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冯珍飞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总是静不下心来。读课文静不下心来,思考问题静不下心来……总是希望老师能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把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一次性说完,学生愿意听的听一点,不想听的,干脆在课堂上神游虚境。所以,孩子们的朗读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往往是一句话读起来,错、漏、增的现象很多;阅读学习的时候,学生总是喜欢洗耳恭听,即使老师提出了问题,学生虽然做出一副努力思考的模样,其实是在等着老师把答案说出来。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孩子们在学习上的被动。
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与再思考,帮助学生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对孩子们的长久发展很重要。
一、读课题,引发思考,提出问题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与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像《小壁虎借尾巴》《爱迪生救妈妈》《找骆驼》等叙事性课文,题目直接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例《小壁虎借尾巴》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哪些内容?针对课题,引导学生提出: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了吗?…… 《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写景的课文,从课题可以了解到课文写的是这些地方的景色。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这些地方的景色是怎么样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等写人的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提:他的外貌是怎么样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些问题就直接指向了课文内容。读课题,引导学生提问,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时,学生的读就不是漫无目的的读,是带着思考去读。当学生读完课文后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了解了,完成了学生自学的第一步。
二、导学案的思考设计
导学导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的设计更是以“学生”为中心,在马应全《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及操作策略》中写道,导学案其中的一个编写原则就是“问题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我们就可以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三、学会批注,促进思考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时圈画、写话是学生读懂文本,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途径。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思考,把所想的问题,所要说的话,事情的后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采用批注的形式写到书上,这是语文学习自主性的体现,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学生的批注,可以把上文“导学案的设计”的提问直接以批注形式直接写到课文里,还可以写写“好词好句”品读批注,体会与感悟批注,画图批注……
例在学习《记金华双龙洞》时,初读后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游记。那么,作者是怎么游览的。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试着根据课文内容,画画旅游线路(如下)通过画示意图,行程就非常清楚了。
接着,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在幻灯片中出示要求:
你觉得哪些描写非常好,在下面表上波浪线,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由。
哪些景色你很喜欢,在旁边写上自己喜欢的理由。
还有哪些句子我还有问题,我在句子旁边也写一写。
学生就会一边读课文,一边标注批注。有的学生找到了“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旁边写到“从‘满字我体会到映山红很多,漫山遍野都是,真是漂亮”,有的还在旁边写道:“为什么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有的找到了“走进去,仿佛到了大会堂……一定不觉得拥挤。”在旁边写上了:“外洞真是宽敞,能聚集那么多人。这里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能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外洞究竟有多大。”下面的照片是学生在学习《七月的天山》时的批注:
初写时,有的学生会写得不是那么深入,例:在写映山红的句子旁边写上“这句话写得美”, 在描写溪流的句子旁边写上“溪水真好听!”但是这也是学生学习思考的一个结果,至少他们能够感受美了。只要我们教师在交流时,多关注一下这些写得沾边了但不是那么深入的同学,帮助他们从文章的写作方法上进一步去思考,我想久而久之,他们的思考也会一步步深入了。
四、给予充足时间,学会多等一分钟
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应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信息内容的加工。思考时,如果静不下心来,思考就难以展开联想,难以思考深入。所以,我们让学生学会思考时,给予充足的时间,一定要学会静下心来。在朗读时,做到口、耳、脑三到;在默读时,手和脑结合;在讨论时,学会静心倾听和再思考。而这些都需要教师时刻提醒学生,慢慢地养成习惯。而要让学生喜欢思考,更需要我们教师喜欢做倾听者、鼓励者。
交流讨论是学生展示自己思考结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回答,不要因为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不同就着急起来,或严厉批评,或忍不住就把答案脱口而出。在这个时候,教师更需要多等一分钟,让那些心中没底、害怕说错的学生在老师多提供的一分钟里有机会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
其实我们老师就应该学会尝试踏出贴近儿童的步伐,直面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精心思考,疑窦丛生,让学生充分审视、判断、推敲,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思维的火花,哪怕多花一些时间,多走一些弯路,那又怎样?因为这才是孩子们自己走出来的学习之路。
【作者单位:临海市涌泉镇中岙小學 浙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