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张德金
古人谢榛说得好:“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响。”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不少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中新授过程才是一节课的关键,必须认真上好,却没有意识到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往往只是三言两语带过,或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听。我认为一堂完美的数学课,既要注重精彩导入,又要讲究完美的结尾。这是“由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特点决定”的,也是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本文阐述课堂结语的设计艺术,期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有所帮助。
“编筐织篓,贵在收口。”这是编织巧匠的一条宝贵经验。它告诉人们,从常用的土篮、菜筐、背篓,到各种竹、芦、草、藤等材料编织的工艺品,都要经历打底起步、逐渐成形、精心收口的过程,而“收口”这最后一道工序最为关键。如果“收口”这一关没有把好,就可能影响质量,造成返工,甚至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同样的道理,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也是课堂教学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越是关键时刻,越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精心设计一个耐人寻味、新颖有趣的课堂结尾,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愉快的学习氛围,确保课堂教学“收好口”和产生不绝如缕之效。因为,以往的课堂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临近下课学生的思维很容易疲倦,注意力也开始分散,如果老师没有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增加新的课堂情趣,激活学生新的兴奋点,就极有可能使课堂教学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如同撞钟,响亮警醒而又“余音绕梁”。它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好的结束语,它能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使其有个完美的结局,并让学生对下一节课的研究充满了期待。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四点看法。
一、“问题结”:使课堂的活跃度实现“第二次”飞跃
一堂好的数学课,总离不开老师一系列恰到好处的巧妙提问。恰到好处的巧妙提问,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竞相迸发,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源泉充分涌动。尤其是临近下课,天真活泼的孩子们情绪开始下降,也变得沉默寡言,这时更需要通过设计一些精巧的问题,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活跃度实现“第二次”飞跃。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利息》这一课时,学完了“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到此为止,本节课也结束了,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了解了“利息、利率,利率是一个百分数,这属于百分数的应用问题”,就觉得没什么值得探讨的地方了,课堂气氛趋于低潮,变得生硬、沉闷,此时结束,我认为学生印象不会深刻。为了加深印象,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打算把10000元存入银行(三年后取出来),老师要如何存取才能取得最高利息?”一石激万浪,两指弹千音,课堂气氛又变得活跃起来,学生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产生了兴趣,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回答问题办法也很多。我接着又问道:“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学生们又一次兴趣盎然起来。在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还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中,学生们再次体会到储蓄利国利民,并加深了对“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很多理财知识,在兴高采烈的讨论中产生了许多联想。这种带着生动有趣的问题教学,不但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完全符合“核心素养”观所倡导的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快乐的课堂教学。所以,下课铃响了,学生仍意犹未尽,觉得四十分钟的数学课过得实在太快了。从学生的劲头儿能感觉到,他们还沉浸在刚才欢声笑语中……由此可见,巧设提问,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松弛有度、曲折有致,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还能让学生心底的智慧火花愈燃愈烈。
二、“归纳结”:使学生顺理成章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
数学是一门严密而精确的科学。它的公式定理、运算技能等知识的形成、发展及每个法则的建构,都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思想。数学课堂应高度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及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有效活动为支架,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客观事物背后的数学之“理”,经过学生自我消化、自我修正、自我提升,发现数学之“理”、感悟数学之“理”、表达数学之“理”。基于这一认识,在课堂“收尾”时,老师要通过归纳总结课堂新授的知识点,引领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和形成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数学之“理”条分缕析。因为,一节课下来,学生大脑里的信息储量多而零碎,新旧知识又互相交汇,如果老师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学生进行一番回顾和梳理,使之顺理成章地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不但无法把新旧知识有机串并起来,还会因这些知识的不牢固而产生互相混淆的现象。因此,在课堂结尾时,我经常利用一些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框图等方法,将一节课甚至前几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再回顾、再梳理。这种归纳总结,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还有利于为后续的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北师大版《认识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我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小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填“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表;另一方面,怎样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以表格形式的小结,形象直观,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教授了学数学的方法。像这样高度概括、凝练的结尾方法,还便于学生从逻辑关系上大胆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数乘小数》一课的结尾时,我这样小结:这节课的内容,可以用“乘、数、点”三个字来概括。乘,就是先按照整数乘法来计算;数,就是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点,就是从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在它前面点上小数点。虽然只有区区三个字,却总结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由此可见,以梳理的形式来归纳、总结一堂课的内容,也会有独特的效果。
