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微研究

时间:2024-05-10

朱炜

一、对小组评星制度的反思

在这些天的交流与讲座中,第一天上午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述的微研究的话题是我最感兴趣的,尤其是其中提及的关于教师课堂给学生评星的一系列制度令我印象深刻。

在之前我也看到过许多老师用过这一制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大多数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空洞的,是不完整的。很多情况下学生开始的时候热情很高,很乐意与从老师那拿到奖励的星星,进而可以从老师那获取对应的小奖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对能不能得到老师的奖励失去了兴趣,对拿不拿得到星表现得无所谓,对能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也表示没有动力,小组评星制度往往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就显得后劲不足了。

在陈老师的微研究中,她给我们很详细地阐述了她设计并实行的小组评星制度,给我的感触颇深,同一种管理制度却迸发出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首先,陈老师的小组评星制度给我的感觉是很全面,很完整,很完善的。她的评星涉及学生在校期间方方面面的表现,比如作业完成情况、课前准备情况、课堂发言情况、给同学上早自修等等。学生的星数不仅是获得奖励的筹码而且还跟他的许多切身利益是挂钩的。

陈老师的星是很容易获得的,学生每天都可以通过做好一些常规事情获得星星,可以是做好课前准备,可以使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也可以是上课认真听讲。这样即使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星。陈老师每天安排一名学生担当记录员的工作,每天记录好同学获取星星的数量,每个星期五统计学生的星数,根据小组星数进行一定的奖励,可以是减免一定的回家作业,也可以兑换一些小奖品,最有趣的是陈老师提供的奖励中还包括可以让学生和她一起吃晚餐的选择,这对于打开学生的心扉,让老师了解学生是一个很有效的举措。

在随后的教师交流环节中有老师对这评星制度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困惑;如果学生在得到了减免回家作业的奖励后真的就一点都不做了怎么办等问题。陈老师对于老师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都只给出了一个答案:充分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不断改善、完善原有的制度。因为没有哪个方法是万能的,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班集体是千差万别的,只有老师不断地根据具体情况改善原来的制度才能跟上学生的脚步,才不会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

“坚持”,是陈老师给我感触最深的品质。坚持不断地观察,坚持不断地思考,坚持不断地改善。她坦言在实施之初遇到了许多问题,她发现如果一个班级只有一个老师在实行小组评星制度,那是进行不下去的。于是为了能在班级中顺利推广评星制度,她鼓励班级其他老师一起参与进来,共同对学生进行评星。通过在实际过程中不断地磨合、完善,陈老师的评星制度取得了可见的成效。

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完全复制陈老师的制度,因为我们有我们自身的特点,照搬不一定好用,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陈老师从播种到收获所付出的汗水,学习到陈老师从实施到完善所运用的智慧。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所欠缺的吧。

二、对研习单的反思

另一个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陈老师提到的研习单的问题。研习单是南京各所小学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练习题。通常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回家进行预习性的学习的话大都只停留在口头层次上,最多是完成书本后面的一些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而南京的小学已经向前跨出了一大步。老师们如果有要求学生回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他们会自主设计研习单,选择极具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复习旧知,预习新知。从陈老师给我们展示的几张她们学校老师设计的研习单中,我可以看出设计老师的良苦用心。每一张研习单上的题目都不多,少的两三题,多的四五题,但每一题都非常精炼,精炼到每一个字都经过仔细斟酌。说来惭愧的是短短一个星期的新课内容我整整和我的学生们折腾了两个星期,效果还是不好。看过陈老师设计的研习单后我不禁想:如果在教授新课前我手中也有这么一张研习单,也让学生回家进行研习单式的预习,那教授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学生学得是不是会更轻松些呢。

关于研习单的研究折射出了南京小学教师对于学生课前学习的重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前要备好学情,研习单不就是个很好的了解学生学情的方法吗。也许对于我们来说研习单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当然我们也没必要完全效仿南京小学的开发研习单的做法,但对于学生学情的了解是提高教学效率无法回避的问题。

三、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教学中的细节是教师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体现,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双方积极互动,从而获得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在于它在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数学教育重在建立和完善人们的思维方式,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对学生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只以教科书为主体的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仅仅依靠书本中的例题就想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照本宣科地教学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注意挖掘生活实际,优化数学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陈老师讲的内容是微研究,意指研究的对象都是教学过程中非常细微的环节,但给我的感觉却像是一条长长的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块块骨牌,其中缺少任意一块都会使整个过程中断。只有把每一块“骨牌”位置、方向都摆正,我们的教学过程就会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假如我们仔细观看我们的教学过程,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这样的细节都被忽略了。实际上,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敏锐地捕捉细节并且给予科学的处理。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能够被教师关注到,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变得更生动,更美丽。

【作者单位: 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 江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