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设计有趣实践活动

时间:2024-05-10

沙淑静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

一、引言

教育实践活动是科学这一门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科学态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一直能够在教育教学中得到高度重视。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理念,进一步落实好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尤为关键和必要,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本文从重组教学内容、提供学习体验机会、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多素养结构等四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基于科学核心素养开展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的策略。

二、基于科学核心素养开展实践活动的策略

科学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向纵深发展的切入点,同时也是现代教育创新的基础,对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科学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习惯、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着长期性的特征,小学教师要发挥好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优势和职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热爱科学的意识,逐步领会科学本质。教育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参与,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均会有所提升,因而得到了小学科学教师高度的重视。我们从以下从四个方面开展了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

(一)重组教学内容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始终立足于教材,从教材中挖掘学生喜欢的内容,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特点,以课程标准为导向,重组教学内容,确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在确定教育实践活动主题时,教师要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出一些富含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

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教学为例。在教育实践活动主题确定时,教师要多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尽量将学生生活中有关于电的知识引入课堂,打造趣味性和生活化的课堂。如,在教学“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一知识模块时,因为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不相匹配,教师可以对这一知识模块做相应的调整,重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考虑将这一知识模块变换为“我是小电工”,先使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这一方面的知识点,而后为学生设置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发挥好自己“小电工”的作用,去完成一些有关于电路连接的操作。相信通过重组教学内容,设置情境作用扮演,引导学生这样去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对培养科学核心素养大有裨益,自觉地将科学学习渗透到生活实际中去。

(二)为学生提供学习体验机会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无论是科学知识储备还是动手能力均有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无法有效地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甚至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尤为不利。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火柴,不经常使用刀具,也没有拔过电线,未接触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也就无法积累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安排一些没有安全风险的实验,引导学生去尝试和体验,在体验中感知科学知识,而后可以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进一步深化知识点及操作注意事项,提高动手能力和反思能力。

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岩石和土壤”的教学为例。有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岩石和土壤认识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内部结构的认知体验,他们在接触到这一知识时会显得比较茫然。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地质学家观察探索的视频让学生学着去操作,在学习体验过程中探索知识。待学生完成课堂上的学习体验后,教师再系统地讲解知识,和学生一道交流探讨岩石的组成以及形成的原因,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小学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务必给予高度的重视。教师在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要将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同时为学生设置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典型性的学习环节,高质量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以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关于地球的知识,学生还停留在日常的浅显感知上,对一些现象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教师可以在学生了解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的基礎上,分析哪种观点能够对现象解释得更加合理。在此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小组内交流讨论,寻找更加有力的证据,通力合作借助模型进行可视化的解说。在接下来的小小辩论会上,请各个小组展示自我,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知识的碰撞会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为后续学习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变化打下基础。对于抽象的知识,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模型,让模型可视化或者趣味化。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点,结合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去验证地球公转、自转;学生在模拟解释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发挥各自的优势,团结协作,确保学生可以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会用科学思维去验证问题,同时在质疑和批判过程中不断强化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

(四)完善学生科学素养结构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按照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大核心素养的培育力度。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考虑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还可以考虑将数字化的实验仪器与传统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信息素养。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月相变化的规律》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动画中的相关情节,具体内容是根据月相变化规律破获案件,这个情节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会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此时教师可以继续为学生提供一些月相图片,特别是学生没有观察到的,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图片,快速地获取月相变化规律的特点,并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共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是可以取得很好的实践活动效果的。

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船的发展制作成一个小视频,并在小视频中加入语言故事与技术分析,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造一艘小船》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科学原理、工程设计、美术等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通过作品呈现出来。最后,组织学生开一个小小的展览会,师生共同评价,反思改进。相信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科学综合思维、整体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探究能力均会有所提升,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目标。

三、结语

在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上多设计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在教育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从重组教学内容、提供学习体验机会、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发展学生多素养结构这四个方面着手,正确应用实践活动策略,增强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