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科学主动、互动、灵动的“三动”课堂构建策略

时间:2024-05-10

童含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能看到各种热热闹闹的场景,教师教得激情飞扬,学生学得精彩纷呈。与传统中静悄悄的课堂相比,学生已经明显地“动”起来,本文作者尝试通过构建主动、互动和灵动的“三动”课堂,让学生動得有目标,动得有方法,动得有成效,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科学学习的环境。因此,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学为中心,能有效构建主动、互动、灵动的“三动”课堂,最终积极使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升。

一、构建主动的课堂

教学中,大家都会通过导入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时候,这里的内容会比较贴近生活。比如:美食,哪怕只是一块饼干,也能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比如:魔术。在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导入环节,通过加热牛奶来制作一个“牛奶喷泉”,瞬间就吸引了学生惊叹的目光。

当然,光有暂时的兴趣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产生持续探究的动力,怎么办?常用的方法是:任务驱动。在一次区级教学展示中,听到一位年轻的科学教师执教四年级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教师要求学生用2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三项探究任务,并设计了可供选择的第四项活动:1.阅读科学资料,根据资料寻找出食物经过的器官,并按序排列;2.领取实验装置,思考它们分别模拟哪个器官,让饼干依次经过“口腔”“食管”,进入到“胃”,轻轻揉捏“胃”,观察饼干在“胃”里变成了什么模样,静静等待2、3分钟,饼干又变成了什么样?并写下在实验中的新发现和新想法;3.阅读学习材料,将“小肠”“大肠”按照正确的位置贴到卡纸上,标注名称,并对照图片,指一指这些消化器官在体内的什么地方。4.说一说食物在体内经过的路径以及每一步发生的变化,思考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持健康。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轻松自如地在各组巡视,偶尔与学生讨论并稍作指导。课内的这份轻松来自于课外的功夫:一是紧紧围绕本课学习目标来设计探究任务;其次,这些任务符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

二、构建互动的课堂

笔者至今对自己的一次教学经历印象深刻。当时,应邀在本市小学科学高级研修班进行教学展示,执教四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一课。在课前交流中采访了两位学生:你平时最喜欢吃什么?最不喜欢吃什么?学生们都回答:最喜欢吃肉,最不喜欢吃蔬菜。课上到一半,请学生打开课本自学,结果全班学生异口同声:没带课本。幸亏急中生智,马上用多媒体把教学用书投影给学生看,总算顺利完成教学。在最后的总结应用环节,笔者灵机一动,回访了课前采访的两位学生,他们不但说出了科学知识,而且都说以后要多吃蔬菜,还从营养均衡的角度说明了原因,他们的回答获得了班级同学的一致认可,也获得了听课老师一片鼓励的掌声。虽然,通过课前的精心设计和课堂上基本合理的动态生成,顺利完成了本次教学,但反思这段教学经历,笔者认为,互动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从孩子的角度开始教学设计。同时,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和任务链串联起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逐步培养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

三、构建灵动的课堂

在主动课堂和互动课堂的基础上,科学老师们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构建灵动课堂。梦想是一定要有的,因为这是不断努力的方向。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思考,能帮助我们一步步接近梦想。在日常教学中,身边的很多老师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几招:化无为有。以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为例,声音,我们听得见,摸不着,看不到。学生经常把声音的强弱和声音的高低混为一谈,这时候,数字化实验室中的各种传感器能够帮助我们,把声音从无形转化为有形。通过检测,轻轻拨动钢尺产生了42.9分贝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产生了52.8分贝的声音,不管声音的强弱,它们的振动速度始终是每秒78次,也就是说,他们的音高是一样的。这样充满科技感而又直观地化无为有,学生在惊叹之余,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样以《声音的变化》为例,为了搞清楚物体的长短变化时,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繁琐的科学原理用简单的装置让学生体验,并且在科学教学中跨界整合信息技术甚至艺术的内容。所以,接下来的两招分别是化繁为简和跨界整合。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拿着长短不同的PVC塑料管,用其中一端使劲敲击手掌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根据塑料管上标明的音调,教师指挥全体学生共同来演奏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小星星》乐曲,这样的设计让科学不但易懂,而且好玩。目前正蓬勃兴起的STEAM教育,正是跨界融合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多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对我们的科学教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小学科学教师肩上的责任不可谓不重大,但课堂想要“动”起来,老师就先要“静”下来,静下心来学习,静下心来实践,静下心来思考,让我们向着主动、互动、灵动的“三动”课堂目标前进!

【作者单位: 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 浙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