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四“放”四“自”,引领科学课堂探究走向深入

时间:2024-05-10

李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刘默耕先生曾鲜明地提出要让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搞科学”,科学教学应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亲力亲为与真正参与。教师如何把教学探究真正引向深度探究?如何引领儿童自觉卷入深度探究呢?对此,笔者结合学校“自主开放式”教学改革项目实践以及教学实际,谈谈几点拙见。

一、开放内容,“自定”问题引领探究深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明确探究的方向。教师应该创设有利于探究的科学情景,在情景中蕴含科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评价,找准一个能激活科学探究的中心问题,找到一个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的兴奋点,以燃起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探究需要,明确科学探究的起点、任务与方向,为有效自主探究提供外部条件。

在探究起始阶段,设置情景,引发思考。在研究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一课时,通过荡秋千比赛活動,提出问题,怎样荡得快一点?进而引出研究问题: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根据已经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了以下猜想:与摆线长短有关系?与摆锤重量有关系?与摆动角度有关系?教师要让学生在情景中关注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都想积极去验证,探究的兴趣自然会很浓厚。

在探究的结束阶段,设置问题,拓展延伸。苏教版五上《科学》的《研究电磁铁》探究尾声处,引导儿童:“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现象和解释在你意料之外?你有什么收获?”从发现的角度讲,每个电磁铁的知识都可以进行重新发现,把问题抛向课外,让学生课外继续经历探究发现的过程。

二、开放材料,“自助”选材提升探究高度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选择有结构性、有典型性、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的探究材料,是提升科学探究深度卷入前提。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探究材料应该能让学生自己准备的要放手,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自助餐式根据需要自备材料,因为学生收集和准备过程的本身就是初步的探究过程。如五上《岩石的认识》一课,要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推测——验证的探究过程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岩石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变化过程,学生不可能直接探究,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探究活动中,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大量的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研究的能力,而且为在课堂上的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合适的、充足的有结构的材料,这也为学生卷入深度探究奠定基础。

三、开放环境,“自需”学习实现自觉卷入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能直接参与到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认知的需要。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对探究活动给予全面帮助,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如《我像谁》一课教学,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为探究学习提供更加开放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开放学习空间,可以了解关于性状和孟德尔遗传试验研究方法的相关资料,收集到一些关于相貌的有趣视频资料,如“人脸识别”的内容,海关检查中多人“与范冰冰撞脸”的尴尬等,极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学生在平台上上传了各自家庭成员照片和形状分析,大家可以在交流区分享相关资源,为课堂探究提供了生动的探究资源,让每个学生自觉卷入探究学习。学生课堂探究后还意犹未尽,课后继续拓展提供了遗传学视频和各种生物遗传实例等资料,学生感兴趣的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究。

四、开放学习方式,“自探”活动深度开展

自主参与并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开放地观察,尽情看感兴趣的事物。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发端,只有观察到了现象、问题,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好奇心,引发深度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开放学生的眼睛,为学生多提供观察的机会,让他们去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观察一切感兴趣的内容,为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开放地操作,尽情自我尝试。放开双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才会把他们带入一个创新的情景,让他们情趣盎然地探究、学习,动手操作实验是科学学习的基本特点,可以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开展,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搭支架,可以让学生开展搭建摩天大楼比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原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探究积极性。

开放地思考,尽情想可能的问题。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科学学习永远是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抓住疑难点进行思考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开启创新之门。如教学《沉与浮》一课时,大部分学生提出改变物体自身,如改变重量,改变形状等,也有少部分学生提出可以借助别的物体。这时教师如能抓住这一求异点,让学生讨论、思考、实验,探究就会进一步深入进行。

开放地表达,尽情说想表达的观点。开放的观察、操作让学生活动充分的感性材料,开放的思考让他们获得深入探究的欲望,而充分的表达则又一次给学生提升思维深化探究的机会。教学中可以借助小组等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交流,让他们每人都有机会梳理自己想法,锻炼表达能力同时,更是提升自主探究活动的理性认识。

【作者单位: 东海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江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