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张开明
21世纪,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水平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不断提高,为了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渗透和深化科学思想,鼓励学生学好科学,并能应用科学知识去观察生活细节、解释生活现象。
科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是学习的最佳时期,科学素质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现状问题分析
时代发展的脚步逐步加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鉴于此,国家对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虽然小学科学课程持续完善与改革,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小学科学教师比较重视理论的讲述与传授。学生大部分的知识源于课本和教师的讲授,一定程度上抑制甚至阻碍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此外,科学教学的内容一般较为枯燥与乏味,有的远远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不能根据已有认知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理解,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一旦缺乏思考及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课堂教学质量势必会下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自然得不到培养与激发。因此,要从小学抓起,将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着力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二、小学科教生活化迈出实践步伐
1.将生活与理论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授课过于理论化,未免过于枯燥与乏味,倘若教师将科学和生活有机结合予以讲述,会显得有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将生活化元素融入课堂,以此调动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及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应用。比如,在学习和认识声音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常见的实例。生活中有哪些我们能够刚听到的声音呢?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点?在房间里听到两个人对话,为什么你能知道其中哪句话是你的朋友小明说出来的?为什么向热水瓶中倒入热水时,随着水量的增加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然后,可以发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工具,比如直尺、纸张等,让学生切身体验声音产生的过程。最后,针对教材中的基础原理和知识拓展加以讲述。既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印象,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造力。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形式,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通过适当的生活情境,学生充分融入其中,进而将知识吸收得更加充分,培养学生潜在的科学技能。教师应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大胆地创设与知识相对应的、合理地、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指导学生从基本概念出发去观察、解释生活现象,从而提出疑问并分析解答。
真正实现科学教学生活化,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各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观赏视频、外出实验等,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材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解释身边有趣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道理。教会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保持新鲜的好奇心、求知欲去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奥秘。
3.开设拓展性科学活动课,增强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是学问,也值得学生发现和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借助于开设拓展性的科学活动,以生活为背景资料,为学生设置能使之自主研究、探索科学的开放性课程,如“我们的地球家园”“生活中的科学”“我眼中的科学”等与科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课程,将之与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进一步延伸拓展。
以《进化》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布置问题任务让学生自主预习。众所周知,恐龙在很久以前已经灭绝,是什么造成恐龙的灭绝呢?恐龙的灭绝是必然的吗?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怎么解释这个现象的?让学生通过平时了解的常识,再提出来几个问题,在规定的时间里,自由结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探讨,交流心得,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除上述之外,学生也可以依据自身喜好深入探索、研究感兴趣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有质的飞跃,其团队协作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辅助,当引导学生依靠已有认知和团队合作方式学习,使之养成勤于思考、敏而好学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有利于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技能的同时,自觉发现科学的实用性并积极运用到生活中,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实践教学改革,总结出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并加以实施,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素养,促使学生走向未来全面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江苏 】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