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周俊芳
(作者单位:晋中日报社)
位于太行山下的大发沟,是和顺县松烟镇东南20 公里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自从老李来了我们村,变化可大哩。”“老李那是真心实意帮我们,谁家的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村民口中的老李,大名李海龙,晋中市直工委原副书记、二级调研员。2020 年初,在举国脱贫攻坚交总账、扶贫队员轮换时,57 岁的他主动请缨下乡扶贫,进驻偏远的大发沟村。两年多来,李海龙扑下身子扎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抗疫、调产、买农具,筹资、打井、强支部……以满腔热情和辛勤汗水赢得大伙赞誉,与乡亲们结下了深情厚谊。
“对山区百姓负责,尽好自己的职责。”从进驻大发沟村第一天起,李海龙就把这一信念装在心里。
李海龙主管过十多年的全市干部下乡工作,对驻点帮扶一个村原本以为驾轻就熟,却不料当他按时进点、全力准备脱贫攻坚验收交账时,新冠疫情突然来袭。刚组织完来村义诊和春节慰问的李海龙十分焦急,身在榆次,心牵大发沟,彻夜想着疫情当前,如何为村民提供帮助。他深知危急时刻应该主动出列、靠前作为,全力保障驻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李海龙第一时间落实上级要求,把帮扶措施落细在“战”疫的各个环节:24 小时保持与村主干联系,指导村干部设岗查控、外防输入;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寻求帮助,自费购买8000 多元的防护口罩、额温枪、体温计、消毒液等物品,第一时间送到每家每户;编印《新冠肺炎防护指南》200 册,发放到村民手中;支援镇政府医用口罩100 个……一系列快速反应、精准举措,有效缓解了驻村防疫紧张形势,鼓舞了干部群众信心。
进村当年,***总书记宣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完胜脱贫攻坚,大发沟也迎来了国家普查和省市检查。李海龙深知责任重大,把每次普查和检查,都看成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赶考”,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主动对标验收细则找问题补短板,打造特色亮点。他创新思维,细化“五个一行动”迎检,即制订一个国普实施方案、一册建档户台账、一套分户收入明白卡、一份配套资料及一栏落实政策明细表;制作富有特色的“全村贫困户分布及退出示意图”版、手册,普查组成员一进村,“一册导引图在手,全村脱贫底数清”,如此简洁、精细、清晰的迎检方案,受到省市有关领导充分肯定,号召面上学习推广。
李海龙在工作中不仅自己主动担责,还善于鼓励村干部履职担责,多考虑脱贫后的长远振兴,种植业的长远发展,养殖业结构如何调整等。只要关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事,他贴人贴钱、用情用力,带人外出考察,帮助购买机具,用群众的话说就是“事无巨细,操碎了心。”
冬春时节干旱缺水成了李海龙的心病,他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村里党员活动阵地陈旧,作为党务工作者,李海龙觉得强化农村党建责无旁贷;小村独居病残弱势人多,想方设法给予资助也成了自己的责任;关心孤儿的生活学习、健康成长,惦记五保老人的安危冷暖……李海龙的责任清单很长很长。
既然选择了担当,便只顾埋头向前。李海龙日复一日奔走在帮扶路上,解决着一件件关乎脱贫的大事小情。他嗓门大、性子急,说话做事雷厉风行,凡事要求又快又好。村干部感激他的同时又颇有“怨言”:“李书记站得高想得远,村里的事都在他心上。商量的事情、安排的活计要求高还特别细,定好事情马上就办,还必须办好。”
入村不久,李海龙了解到16 户村民组成的养驴合作社受市场影响,负债经营,严重挫伤村民信心,就多次走访养殖户,倾听他们的心声;请来领导调研座谈,争取10 万元帮扶资金,解救合作社走出困境。
李海龙有空就深入养殖场实地琢磨,提出饲养环节改进要求;与大家分析行业前景,鼓励用好现有设施调整结构;带大家学习外县区养殖经验,开拓视野。更新置换适应本土条件肉牛14 头,目前已增加存栏2 头。
李海龙常讲,从脱贫到振兴,必以产业兴旺为支撑。他早早就和大家商量种点啥、种好啥;鼓励改善种植结构,扩大杂粮面积;从农科院搞来新品种玉米试种。上年高粱行情好,便争取60 公斤优种高粱发给村民试种30 多亩;请来专家集中授课、田间辅导;花钱买来专用机具,供村民点播下种。
入冬后,李海龙(中)帮助乡亲们联系订购电暖气
任职工委近20 年,李海龙对党建工作有感情有思路,注重把村支部建设抓在手上,强化村支两委班子的责任、服务和表率意识,使19 名党员形成合力。他规范组织生活,家常话讲党课,手把手教笔记,设置“我是党员我承诺”、政治生日提醒、交纳党费公示栏,约束激励党员言行。在阵地建设上参照市直机关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要求,争取领导与部门支持,筹资11 万元改建村党群活动中心、党建宣传栏,大幅提升村级组织活动水平。
