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采取科学训练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时间:2024-05-10

沈宏瑛

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它创造性地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假如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读”,它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教育学家蒋仲人先生说:“就学习语文说,朗读最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朗读培养的必要性

1.朗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朗读有助于更好地识别记忆作品的内容。实验表明,朗读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重要因素。朗读水平高的人其识记效果都比较好,朗读水平低者则正好相反。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应该理解为细读、慢读、边读边思、读懂、思透、记牢的方法。

2.朗读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才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在反复的朗读中,课文的部分意思自会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的、大量的朗读,大脑、舌头、嘴唇得到反复地运用,讲起话来就能口若悬河。

二、朗读培养的要求

1.正确地读,是指朗读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声母、韵母要读得准确,调值读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不唱读。尤其是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和轻声、儿化及“一”“不”“啊”等字的变调、音变,朗读时要能读得正确。

2.流利地读,是指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读得通顺流畅,不顿读,不读破句子,不中断朗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确定合适的朗读速度。

3.有感情地读,是指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能准确读出词语、句子的重音,能正确处理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语速合适,节奏自然,能读出句子不同的语气、语调。

三、朗读培养的方法

1.多种措施,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②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③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④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地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⑤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2.打好基础,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其次,研究表明,学生形成一定的朗读习惯后,再通过朗读基础训练、朗读技巧训练、朗读节奏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朗读时能做到正确、流利,初步做到有感情,效果显著。

3.范读领路,模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模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例如,我曾听到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的《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教师的范读。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当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来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空。当学生读课文时,他们也能初步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

4.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可作为一名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评一评其他同学的朗读,我听到的更多是“读得很好”、“读得不够好”这样的泛泛而谈,这远远达不到我让学生“评读”的目的。为此,我引导学生从朗读基础、朗读技巧、朗读节奏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读,效果不错。相信在读与评读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有助于其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

5.立足理解,品读感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模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如教学《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一文时,我以“你们读到什么地方心情难以平静?”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课文,悟情、生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朗读中,学生抓住了“老羚羊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山涧”这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以及“试跳成功”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心灵的感动。学生全身心注入在羚羊身上,融入羚羊生死存亡的情景之中,感受到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得到独特的体验,从而提升了阅读的品位。

然而,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你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还是不难实现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