骨骼内部,甚至肌肉、器官之间分布着许多气囊,就像今天的鸟类一样,这个发现使腕龙成功“减肥”。目前估测的体重只有29吨左右,对于体长超过25米的腕龙来说,这个重量已经很轻了。当腕龙在大地上迈步前行的时候,动作或许就像长颈鹿一样轻盈优雅呢。

不能咀嚼的嘴巴

大块头的腕龙个个都是大胃王,一头成年腕龙每天要吃掉300~500千克食物才能填饱肚子。吃得虽多,但腕龙的牙口却不太给力。它们的头骨与下颌骨之间缺少像人类一样的关节结构,缺乏咀嚼能力。腕龙进食时,会用梳子般的小牙齿切断植物枝叶,然后不加咀嚼,一股脑地吞到肚子里去。古生物学家推测腕龙可能会吞下石头当作“胃石”帮助消化,但目前还没有恐龙化石证明这一点。

腕龙的亲戚们

腕龙相貌独特,但并非“孤家寡龙”,它和它的近亲们组成了一个“腕龙科”。大部分的腕龙科成员生活在北美洲,在非洲也发现了它们的化石。为什么生活在北美的腕龙,却有亲戚在非洲呢?原来腕龙的祖先在侏罗纪中期诞生,当时地球上的各块大陆还是连在一起的,原始的腕龙类恐龙漫步在大陆上,随后分散到各地定居。后来由于地质运动,板块漂移,大陆分成了几块,于是每块大陆上都有了腕龙的近亲。

世界上最完整、最著名的腕龙类化石,要数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那副骨架了。1909年,一支德国考察队在东非的坦桑尼亚挖出了几具完整的“腕龙”化石,装满了1000多个大木箱子才运回柏林,修复后拼成了一副完整的骨架。一个世纪以来,大部分关于腕龙的研究,都是拿它做的。很多古生物学家分析过这种东非的“布氏腕龙”和北美的腕龙有什么区别,分析来分析去,最后发现它压根就是腕龙科底下的另一个属!2009年,它终于得到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布氏长颈巨龙”。

长颈巨龙和腕龙都是身高腿长的巨型恐龙,它们可能会在广阔的平原上四处迁徙,吃光一片树丛再赶往下一片树丛。或许正因为这种独特的食性,腕龙类的数量并不多。在北美西部的一处侏罗纪晚期地层中,古生物学家发现了179个圆顶龙个体和98个梁龙个体的化石,但腕龙个体化石却只发现了12个。

陆地上的“海神”

侏罗纪结束时,曾经兴盛一时的梁龙类、马门溪龙类纷纷灭绝,“龙丁”不旺的腕龙家族反倒进入了黄金时代。在接下来的白垩纪早期,北美洲生活着好几个种属的腕龙类,尤其是以古希腊海神命名的波塞冬龙,为家族争足了脸面。根据不完整的化石推测,波塞冬龙的样子很像放大版的腕龙,能长到30~35米长,14米高,体重超过50吨。它不仅是已知最高的恐龙,同时也是地球有史以来个子最高的动物。到了白垩纪晚期,生存能力更强的巨龙类、鸭嘴龙类和角龙类恐龙强势来袭,加上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原始的裸子植物逐渐被开花的被子植物所取代,竞争激烈,食物短缺的环境让腕龙类恐龙彻底灭绝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