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张海兵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推手,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已成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的一个全新观念。其旨归是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好应有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仅仅依赖于课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对于生活素材的引入,这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本文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背景,以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为条件,对小学生良好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培养展开了一些探讨和分析。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小学各学科教育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们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能够运用法律这一个重要的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由此彰显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但在当前很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教学还没有得到有效的突破和创新,表现在过于依赖课本教材,与生活的契合度不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效率不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环境,本研究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如何实现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一些见解和主张。
一、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生活元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添彩”
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从根本上都是为生活服务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有序。道德是从思想认识层面的引导,法律是从行为方式上的约束。“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培养好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就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元素,以生活为背景,以生活事件为案例,用信息技术课件将其更好地呈现在课堂上。这样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才更加“接地气”,更加容易让学生们理解和接受。以苏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针对其中的“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单元,就可以充分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现各民族的习俗、民风等,并在实际生活中体悟。这一单元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温暖。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案,在一个班级中,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让不同民族的学生代表,分别发言,讲述本民族的习俗、民风等等。所谓“课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便是如此。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学习方式,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增色”
教育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活动而言,既是一个全新的契机,同时也是挑战。要走进生活,全面提升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还需要创新学习方式,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增色”。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应该被彻底地改革、被彻底地摒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情境设计、合作学习等为主导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其中“最美是家乡”这一单元,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精心制作以美丽家乡为背景的课件,在课堂上加以呈现,而后以演讲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们围绕自己家乡美丽的景色、美好的事物展开演讲比赛。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让学生们家乡的美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推进家校合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引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在小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家长占据着无可取代的至关重要的地位。“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取得进步,需要父母责任的彰显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为此,要推进家校合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引路”,让更多的引路人为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贡献力量。一方面,家长可以在课余时间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法律话题和法律故事作为法治学习的背景,帮助孩子复习在学校时教师讲授的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法律观念;经过反复引导和学习,加深学生对法律中關于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一些观念和意识,从而真正实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注重对于孩子们的道德教育和引导,以故事等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从“仁义礼智信”不同的层面和维度开展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道德认知。
总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优秀传统美德,我们要传承弘扬。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民主法制社会、信息化时代,道德与法治成了两个紧密依存的有机体。道德教育,让学生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品格;法治教育,让学生们懂法、守法、护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该提升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为此,要挖掘生活元素,为道德与法治教育“添彩”;要创新学习方式,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增色”;要实施家校合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引路”。当然,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培养的手段和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此,在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当中,还有很多的方法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作者单位:如皋泗阳北京路实验学校 江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