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时间:2024-05-10

刘艳华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强大的邏辑思维才能够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切入。教师需要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数学。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展开论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不只是教给学生最基础的数学知识,更加注重的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如何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师的任务极为重要,不仅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还需要让学生在有效问题情境中提升学习效率。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对于数学的启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意境中,一定要坚持以趣味性为原则,以引起学生学习、探索数学新领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增加趣味性对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与课本相应的图形或是七巧板来,将所有图形进行拆分,重新拼搭组合,看看每个学生重新组合之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对于有效问题意境创设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坚持针对性原则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向某一方面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使其在思考的同时,对旧知识反复巩固,发现新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本身来源于日常生活,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教师应该尝试结合生活,切入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最好做到与学生密切相关,以降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使其能够积极发现数学中的奇妙世界,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更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课本关于《认识角》这一课时,学生对于角的知识理解程度不够,缺乏基本数学知识,学习起来也比较难。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尝试创设生活化情境,将学生熟悉的课桌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观察课桌有几条边。引入生活化元素,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对角的认知,还可以为以后学习四边形的周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教学效果更好。

(二)将分层教学法带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中

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等综合情况,把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能力对比、分配,然后进行提问:难度较小的问题可以交给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反之,难度较大的问题留给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分层教学法在创设问题情境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锻炼,让教师更快地了解学生数学能力水平中的最大潜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前预习。在这个基础上,把几个简单的问题,如,“你见过哪些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课桌、黑板分别是什么图形”等,交给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回答;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么去计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等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交给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层提问教学,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讲述生动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年龄还小,对故事十分感兴趣。对此,教师可以根据书本上已有的知识,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从学生兴趣出发,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将听到的故事转化成画面,在脑海中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改动,并且确保故事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胡思乱想,做小动作,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故事中得到启发,积极思考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加法运算律》时,教师可以改编“朝三暮四”这个成语小故事,创设孙悟空给小猴分桃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通过有趣的课前故事,激发学生对“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相同与不同点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增强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正确的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在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上营造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使其在学习中对数学更加感兴趣的同时,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