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四个阶段 上好科学观察课

时间:2024-05-10

颜世萍

“观”指利用感官看、听等感知行为;“察”指分析思考。观察是一种以人体感觉器官为一体的综合感知,以视觉为主,并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通常情况下,也将观察解释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

如果我们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那么,观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对小学生来说,观察犹如空气,小学科学课是引领学生“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方法”的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帮助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周围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认知,提高观察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从而提升科学素养。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智力结构的诸多因素中,观察能力是首要因素。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中一些比较直观、学生有兴趣参与学习的重要内容为载体,重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如,观察动物、植物、周围环境变化的内容,在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占比超过50%,这些都是以观察为主的内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按照情境导入—观察探究—归纳提升—拓展应用四个阶段设计观察课的教学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阶段一:情境导入

好的课程一定有一个精彩的开始。导课的方式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灵活设计教学情境,对于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要探究的问题等,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导课的方式有很多,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生活实际来选择和设计。一般来讲,常用的方式有游戏、谜语、故事、动画、实验、音频、视频、图画、复习等,也可以直接进入新内容的学习。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以学情为基础,实现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探究问题、明确观察目标和任务的目的,为课堂的观察活动做好准备,让观察兴趣真正成为观察力发展的原动力。

如,三年級《植物的花》一课,我提前一个月和学生一起水培白菜根和萝卜头,并在班级群内发布它们的生长状态。同时提出要求:坚持给白菜根和萝卜头换水、晒太阳,记录它们每天的生长变化,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画图说明。近一个月的栽培、记录,学生相当于提前一个月进入观察情境,上课时也就很自然进入对花的观察探究活动中。

选择导课方式要注意:语言精练且富有启发性,保证学生带着积极的心理和探究兴趣参与学习;课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及教学要求,精心准备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层次性、结构性强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在观察中有新“发现”,生成并提出新的疑问;材料要安全,无危险性;易搜集、易整理、易携带、价格低。

二、阶段二:观察探究

观察是学生认识、了解自然世界的最基本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思维活动。观察探究阶段是一节观察课的重点时间段,是学生带着新问题开展观察探究的过程,是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且通过思考对信息的初步加工得到理性认识上的提升,观察能力得以培养。所以,观察方法的科学有序和如何引导学生专注地观察非常重要。

第一个环节:制订观察方案。观察方案是学生进行观察探究活动时的重要程序和依据,其质量的优劣关系到观察过程的顺利程度、观察结果的真实性、学生观察方法的习得等。一个完整的观察方案至少包括观察对象、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单、观察工具、注意事项、观察结束后对观察对象的处理方法、组员分工等内容。观察顺序有很多,如从前向后、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等。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对比观察、重复观察、连续观察等。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要视观察的对象、类型、学生年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等方面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应从观察中寻找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怎样抓住观察点,把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融入观察方案中,以保证观察的有效性,切忌盲目观察和随意观察。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观察工具,适时而用,不可画蛇添足。观察结束时,对观察对象的处理方式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最好时机。如,观察小动物之后要放回原来的环境之中;观察植物时不随便折取;观察之后注意整理卫生。观察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要视具体的观察内容而定。观察记录单要设计科学、直观方便、简单易操作,可以是表格,也可以是简易记录单。在注意事项的约束下,保证人人参与,相互合作,完成观察的过程。

如《植物的花》教学片段:

……

师:你们准备怎样观察白菜(萝卜)花呢?

