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越过惯性思维的绊脚石

时间:2024-05-10

于荣芳

新课改带来了教育新的春天,我们惊喜地看到新的理念正深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新的教学方式也在课堂上逐步得到实践与推广,然而由于教师自生素质和教学环境的差异,课改并不能说是百花齐放,而是参差不齐。试问我们自己是否已能冲破那习以为常的教师观的藩篱,是否仍在循规蹈矩地执行教案而感到自我满足,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呢?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课改的前进步伐呢?答案是我们自己。惯性思维和已有经验使我们麻木,麻木的我们缺失了发现与创新的眼睛。笔者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某些惯性现象提出了某些所想,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师道尊严限制对话与交流

镜头扫描: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维护师道尊严,仍然不情愿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势,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上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做到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目不斜视,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就要跟到哪里。教师讲课时,学生要做到鸦雀无声,一字不漏地听,教师提问时,要求先举手然后才能发言,如果你没举手就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即使你的见解是正确的,你也可能会遭到一声断喝:“你举手了吗?乱插话……” 教师们把这种要求美其名曰为“军事化的要求”。试想不知道有多少创新的火花在这一声中熄灭。

反思与革新: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一种神圣和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压抑和束缚。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在挖掘、发现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而是在自觉不自觉地把原本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加工成了一个个循规蹈矩、亦步亦趋跟着教师节拍跳动的“木偶”。新教学观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任何一方都不能把对方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灌输,而是一种平等民主、宽容关爱的交往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理解,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交流而成长,从而达到共享知识、智慧的目的。

二.关注教重于关注学

镜头扫描:为了能完成每课时的教学任务,目前,教师的教学设计较多是以线性的流程形式体现,教师教学大都顺着预先设计的流程进行,强调“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并坚信教学应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一旦学生的反馈与教案预定的结果相异,或偏离教师的思路,教师便马上加以纠正,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多年的教学中,教师们有了自己的高效经验,认为自己应是驾驶员,学生是旅客,如果教师把握不好方向,控制不了课堂,那教学岂不是乱了套?学生能牢固掌握知识吗?

反思与革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也只是一堆死的知识,缺少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的真实体验,使本应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课堂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技能知识,它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用知识填充学生。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钥匙”,教给学生发展自我的本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的。新的教学观指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应从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向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学生的问题、兴趣、基础是教学的出发点,学生问题的解决、兴趣的激发、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基础的不断厚实是教学的归宿。我们可以设计非线性的多维开放的教案,使教学的各个环节灵活多向,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进程有效调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标准答案压制创新能力

镜头扫描:在现实的教学中,相当多的教师仍迷信教材教参,坚信专家编出来的就是代表权威,不容质疑与反驳,学生无论多有创意的答案,只要不符合标准答案,就会被教师否定。教师们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学到准确的知识,是为了考试时不被扣分,结果导致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性在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在弱化。

反思与革新:在注重创新的时代,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以儿童的自身发展为重,还是以标准答案为重?我们的教学如何保护儿童的创造性?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许多非常有创造性和好奇心的孩子,就是在一道又一道标准答案的包围之中,学会了按教师和标准答案的要求去学习,慢慢失去了学习中最宝贵的探究和创新的品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独创性和多样性,而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结论强加给学生,应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 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观念,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争鸣,有意识地表扬有独创见解的学生,营造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氛围。

对于以上几乎“定势化”的观念和习惯化的做法提出革新,这不是吹毛求疵,也不是哗众取宠,因为这种革新,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学的真谛,对于摆脱那种有碍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惯性,对于创新我们的课堂,具有现实意义。教育者必须与时代同步,与教育发展同步,自我清醒,不断反思,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习惯性, 使思维具有多端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一句话,只有越过惯性思维的绊脚石,我们才能在课改中孕育成功。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 江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