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透过“学”的视角看教育

时间:2024-05-10

诸韫

一、不愿学?巧妙牵引

现象:不愿学

在《树叶贴画》活动中,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导入:小朋友们,美丽的金秋来临了,树叶们就要离开树妈妈了。只要风儿一吹,就会发生奇怪的事情……(老师引导幼儿做吹气动作,可见上树叶掉下来变成了孙悟空。)今天孙悟空就带领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树叶贴画……

接着教师讲解如何用树叶贴画,但不一会儿,有些孩子便开始先行“创作”,有孩子说:这不是孙悟空,都是老师在说呢!

解读:从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不愿意被老师牵强地引入学习的现实状况。面对孩子的“不愿学”,我们常会审视活动内容与儿童的认知特征是否相脱节,或反思活动的形式是否丰富多样,但是否想过从幼儿“疑问”处着手,进行有质量的思维牵引,以问题探究激发幼儿兴趣。

策略:

思维牵引——抓住有效教学的灵魂

《回滚的玩具》这一活动中老师的做法:

教师给孩子们看一个可乐瓶在斜坡上滚落的实验,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瓶子会滚下来?再看一个圆盘在斜坡上的情形,探索为什么圆盘没有滚落?启发孩子一起想象,怎样制作出一个滚动玩具,如何让滚动中的玩具变得更好看,更新奇……

触发问题凸现

看似平淡的小实验,却在不经意中紧紧抓住对幼儿思维概括与创造性的激发,在对话与“空白”中涌动着思维的激流。案例中引发幼儿兴趣的是什么?是有一定质量的思维牵引!当教师抛出问题时,会引发幼儿探究的欲望,触发问题凸现,使幼儿思维“受阻”,引发认识上的冲突、反弹,并尝试提出自己的答案。思维的牵引,使思维渐行渐远,趋于深刻、广阔,让活动更有效。

二、不会学?把握有与无的智慧

现象:不会学

老师教孩子们剪窗花时,首先出示窗花,问:“孩子们,瞧,这是什么?好看吗?”接着,老师开始示范步骤:看看老师怎样剪的,首先把一张方形的彩纸对折,再对折……(展示作品),孩子们亦步亦趋地跟着练习……

不一会儿,教室里满是窗花,虽颜色迥异但式样却如出一辙,孩子们剪刀飞飞,但剪刀下却全无儿童本真灵性……

解读:面对幼儿的“不会学”,我们常会反思教学的不足,而忽略对孩子学习空间的关注。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揉陶土做瓶、罐坛时,把里面弄成空心,才能装进东西。)遗憾的是,世人只爱其所“有”,却不知用其所“无”。这不仅仅是时间的矛盾,更因为“你都说了,还学什么”,堵塞了学习者亲身认识真理的道路。

再看《回滚的玩具》这一活动中老师的做法:

教师给孩子们看一个可乐瓶在斜坡上会滚落的实验,引导孩子思考,为什么瓶子会滚下来?再看一个圆盘在斜坡上的情形,探索为什么圆盘没有滚落?启发孩子一起想象,怎样制作出一个滚动玩具,又如何让滚动中的玩具变得更好看,更新奇……

策略:教法退让——拓展有效教学的空间

教学就像一只杯子,杯子的边薄,装的水才多,也就是教少而学多。反过来,教得多却学得少,这是杯子给我们的启示。考量教者有与无的智慧、退让的勇气、无为的境界。

从活动《会动的小纸人》来看:教师出示小纸人玩具,引导孩子观察。教师拿着小纸人摇晃一下:“咦,这个小纸人会怎么样啊?”(幼:会伸缩,会摇晃。)问题讨论:“小纸人会动的部位在哪里?它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出示纸弹簧,让孩子们拆开,再折回去。教师说:“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再让幼儿折,教师指导孩子折整齐的方法。启发:“你还有什么折法让小纸条也动起来?”(纸弹簧一头大一头小)。摇一摇,想一想,为什么折成这样?(幼摇,然后思考)鼓励孩子创作。(幼儿自由尝试)

有与无的智慧

看似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轻巧的动作,却道出了一个值得玩味的道理。教师放弃喋喋不休的讲解,留给幼儿去探究。如果仅从作品效果来看,幼儿自我学习制作出的小纸人,一定不那么美观,但回溯学习的过程,却是幼儿亲历的,而不是教师简单地告诉。这种“无”的正确运用,留给幼儿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创造、补充、回味,就成了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有”。

退让的勇气

主导课堂已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为教师一度保留的方式。猛然要改变这种方式,打破这种状态,无疑需要一种勇气。这种勇气不仅体现在教师对教学时间、空间的退让上,还包含了对幼儿自学能力的敬畏、赞赏。退让,在这里只是“形”的示弱,却孕育着师幼课堂教学更大的推进。

三、不能学?灵活体验

现象:不能学

这是一次半命题美术赛课的内容,在卢梭丛林组画《梦》的欣赏试教课上,当老师出示这幅画时,画面上裸体的女人引起了一个孩子的嗤笑:“丑死啦……”继而,许多孩子纷纷跟着说:“对啊,丑死了,不能看!”还有孩子说:“难为情死了……”老师惊愕而无奈,很艰难地将孩子引导到对卢梭丛林组画的欣赏上来……

解读:面对“不能学”,我们常会怨及当下教育的浮躁,却忽略引领孩子们进行必要的体验。殊不知,体验中可以钩沉孩子们的记忆、触摸如画的风景、激起联翩的浮想……

策略:体验铺垫——浸润有效教学的生命

教学就像加工面包,体验则如同酵母粉一般,会使面包更加可口。这是酵母粉给我们的启示。创设体验的机会,让孩子触摸经验世界的风景,用体验浸润内隐知识的芳香。来看《泥娃娃》师幼活动的片段:

幼儿体验:让孩子们摸一摸、闻一闻陶土,贴在脸颊上试试,说说感觉,再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看看能拉多长?怎样把这些陶泥变成活灵活现的人脸呢?学习搓、团、捏等方法。和幼儿一起回忆童话故事里的情节,启发孩子把想象带入创作中,在人物表情上作变化的创作,塑造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天域幼儿园江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