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黄少欣
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系统地学习小学科学这一课程,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科学知识,并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自然规律与现象。小学生正处于思维与知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在这一时期让他们多接触与科学相关的书籍,体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实验,交流与分享彼此的经验,可以有效点燃他们对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的学习欲望,从根本上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集科学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多种知识,对于增长小学生的科学知识、拓展其科学视野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之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求精神,力求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的动手实践操作,来解决书本中与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与思维创新精神。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引导学生从操作科学实验入手,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将大脑中信息的输入与动手实践这一行动的输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更好地投入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笔者仅立足于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策略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做好课前准备,点燃学习热情
小学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更偏重于实用性与实践性,这样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富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学科,难免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作为一名教师,想要使学生对严谨的学科内容感兴趣,就应在课下备课阶段就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对于一些突发的情况与可能出现的问题要事先做好应对计划。只有教学工作做得充分、教学内容安排的得合理有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风向和风速”相关内容时,教科书中有一个与内容相关的制作环节,为了能够更好地给学生展示风向标的制作过程,教师就应该在课本准备阶段,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制作成品的每一个步骤,并在实际的制作与解说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积极改进。针对制作成品所需要的相关准备材料,如硬纸板、大头钉、胶带、手工剪刀等实验材料,应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以此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教师借助丰富而多样的制作材料、新颖而有趣的课堂导入,一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融入课堂氛围之中。
二、注重实验演示,树立科学形象
要想使学生在学习中熟练掌握科学课本内容,深入洞悉理论知识原理,就需要重视实验演示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明确而又详尽的实验演示,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观察能力,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发展,从而逐步认识到物质的演变与内部发展规律,学生思考与行动的过程也是探寻与总结的过程。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具体的实验步骤不够了解,因此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效仿,他们会依照教师的操作步骤来进行科学实践,因此,教师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与教学步骤规定展开具体的教学工作,对于不同仪器的使用方法与连接方式应做到烂熟于心,切忌只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实操,而忽略了大纲要求。在进行了正确的演示指导之后,在学生实操阶段,看到他们有不正确的操作行为应及时加以指正。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不少学生习惯用手直接拿砝码,此时教师就应指导他们使用镊子;有些学生看到燃灯的酒精灯异常兴奋,经常把酒精灯当蜡烛玩,随便吹,随便点,此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制止,还应教会他们科学地使用灯罩来盖灭酒精灯;此外,科学实验课中的许多实验材料都属于易燃、易爆材料,教师应指导他们在完成实验之后收拾整理干净,尽可能地避免环境污染。由此可见,教师应注重实验演示,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及时修正,以此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实验形象。
三、借助辅助手段,展开实验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得较多,但是针对小学科学课程科学性强、不容易理解这一课程特点,将多媒体设备与日常教学结合在一起,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有效且实用的辅助教學手段,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与思考,教师无法逐一通过实验来帮助他们进行验证,却可以通过设计电脑动画来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教学“河流对土地的作用”相关内容时,常规情况下教师要借助沙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等相关辅助材料进行实验演示,虽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准备工作过于烦琐,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实验的过程制作成一个小的动画短片,以此来展现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并请学生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以此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内容。
概言之,小学科学是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一门必要学科,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