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吴丽平
没有情感的唤醒,没有思想的灵动,就谈不上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课堂应采取生命活动的方式,在感情的方式中感受理性的愉悦,引导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体味语言,生成语言。
一、触摸语言“肌肤”,诠释词句色彩
语言是民族的根,文章的精华在词句之中,词句中有情感,有气韵。教学中应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来。
如《庐山的云雾》一课,在理解“瞬息万变、变幻无常”这两词时,首先让孩子找出哪个词表示变化多、变化快,出示这两个词后着重让他们说说不同点。“瞬”是目字旁,表示眼睛一眨的时间,让学生眨一下眼,体会到时间之短,进而理解:眼睛一眨或呼吸那么短的时间就发生千万种变化,实在是变化快、变化多。“变幻无常”则抓住“无常”引导:云雾下次可能变什么?理解到每次变化都不一样,这种变化是不可捉摸的,没有规律的。这样,这两个词贮存进学生的词汇仓库时,就不是干巴巴的,而是十分鲜活的。
教学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一步步感受和领悟词句内涵,培养语感。如教古诗《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学生说成两个黄鹂在嫩绿的柳枝上叫,“仅仅在叫吗?”学生认为在唱歌,结合春光图启发:黄鹂在怎样的春光里唱歌?唱着怎样的歌?学生感悟到:桃红柳绿的春天来了,两只黄鹂在嫩绿的柳枝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自由自在地、欢快地哼着曲子,仿佛在歌唱“春天多美妙”。此时学生对“鸣”的理解没有停留在“叫”,而是打开生活和语言的储备,将“鸣”描述得更生动形象,他们的感悟走向清晰、深刻、丰富、独特。这样,诗歌原本精练的语言成了学生言语生成的迸发点,原本无生命的词语也幻化成学生眼中鲜活灵动的画面。
二、融入语言实践,共度智性时光
学生智慧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智慧的生长需要足够的空间,我们应在教学中唤醒学生潜能,让教学过程成为启人心智,怡人心境的精神漫游。
学《东方之珠》第二段时,为帮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活生生的画面,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想象体验的环节。为什么说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游客,来到迷人的浅水湾,此时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会做些什么?找好朋友边读边想象边体会,然后交流。
生:我到浅水湾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面风平浪静,白帆点点,海天一色。
生:我赤着脚在那金色的沙滩上无拘无束地奔跑,和小朋友追逐嬉闹,可能我还会发现奇形怪状的贝壳呢!
生:我躺在软软的沙滩上,远处传来“哗——哗——”浪涛拍岸的声响,真像一支钢琴曲。
生:我们打水仗,拍水花,累了会用手指在沙滩上画鱼,画海龟,海水冲上来,把我的画抹平。
学生在充满想象、富有挑战的学习情境中,全身心融入语言实践活动中。他们想象着、述说着、体验着、创造着。学生各具特色、充满个性的想象,既弥补了阅读材料成人语言倾向的不足,加深了对迷人沙滩的真切感受,又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课堂上,学生的潜能被唤醒,喷涌而出,课堂成为学生梦想开始的地方。
三、注重语言实践,获取精神力量
儿童正处于心灵的拔节期,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应使学生完成一次 心灵的装备。可结合课文的精彩之处,独到之处,感人之处,让学生精读深读,激起内心的波澜,做出富有新意的补白,这是智慧、情感、品格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全面生成过程。
如《天鹅的故事》一文,说明动物也懂得团结、合作、拼搏,我们应保护动物,与之和平共处。教学中抓住最后一句“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做了巧妙的延伸。那么从此以后,以打猎为生的斯杰潘老人干什么去了呢?给学生五分钟的想象思考时间后再交流。
生:斯杰潘回家后,以打猎为生,当他看到有人在打猎,就把“天鹅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提醒他们不要伤害动物。
生:斯杰潘从此不再打猎,他决定不伤害动物,而且要保护动物,他为无家可归的小鸟搭窝建巢,为受伤的小狗敷药疗伤,后来还成了动物保护协会的成员。
生:从此,他不打猎,他开了卖书的小店,店中有很多书画是关于动物的故事,他把自己在打猎生涯中的动物故事一次次讲给来他店里的人们听,他要用这些故事唤起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继而再让学生谈谈自己从此以后,思想行为上有些什么样的改变。这样的教学延伸,激发了学生情思表达的欲望,诱使学生产生新的言语作品,这不断生成的过程是学生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语言、精神同构共生,不断丰富的过程。
【作者单位:苏州吴江震泽实验小学江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