三、“情景结”:使学生置身其中亲身体验数学趣味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新课程标准也向我们传授了这一教学理念--“要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实践也充分证明,以创设情境为模式开展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亲身体验数学趣味,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基于对教学情境重要性的认识,许多老师都很用心设计教学情境。但他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往往放在课堂导入,很少用在课堂结尾。其实,课堂结尾也需要老师创设一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景。因为,在课堂结尾創设形象化、生动化的教学情境,更可唤起学生的想象和愉悦,从而把学生即将熄灭的学习激情再次点燃。所以,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我非常注重围绕“学如何用、学为何用”这一主线来创设课堂小结。比如,在课尾总结北师大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课的内容时,我便创设了这样一种情景:今天这节课,我们迎来了一位新同学,这位新同学名字叫比例。刚才,老师全面介绍了比例同学,比例同学也与大家进行了深入的互动。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新结识的比例同学,好不好?学生们对介绍自己的新同学很感兴趣,在齐声回答“好”后,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同学说:比例同学有四个项,两端的两个项叫外项,中间的两个叫内项,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有的同学说:比例同学最大优点是公正,因为组成比例的前提是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否则的话就不能组成比例。还有的同学说:今天我学得很开心,过去一直很迷茫,为什么警察根据脚印的长短判断罪犯的大致身高?现在有了这位同学的帮助,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中的奥秘了。由此可见,课堂结尾的情景创设,既有利于把学生的精神状态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又有利于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触类旁通,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四、“故事结”:使学生寓学于乐并陶冶思想情操
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无穷的魅力和特殊的吸引力,喜欢听有趣故事一直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即使再疲惫、再想打瞌睡的学生,也会瞪大他的眼睛,精神一下子振奋起来;即使再顽皮、再心不在焉的孩子,也会放下一切,摆出一副从未有过的聚精会神的样子,等着听老师的精彩故事。基于故事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加上教材中又隐含着丰富的故事素材,所以,在授完新课后,我都会有意识地运用数学史料,适时介绍一些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小故事,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树立严谨的治学精神,锤炼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例如,在授完北师大版《探索规律》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德国著名的大科学家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历史过程,使孩子们了解了高斯从小就很会动脑筋,并因此聪明过人,出类拔萃,其中最著名的励志故事是,他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1+2+3+……+100=?)的数学题。在当时,这道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很难。正当高斯的同学们因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机械地累加起来而被搞得焦头烂额时,突然传来高斯的声音:“老师,我算出来了,答案是5050。”老师大吃一惊,用质疑的口气问高斯:“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高斯有条不紊地回答道:“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50+51=101,像这样有规律的组合一共有50组,每一组都等于101,所以答案就是101×50=5050。”学生们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过后,有位学生还在日记中写到:“高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于动脑筋和善于观察归纳,我们也一样可以从生活中发现很多东西是有规律性的。只有先发现规律,然后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才能化难为简,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又比如,在教学圆周率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我国古代大数学家祖冲之,他从小时起便搜集、阅读了前人的大量数学文献,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坚持对每步计算都做亲身的考核验证,不被前人的成就所束缚,纠正其错误,同时加以自己的理解与创造,使得他在圆周率计算方面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这些科学家的人格力量深深地鼓舞、激励着学生,使学生明白学贵于思、业精于勤的道理,从而倍增学习数学的动力,将课堂推向另一个高度。
总之,结尾是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然歸宿。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匠心独运的结尾则使成功得以巩固。因此,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要善始,而且还要善终。万事开好头,结尾更精彩。当然,教学艺术的探索永无止境,数学课教学结尾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可遵循,需要我们老师潜心研究和不断探索,精心设计出更多更新的课堂结尾形式,从而给学生留下“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美好印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