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游戏浸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时间:2024-05-10

陆茜

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很强的学科,其内在知识点的逻辑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其学科的特性,从系统思维方法的角度出发,关注知识的前延、后续;发挥题组训练,掌握技能;联系生活,找到知识原型,突破难点;把一节课内各知识点联系,突出重点。从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思维特点进行高效组合。促使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让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鲜活”起来。

一、关注知识的前延、后续,突破难点

“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就是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是教师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是,在教学时教师真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了吗?答案却是模糊的,知道学生已经掌握哪些数学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是知识的逻辑起点,书上有章可循;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对数学概念的看法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键也是难以被发现的,西方学者称之“前概念”,前概念有时和正确(科学)并无冲突,但有时则与正确认识和思维方式大相径庭,这种偏离或背离正确概念的错误思维结构即“相异构想”,它会阻碍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干扰学生后继形成的正确观念,对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这也正是令教师头疼的“为什么学生会出错”“学生为什么反复出错”的症结所在。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的首要任务是广泛了解学生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形形色色的相异构想,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从中找到规律性的东西,然后重组教材,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对相异构想进行补充、修正,促进知识的逆向迁移,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我选择了人教版四下《三角形的认识》,想法一:《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几何课,中学老师观点:小学教师教得太死了,底和高没有对应,三角形的高为什么不会画?研究表明,是不理解概念,有理解却不会画,主要原因:脑子中没有底边上高的空间观念,最大原因:关于高的空间观念不够,而成年人会,是因为有了这个空间观念。想法二:关注每个孩子发展,从一群人的关注转变成一个人的学习。平面几何是学生很重要的知识,我们老师教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

老师很巧妙地把三角形画高的难点和平行四边形的高放在一起教学,有效地区别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从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中跳出三角形的图形,在平行四边形中找高后,安排找三角形身上的高的环节,有效沟通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前概念的干扰、矛盾中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只有一条,成功巧妙地突破了三角形作高的难点。

二、发挥题组功能 掌握技能

在主要教学环节中,精心设计具有系列化、程序化的题组,能为学生创立最佳的学习情境,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知识网络的形成,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开发学生智力,形成技能。

我选择《除数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原因:除数接近整十,知识本身就一组数据可以看成整十,有小看、大看之分,可以在准备、探究、练习的环节中发挥题组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教师在总数与单价的数量上精心设计,使第一个算式容易把除数看大了从而商小了,需要改商;第二算式还是把除数看大了,但不需要改商;第三个算式容易把除数看小了从而商大了,又需要改商。这样,学生借助于具体问题背景,从“商”和“余数”的实际意义来理解笔算时试商过程,并及时很好地巩固笔算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寻找知识原型

数学要走向生活,这是教育的诉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遗漏一点:即使是最简单的数学,也是抽象的产物。了解这个,将有助于我们给纯粹的数学“穿”上合适的生活外衣,然后将它呈现给儿童,而不是将数学“外科式”地改造得适合生活。这便是教育的职责。

我选择了《重叠问题》分析,原因想法:重叠问题原本是属于奥数内容之一,从以往很多老师教学效果来分析,对于中等生、中下生來说,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妨我们从学生的建模思想入手,联系生活原型,寻找知识的突破口。

从孩子们的身边社团入手,通过提问:参加儿童画社团和乒乓球社团人数的一共几人?(9人),可是通过一站,不是9人,矛盾产生了:为什么会出现9人?激起了学生第一次思考。为了让大家看清楚,接着让学生上台站一站,站哪里,怎么站?又第二次激起了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创造最初的韦恩图,一步一步,从生活中来,又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练习中运用韦恩图解决生活中问题,进行图与题目的互相对照,互相联系,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建模思想,顺利地解决了重叠问题,非常完美地体现了教育的意义。

四、关注知识点间联系 形成完整概念

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具有层次性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组成一个系统知识的各要素分成若干层次,然后按不同层次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清晰,层次分明,学生更容易了解知识的组成情况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我选择《倍的认识》分析,原因有:倍的认识包含了三个数学的量:一倍数,几倍,几倍数,他们蕴藏着变与不变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构建课堂,必须把倍的这几个相关量紧密联系起来,搭成结构网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初步渗透辩证的思想。

将一堂数学课作为一个系统看待,将一个数学知识点,一个知识块,乃至整个数学知识看成一个大系统来看待,进行整体优化,充分发挥每个环节最有效的教学组合功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科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感悟中建立知识体系,注意学生的系统知识的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找到学生发生偏差的原因,及时帮助他们拨乱反正,真正发挥好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构建起数学的“活”力课堂。

【作者单位: 临海市东溪单小学 浙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