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张艳敏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推进,学生的幸福、主观幸福感早以归入教育政策法规制定以及教育和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很多著名教育家也都以培养幸福的人作为教育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这样阐述过自己的教育理想"我的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朱小蔓教授更进一步阐释了这一观点,她认为教育就是为了让人们幸福,注重教育对人的和谐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幸福感的培养。
一、何为"主观幸福感“
理解主观幸福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幸福。在物质生活不断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却总是抱怨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幸福。幸福是什么,也许你会说游子归来,看见在家等候在桌旁的父母;或者金榜题名时。没错这些都是"幸福"的表现,但作为一个含有深刻意义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幸福?
(一)幸福
幸福作为学者们一直都乐于探讨的话题,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腊和中国,关于幸福的阐释就有很多。苏格拉底认为幸福与智慧是相关的。而近代的阿德勒则认为个体的幸福感与其所体会到的生活的意义相关联。在我看来,幸福是个体的需要与渴求得到满足时,使人精神愉悦的体验。换句话说,幸福其实就是日常满足感的堆积。
(二)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也可以称为满足感,是主观层面的感受。在积极心理学的不断推动下,“主观幸福感”进入了各位专家学者的视线。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源于英文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为 SWB,有关学者将其译为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个体的渴求不断积累,以其所期望达到的总体生活质量为标准,对当前生活水平的整体评估。也就是个体通过自身所设定的独特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生活质量的私人化的指标体验。
(三)小学生主观幸福感
追求幸福,获得主观幸福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在网络时代的影响下,多样化信息不断更新,现代社会的小学生已不再是简单的孩子们,他们有追求,有理想,有思维。这就意味着他们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而当其所寻求的不断得到满足,促使积极情绪不断产生时,主观幸福感就会相对较高。换句话说,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随自身需要的不断增加,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其所期望得到的事物是否得到满足,或所追求的目标是否达到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二、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意义
在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不同研究层面上的教育者都更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轻视其情绪体验的变化。甚至在大多数人眼里,教育学生似乎就是知识的传授和促进其能力发展的过程,这就直接致使教育者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方面缺乏关注。在该情状下,及时调整、关切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是极其重要和富有实践意义的。
(一)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提高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能增强小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以乐观的心态体会学习上的成就与失败,进而形成以成功感为主的积极情绪,该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学生在学校中快乐有效地学习,为小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促进学生真正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主观幸福感的获得,主观幸福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观幸福感。没有这种幸福感,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消极的态度,学生会觉得学习没有意思,从而缺乏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主观幸福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更离不开主观幸福感的作用。主观幸福感会促使小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促进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学校教育活动和生活形成正面认识。而这些态度、情绪渐渐提炼和升华就形成了价值观。学生具有主观幸福感,常常会推动他们向积极和向善的方向发展。因此学生在学校的主观幸福感与其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
三、如何在师生相处中培养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马卡连柯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要想把小学生培养成为幸福的人,就必须要充分利用学生与教师的相處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1.尊重学生,使其有存在感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获得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理解、信任,这些是建立师生幸福感的基础。尊重,既包括学生对教师人格、教育风格、教学经验的尊重,也包括教师对学生人格、个性发展以及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独立性的尊重。
2.爱护学生,使其感受到关爱
小学生的内心还不够强大,承受能力很弱。在学校中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当其成功时为其喝彩高兴,当其不知所措时为他们照亮黑暗,陪他们一起共渡难关。当他们伤心挫败时为他们鼓励打气。如此不仅能够鼓励学生,使其感受到关爱,也能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收获幸福。
3.信任学生,使其发挥潜能
教师的一时误解、轻蔑的眼神,都会对学生的心灵上造成很大的伤害。正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所展示的那样,教师的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学生的行为。当学生获得教师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获得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使其满足感不断积累,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二)创造幸福课堂
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创造幸福课堂是提高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方式。在幸福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和谐课堂,孕育幸福
首先,要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进行有区别的教育,才能为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提供空间。
2.开展活动,体验幸福
對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活动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教育者应把握住这一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以学生喜爱的游戏等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进而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学的心态。在课堂活动中收获学习的快乐,促进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3.优化作业,稳固幸福
作业量过大也是影响学生幸福感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作业,并不为学生造成压力呢?笔者认为这样的作业要具备精简性、层次性、新颖性。精简性要做到量少而质精,每个练习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幸福教育的特点和体现,幸福课堂可以总结归纳为五个关键词:自主、平等、动态、积极、和谐。自主,是指自主管理,学生能够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精力,尽力理解更多的知识。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最快掌握,从而减轻师生不必要的额外负担,在轻松中收获实效。平等,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之间无差生和优生的区别,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看法是平等的。不会因自己是学困生或调皮捣蛋者而觉得自己的地位低微,即所谓人人平等。动态,是指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而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成为教学的小小“组织者”,使其获得存在感,从而不在厌烦“上课”。积极,是指课堂中师生的状态是积极的、认真的、充满激情的。一句话概括就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和谐,是指师生身心的和谐与课堂氛围的和谐。在和谐中,师生共同体验愉悦,感受幸福。
(三)陪伴学生,共享幸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不断更新,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的注意力总会被新事物所吸引,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沟通与相处。对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越来越少,对孩子们的关注与陪伴更是少之又少。当我在对小学生进行访谈时,学生们的回答令我感慨。从他们的嘴里得知"陪伴"的重要性。“真希望老师能够和我们一起就餐,一起畅聊,一起做游戏,那我们就太幸福了”
师说中这样形容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对教师的大部分印象也是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做到这些似乎还不够。在学生眼里,教师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渴望与老师有更多的相处时间,形成深厚的师生情。可是却很难单纯来依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那么课余时间就提供了师生交流感情的机会。正是这个学生可以抛掉束缚,表露自己的时刻却缺少了教师的存在。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在一起,互相感受各自的心情,分享快乐、悲伤、困难。那么,我想,这将是一个以教师为首的强大的集体,这个集体的力量将是无穷的。
1.课余时间相伴谈心
学生在课堂上要达到学习目标,最终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因此,课余时间是教师与学生谈心,互相了解的好机会,互相发现各自可爱的一面。
2.集体活动相伴交心
一般的集体活动都是由教师指导,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参与程度极低,此时,孩子们都十分渴望教师能一同参与进来,和他们一起成长。
3.游戏时间相伴欢心
每次孩子们做游戏的时候都会粘着老师说:"老师,和我们一起玩吧",这时老师一般都会委婉拒绝。可是经过这次的访谈我发现,孩子们说出这句话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的。当得到的是否定回答时,他们的心理会受到轻微的伤害。当教师一起玩游戏时,他们的幸福感会大大提升,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回到家中会和爸妈分享,第二天还会满怀期待。
当然,想要达到这种程度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需要老师利用仅有的闲暇时间,导致私人空间的减少,可能会给老师带来无形的压力。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 辽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