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薛欣然
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广大科学教师应该强化学生创新精神,有效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本文结合现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状况,针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进行探究。
小学生处于成长的重要转折期,正在逐步地形成自主的观念和创造性精神。对此,教师应该让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注重教材中创新元素的挖掘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堂,自主积极地加入科学课程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创新能力。
一、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要求指明,只有当学生积极地参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如何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呢?这是现阶段所有教师应深入思考的问题。由于小学科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不如其他学科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融入日常生活;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科学课程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将科学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要将科学实验、科学制作、实践活动等更好地融合,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探究是更好地完成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途径,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可以使之顺利实现。教师应践行科学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综合性考量,并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保证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提升。
例如,在教学《太阳和影子》一课过程中,研究太阳运动和影子的移动规律变化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为改变传统的以室内实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以太阳为主要光源进行科学实验。新型的探究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将小学科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教师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用跑、跳等方式研究影子的变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如找不同物体的影子、影子去哪儿了、将影子变形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有关太阳运动和影子变化移动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影子变化的规律,还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这样,原本传统的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三、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小學阶段,科学这门学科也有很多小知识可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此,教师应贯彻先进教学理念,采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将科学知识成功地引入生活,鼓励学生勇于发明、勇于创造、勇于实践。
例如,在教学《神奇的水》一课时,由于班级内灰尘太大,湿度不够,教师想到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学过今天这节课后,大家根据水的优点制作一个小喷壶,帮助老师经常洒水,改善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兴致高涨,认真地学习和制作喷壶。制作喷壶步骤十分简单,但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还讲解了水的压力等其他知识,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参与其中。在第二节课时,教师主动带来用塑料瓶子做好的喷壶,让学生使用。在学生制作、使用喷壶的过程中,教师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对于“水的压力是哪里来的”这一问题,或许学生还并不完全清楚,但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学生真正地感悟到生活才是知识的源泉。
四、鼓励发现、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是发现问题的开端。学生由于对事物的未知,进而探索与思考,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交流沟通,才是思维表现的最佳形式,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开端。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大胆地提问。例如,在教学《寻访小动物》一课时,在教学最初几分钟,教师提出“什么是寻访?”“为什么对小动物要用寻访来表达?”“我们该如何去寻访?”等一系列问题。小学生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不断地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发现能力。只有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提升其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构建良好的科学课堂,积极创设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