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少教”方能“多学”

时间:2024-05-10

张群红

一、教师少一些讲解,学生多一些思考说理

有许多教师对所授知识,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生怕学生有所闪失,总是一讲再讲,以为这样反复强调,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就不会忘掉。其实不然,试问,缺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能产生好的效果吗?对于学生来說,不易忘记的是在愉快学习和主动探究中所获得的知识。

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例题时,是这样处理的:

先出示情境图,提问:看这两辆大巴车,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

生: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30)40+30等于多少?

师:你是怎样算的?先独立思考,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想法:

生1:我是这样想的,4+3=7,7后面添个0就是70。

生2:用摆小棒来计算,4捆加3捆等于7捆,7捆就是70根,所以40+30=70。

生3:4个十和3个十得7个十,是70。

……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40+30”,说给同桌同学听听,并在课本上填上得数。

学习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这样学生才能有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对问题的真正探讨。为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尝试着去改变过去的“滔滔不绝”。复习旧知时,老师“倒片子”让学生说;探索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疑惑处、转折处加以点拨;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中有人能回答的,教师不包办代替;巩固、小结时,也让学生说收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概括;对同学的回答,也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评语,甚至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二、教师少一些提问,学生多一些质疑问难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为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猜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见到的是“自问自答”式的提问,或“连环炮”式的提问。这样只注重形式上的完美,突出对知识的灌输,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大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不发问,但并不是问得越多越好。

我在教学二年级“乘加、乘减”时,例题4+4+4+2可改为乘加算式4×3+2后,一学生提问:“老师4+4+4+2可以改为4+4+4+4-2,那么可不可以用乘减算式表示为4×4-2呢?”多么可贵的智慧小火花。我马上给予充分肯定,并立即出了一题:6+6+6+3,让学生讨论,可以改为哪几种算式?例题中有独特见解的学生的提问犹如—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涟漪。讨论中,学生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旁征博引,提出超于寻常的独特见解,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表达出多种解法:①6×3+3;②6×4-3;③3×7。

由此可见,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不要急于得到圆满的答案,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思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问好问,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

三、教师少一些板书,学生多一些书写板演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必须要重视板书的重要性,但这种板书应该既有教师的,又有学生的,不能使黑板仅成为展示教师“教路”的“屏幕”,也应让学生在其上展示“学路”。很多情况下,教师少写而让学生多写,并学会尊重学生的板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教学二年级笔算“连加”时,例题要求用竖式计算19+27+26的得数。我先让小朋友自己算一算,交流时让学生上黑板来板演各种方法。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要上前来露一手,于是黑板上精彩纷呈:

……

直观上,板书书写不太美观,打乱甚至挤掉了老师的板书设计,可我并没有擦掉这些,而是很欣赏地用红笔把学生们的“杰作”圈起来。这种做法无疑比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板书要好得多,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创意的一种保护,对学生的一份真诚,表明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是从心底里做起的,而这一切又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好效果。

我在课堂教学中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同样一个思考题,在不同的班级用相同的时间,由我和一个优秀学生分别讲和书写步骤,到单元检测时这道题的正确率时,学生讲的班级比我讲的班级高,这说明了学生是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讲的,而我是从成人认知角度出发,讲的重点不一样(或许还有学生对学生讲的新鲜感吧)而导致这样的结果。所以,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结论,并提供黑板由他们去书写。至于学生板演结果的对错,由其他学生去判断,这比教师自己包办所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少一些演示,学生多一些动手操作

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过去只重视教师的演示教具,只重视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比、折折、剪剪、拼拼、画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尤其显得重要。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一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之后学生就边操作边汇报。有的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有的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的研究正方形时这样折: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课堂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方法,找出两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明确了两概念间的共性和个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作者单位:昆山开发区兵希小学 江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