生:我们组先用放大镜看,再解剖观察。

生:我们组先解剖,再观察。

生:我们把萝卜花也解剖观察。

师:观察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要按照从外向内的顺序。

生:要做好观察记录。

生:用放大镜时不要让镜片触碰到花粉。

小结:为了观察方便,教师建议大家先看看花的外观,解剖后再观察。解剖的时候,用镊子夹住每一部分的基部往下撕,把相同的摆放成一排,数一数,每一部分有几个,分别有什么特点,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观察到的信息。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从制订观察方案到交流注意事项,学生都思考得非常仔细,详细的观察方案为观察活动做好了准备。

第二个环节:观察探究。学生根据分工且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制订的观察探究方案,对观察对象展开观察活动。这个过程是一节课中的重点部分,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观察进展情况,或点拨或参与学生的活动,及时为学生提供观察过程中的帮助,保证学生的观察活动有序、有效。提醒学生对每个发现都要真实、翔实、有序地记录,要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能凭主观或想当然做记录。要全面、细致地观察,才能保证观察的效果真实有效。要注意以下四点: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方案进行有序、全面的观察;要明确观察内容的主次,依据问题去观察;要根据学段和具体的内容确定观察的类型;若借助仪器观察,还要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规范操作。

第三个环节:完善记录。观察过程中的记录往往是用关键的字、词或图画,不能完整地体现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过程,所以,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要给学生一点时间来补充和完善观察记录单,集小组学生的智慧,用他们的语言真实表达他们的发现与思考,为下一阶段的交流汇报做准备。

三、阶段三:归纳提升

观察与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前期的观察活动为交流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不同小组的观察结果相互交流、碰撞,其中既有正确和错误观点的选择、本质与非本质认识的判断,更有每一位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对新的信息进行抽象、概括的积极的思维加工。学生通过交流,呈现他们观察、思考的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对全班学生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再次进行接收、加工,经过思维碰撞、规范表述,得以探寻事物的规律、总结提升学生的认知,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知。本阶段分为两个环节进行。

第一个环节:交流汇报。一般有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汇报两种方式,小组内交流在先,小组间交流在后。小组内的交流仅限于每一个小组成员之间表述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经验进行联系,并对初步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小组间的交流是每个小组把观察与讨论的结果向全班学生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是全班学生智慧众筹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学生对观察结果再次进行分析与判断,思维再次发生碰撞,达成共识,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这个环节是学生展示收获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控好课堂,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同时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信息全部说出来,准许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观察结果进行表述;教师要根据学生表述的内容,从不同角度给予回应和正确引导,组织学生对问题做出深入的思考;倾听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的矛盾与生成点,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和平台,为达成共识、形成正确的结论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个环节:归纳提升。在形成初步结论后,教师要适时利用文字、视频等方式出示规范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及观察对象的原本真实,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观察、思考获得的结论或者认知,帮助学生形成有结构的知识链接,构建自己系统的知识体系。

为保证交流阶段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既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能人云亦云地放弃自己的发现,也要学会接纳别人的观点;其次,鼓励学生主动地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的结果,如若观点不同,要敢于争辩,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科学的结论才能水到渠成,才能纠正学生以往不科学的认知,学生的知识获得感也更强;最后,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正确的分析表述,选择恰当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师生共同判断、抽象、概括,逐步形成共识,直至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四、阶段四:应用拓展

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是观察,生活实践的落脚点是应用,开拓思维的理想点是创新。本阶段是老师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将学到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在课后继续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巩固认知,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完成课堂知识的正迁移。

《植物的花》一课可为学生提供拓展内容(任选一个):

用这节课学到的观察方法观察任意一朵花(可以去花市),把新的发现和同伴交流;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调查人们对这种现象的应用;花落之后是怎样的?有什么新的发现?

巧妙设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拓展作业,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巩固知识、练习技能,才能真正达到应用拓展的目的。

本阶段分两个环节:一是实践应用。教师将问题融于真实生活的情境中,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对问题进行判断、解释与解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无处不在,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识到大自然、生活实践才是学习科学最好的资源。二是拓展延伸。目的是将对科学的观察探究由课上延伸到课下,鼓励学生注重在本课探究主题的基础上,拓展创新,使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迁移。拓展延伸的内容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特点、知识水平,把握拓展的宽度和深度,既不能高估更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其开放性,便于引导学生思维变通、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观察就是思考和識记知识之母。”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活跃起来,成为他们智慧的源泉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教师就要在教学中用心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