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高琳
阅读越来越成为语文教学和考察的重点,而学生的阅读理解一直是个难题。笔者以为,概括能力的欠缺是原因之一。这也导致学生无法快速捕捉到文章的精髓,无法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为己所用。如果学生能掌握几种不同的概括方法,能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概括,能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地运用概括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那么这对语文学习来说大有裨益。
一、培养阅读理解力,为概括打下基础
概括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感性表达为主。根据课堂上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所谓的概括,往往是将课文内容复述一遍,抓不住重点。要让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说非常不容易。
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好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定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增强阅读理解力,为养成良好的概括能力做好铺垫。平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用以朗读课文或者阅读书籍,这些都是很好的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了,头脑中的“相似块”丰富了,理解能力就会稳步上升,之后再加以点拨,学习概括就容易把握重点了。当然还要注意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比如: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可以时常沟通交流,询问故事内容,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互相交流推荐好的书籍,这样学生平时交流的多对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也有帮助。
二、培养信息搜索力,为概括积累素材
培养语言概论能力,要训练学生搜索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概括能力并不是一步可养成的,我们要从基础开始,一步步为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在教学中进行渗透。当学生朗读时,不光要让他们读出对文章的理解,还需要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搜索,获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再在脑海中进行整合,反复交流,去杂存精,再贯通一气,指导学生进行规范表达。课堂上,我常会安排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学会从简单的故事中找到叙事要素,从中得出的看法或者道理,从而进行简单概括。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头脑中会自然而然形成关键词搜索机制,遇到课文便容易操作了,学生的这一能力培养好了,可以说不仅有助于培养概括能力,还能在阅读练习中发挥相应作用,可以说是十分有益的。当然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条文式的概括方式,刚开始我们可能是用课文内容填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概括,渐渐的可以提供关键词来让学生概括,最后让学生自由概括。
概括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课文中的重要内容放在一起,而是用完整简洁的话语将文章想要表达的内容告诉别人的一种技能。所以,我们要不断完善学生概括语言的完整、精炼程度,并能让他在概括中把握住文章中心。
三、选择适合的方法,为概括增添助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需要给予学生不同的选择,找到适合的方法,概括将不再是难题。
(一)段落概括法
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课文都是以一段为一个单位,要是把每个段落的意思概括清楚了,那么全文大意即可呼之欲出。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在段落中找到需要的内容,抓重点、合并归纳、舍次要,概括段意,再连段成章,这样的概括难度较小,学生初次尝试后便可运用此法。但是这个方法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学生将段意合并时还是不够精简,如果能在这个基础上再加提炼效果会更好。在教学《三袋麦子》时,我就使用了段落概括法,由于这篇文章每个段之间都可以成为独立的部分,分段概括是最适合的概括方法了,最后再通过对整体的认知,就能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理清要素法
对于写人记事类的文章,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运用要素概括法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从而概括文章大意。这一类文章一般都会具体讲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学生需要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正确的判断能力,才能在阅读时,不经过老师提醒快速找到这六要素,并学会流利地整合要素。另外,我们要知道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反映人物的品德、精神的;写事的文章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表达某种情感的。这样不仅概括出了故事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
(三)中心句提问法
在一些课文中,作者会围绕一个中心,一句话来写。这句能够较全面地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或思想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它一般显而易见,出现在段首、段尾、段中过渡句等地方,能够在朗读中很快地被发现。找到后,我们就可以围绕中心展开讨论甚至质疑,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答案,想清楚作者围绕中心写了哪些内容,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比如:《云雀的心愿》这一课,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一句展开问题,思考为什么小云雀认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再通过课文的学习逐步概括出森林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最后将这些重新排序,有了这些要素,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四)文题拓展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通过题目就能窥得文章的一角,甚至有时候,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对于这类的文章,我们就可以借助题目,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进行拓展,形成完整的一句话,将课文内容概括全面。比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专门安排了一个概括练习。围绕题目《三顾茅庐》我提出问题:谁“三顾”谁的茅庐?学生根据提问在书中找到答案,接着再提问: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诸葛亮的茅庐?将这两个问题解决后,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更学会了概括。这样的教学整体性强,便于学生迁移运用。
对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可以说是继朗读训练后的有一个重点。学生要是掌握了概括能力,就能把握文章的脉络,当学生养成良好的概括能力后,学生阅读能力,做题能力也就大大提升了。故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江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