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范婷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发现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和学习数学知识点等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应正视这些错误,充分挖掘学生错误所具有的教育教学价值,将其作为重要教育资源进行利用。教师通过合理地应用错误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课堂教学实效显著提升。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缺乏数学基础,在实际学习时必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教师切忌一味地批评学生,而是应当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错题资源,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材料。教学改革的推进,对于教师与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教师开展小学教学,应对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激发,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该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同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进行引导,妙用错误资源,充分发挥其价值,以实现对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切实提升学科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妙用错误资源,优化教学方案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出现错误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能够合理地进行处置,为教学实效提升奠定基础。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要从教学视角出发,根据学生犯错误的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不断提升教学方案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由此推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这样也能从客观上降低学生犯错误的概率。通过对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优化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得数学知识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能进一步巩固,对于知识点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出现各类错误的现象明显降低。
比如,在对分数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时,可以发现小学生由于此前并未接触过分数知识,导致其在实际学习时,对于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不强,而且出现的错误现象非常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根据学生所出现的错误,及时调整、优化针对该部分知识点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以此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各类知识点,确保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错误资源进行高效应用。教师可以问学生:“一块完整的圆形蛋糕,如果将其平均分给前排的2个同学,怎么样分才最为合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答,一些学生提出:一块蛋糕应该平均分成2份,每位同学分到1/2块蛋糕,此时最为公平。然后,教师可以问学生:“该分数中何为分母?何为分子?”发现学生此时对于分子分母并不能准确地进行区分,一些学生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及时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引入分子和分母的定义,并列举一些实例,促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分子与分母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合理地运用了错误资源,充分发挥了其教育价值,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分数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妙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互助学习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受其数学基础与数学思维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类型的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般是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出现的错误,并通过其自身讲解,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运用这种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发现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针对错误资源,教师不应该直接进行讲解,而是应该在指出错誤之后,要求学生采用互助学习的形式,深入研究出现的错误,以此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妙用错误资源的主要表现。
比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一课时,教师列出这样一道题目:“12÷5时,如果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则余数是多少?”在解决该问题时,教师发现班级中很多学生依然认为余数是2。针对该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能直接对学生进行纠正,而是应当在提出该问题之后,要求学生采用互助合作的形式探讨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互助合作的方式对问题进行探讨。基于此,教师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该知识点时的错误进行纠正,而且显著提升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营造出了一个更为和谐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气氛,促使学生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对问题进行解决。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该学科知识的潜能。妙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使得学生学习热情和效果显著提升。再如,在对《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进行学习时,发现很多小学生容易混淆长方形和正方形,尤其在计算周长与面积等时,经常无法准确地把握应当运用何种计算公式,导致计算出现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互助形式,认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形,并能够运用课本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长方形、正方形进行区分,同时记录下其所观察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互助学习中,对于正方形与长方形能够更好地区分,并且对于计算公式也能较好地进行把握,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三、妙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在对学生指导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错误,不能在心理和实际行动上对错误过度抵触。具体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解题思路进行回顾梳理,发掘犯错的主要原因,并进行类比处理,提升其对类似问题的处理能力,取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切实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比如,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相关知识时,要求学生对100÷25x4进行计算,发现一些学生在计算时,写成了:原式=100÷(25x4),并得出结果是1。导致该错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简便运算知识之后,解答此题的思路受到了干扰,想当然地进行了凑整计算,未能考虑到四则运算的顺序。针对这一错误,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直接对学生不问缘由地进行批评,而是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其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并要求其他学生运用其他方法解答该道题目,结果得出的答案是16。此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两种方法的结果不一样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简便算法的基本法则,进而对计算错误的原因进行发掘,并对学生展开一些相似题目的练习。通过巩固训练,促使学生在掌握混合运算法则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简便算法,以此深化学生对运算定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处理错题,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数学素养的提升更为显著,取得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四、妙用错误资源,强化学生自主反思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运用错题资源,可以对其自主反思学习的意识进行较好的激发。对于教师而言,应掌握运用错题资源的策略,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反思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原因,并要求学生指出错误的根源,最后要求学生开展自主反思学习。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修正,而且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更好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存在的错误,可以及时改变其学习数学知识的思路,并从多个视角看待存在的问题。
比如,教师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进行教学时,发现很多小学生在实际解题时,容易混淆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公式,求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结果的单位也会出现很多错误。针对这一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后续学习不利。因而,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反思学习,亲身体验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差异。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手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物体,感受周长与面积在物体上的具体体现;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比周长与面积的公式,从具体应用的视角着手,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当使用周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使用面积,由此引导学生从自省与反省的过程中,全面了解周长与面积存在的差异,防止学生出现同样或者相似的错误。此外,教师也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要求学生对课桌的长和宽进行测量,并对其周长与面积进行计算,以此促使学生通过实物计算,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促使其掌握计算周长与面积的正确方法。此后,学生在处理周长与面积相关的问题时,能确保正确率,不会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取得更为显著的学习效果。
总体来看,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时,很容易在理解知识点与解题时出现各种错误,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正视学生所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错误,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教师应能够巧妙地运用错误资源,充分发掘其教育价值,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学知识点的内涵,更好地认识和改正错误,实现数学思维的良性发展,不断提升其数学素养,错误资源的积极作用也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