2021 年,适逢村两委换届选举,面对复杂的选情民意,李海龙积极配合县镇党委宣讲政策,与党员和群众代表谈心,宣传换届与大发沟发展的关系,引导大家真正把公道正派、勇于担当的带头人推举出来,顺利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与群众民意的完全统一,受到县镇党委充分肯定。他深知乡村振兴全靠这支“不走的工作队”带动,针对新两委年龄降低、学历提高的结构优势,及时谈心谈话,讲党课、敲警钟,鼓士气、教方法,激励他们不负全村百姓厚望,勇担新农村建设责任,真正成为引领大发沟发展振兴的领头人。
李海龙满脑子全是村里的事,张嘴几句话必然扯到大发沟:基层党建要管,基础设施要强;粮田耕地要整治,街巷硬化标准要高,住房安全必须保障;就连街道卫生、路口标识他都要管。
省市要求工作队员“五天四夜”在村,李海龙两周回一趟家。妻子埋怨说,回来也是电话不停,嘴里念叨的全是大发沟的人和事。国土普查期间,他带着同事们周密备战,连番熬夜。看着队员们被折磨得疲惫不堪,他也心疼不已,戏称自己是“周扒皮”。
下足苦中作乐的“绣花功夫”,大发沟村日渐发生着可喜变化,国家普查、省市抽检圆满交卷;2020 年被评为“全省卫生模范村”;2021 年建党百年,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最让李海龙心心念念的,还数全村200多人的吃水难题。大发沟地处太行山断裂带,靠着后山泉水引流到户。受气候变化和高速隧道影响,水量逐年减少,赶上旱季得上井挑水,百姓苦无良策。
住在村里的李海龙感同身受,一年多苦思对策,下决心啃掉这块硬骨头。他积极争取单位领导的重视与兄弟单位支持,陪同专家、技术人员勘察、会商,多次上山进沟,协调解决打井引水出现的问题。酷暑盛夏、风吹雨打,李海龙脚踏泥泞、衣裤拂草,时时出现在偏远的山坳里,察看施工进度,叮嘱现场安全。历时半年完工:开掘2 米口径岩井32 米;井底定向增水孔530 米、送水孔180米;日均出水40 吨;新建村内街巷管控井50 个,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难题,实实在在提升了“两不愁三保障”水平和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风里雨里啥也管,白生生的李书记,变成了黑定定的李海龙。”两三年下来,李海龙脸黑了、头发白了,他笑称这是能量守恒。因为他心里满是百姓的喜怒欢忧,他真正把总书记说的“关系群众生活的都是大事”落实到了思想上、行动上,一心一意帮,实心实意办。
刚满10 岁的马妮儿,父母早早离世,由姑姑帮衬着照顾。马妮儿家原就是李海龙的帮扶户,驻村后他更是格外操心,从生活到学习,送钱送物,还动员社会力量帮扶,不仅让孩子物质上不缺乏,在成长路上也给予引导帮助。赶上节假日孩子不上学时,他常去家里看望,买来书籍和应季衣物,生日礼物、水果零食一样不少;有时查查作业、纠正写字姿势;针对姑姑“告状”的毛病,也会连哄带鼓励,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健康快乐成长。村子离镇上学校远,周一搭班车常会误掉一节课。李海龙知情后送钱过来,让周一雇车送孩子,以免误下功课。他和朋友们常去学校,放点吃的,问问学习;假期还和朋友把孩子接到榆次,图书馆、科技馆、公园、影院、游乐场,放飞都市长见识,感受山外多彩世界,激发孩子的信心与动力。
李海龙心里的大发沟,不只是档案里的108 户名字,更是像马妮儿那样一家家的春种秋收,一面面的喜笑烦忧。他深知驻村干部代表党的形象,不光要有为民的初心,更需要亲民的行动,舍得吃苦住得下来,掏出真心融入群众。
村里老人进城看病难,李海龙就请市里大医院的专家来村义诊、送药,为村里捐赠2万多元的常用药品,供村民日常免费使用;在村委建起液晶展播系统,播放传统戏剧与农业科技节目,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过年过节会组织单位慰问村民,送上米、面、油、猪肉、月饼、夏被;请来书法家写对联、送福字,让百姓红红火火过大年。
春来和乡亲们下地备耕,入冬帮着购置节能暖气片;帮张家修电器,给李家联系医生买来药品;谁家老人去世,赶紧去探望、慰问;贫困户来市里看病、找工作,李海龙接来送去,忙前顾后;每年村民刨回药材,他托朋友高于市场价收购,增加群众收入;省市一有救助政策,赶紧争取给村里贫困户,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不论村里公事、村民要紧事,打疫苗、买农机、参观学习……但凡有空,李海龙都会亲自开车,接送他们去平遥、太谷,到榆次、阳泉,连自己也说不清多少回。
村广场党建宣传栏里,最显眼的是一张洋溢着村民喜悦大幅照片,那是李海龙用镜头记录的一个个美好瞬间,展示出全村老少摆脱贫困、心向未来的精神风貌。
“乡亲们的笑脸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是检验乡村振兴成效的最好写照。”李海龙颇为动情地说,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我们基层干部就应该牢记这条,真心实意站在老百姓角度考虑问题,尽全力帮助他们。这才算一个党员真正践行了初心、使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