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赵萍
课堂教学不仅需传授学生文化知识,还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且在小学教学中应用范围较广。小学语文教师需深入发掘教材,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提问,帮助学生从认知、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学习和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充分体现语文课堂中提问的艺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
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提出问题
为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得以优质高效进行,教师需重视提问环节。教师需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心设计与准备问题,设计出具有鲜明层次的问题。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与学习,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解《窃读记》时,阅读材料是记叙文,教师需抓住记叙文的重点进行教学,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进而能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构成,以及文章的深層含义。第一个问题可为简单问题,让学生经过简单阅读之后能够找到相关答案,如问题可为“整篇课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学生通读全文可以找出答案:“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进行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第二个问题可增加一些难度,譬如“朗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这一问题需要学生简单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语言行为描写,即“跨进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急切地找到”,写出作者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动作描写都说明作者特别喜欢读书。教师接下来提出的问题,应与文章的主旨思想等内容有关,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语文教学具有互动性,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置悬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不同的学生,其成长经历与家庭教育水平也不尽相同,性格特征与兴趣爱好存在一定差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艺术化地应用问题进行教学,深入研读教材,找到阅读材料与学生认知的矛盾点,以此设置悬念型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教师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讲解关于圆明园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历史,增强其责任感。教师先从文章的题目着手,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圆明园已经被毁灭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圆明园的建造历史吗?知道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吗?现在圆明园还没修葺,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用多个问题设置悬念,为学生营造出疑问性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此后,教师应为学生留有一定时间去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探索答案,在自主学习中消除认知冲突。学生通过精读文章可以发现,圆明园是国家的瑰宝,是古代中国统治者的后花园,圆明园的毁灭意味着中国领土遭受过他人的蹂躏,不修葺圆明园是让国人铭记国耻,激发国人的爱国思想。通过消除悬念,体会到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功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去阅读教材,教师可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三、深入教材,深化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解答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提问艺术,且借助问题显著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但需注意问题的设计不能偏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是开展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资源,立足于教材文本,全面分析教材内容,善于寻找与应用问题,及时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利于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教师需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从看似毫无疑问之处进行提问,“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这部分内容是将时间分开写的,教师可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将时间一段一段分开来写?从这三个时间段你能感觉到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后回答:“巴迪认为自己写的诗很好,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父亲迟迟不回来,表达出作者内心紧张的情绪。”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父亲批评了作者,认为作者写的诗糟糕透了。难道父亲真的这么无情,真的不爱巴迪吗?大家再认真思考一下,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就材料中各个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与揣摩,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化掌握文章内容,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总之,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进行的教学活动,良好的问题与提问方式可促进学生进行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需不断总结和探索,提升提问的水平和艺术,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