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文/Eskimoldova
摩洛哥的三原色
文/Eskimoldova
到达卡萨布兰卡机场已是下午,虽然过关的人不是很多,但奈何效率特别低,还是排了40分钟。到柜台前才发现了原因:边检人员工作态度散漫,正吃着开心果试图让自己盖章的时候兴奋起来。
计划是直接从卡萨布兰卡机场坐火车去马拉喀什,最后一天再回来玩。但从卡萨布兰卡机场前往马拉喀什需要先坐到Casa Voyageurs才能买到去马拉喀什的车票。好在这里的火车发车频率相对于摩洛哥总人口来说算是比较频繁了,还不用提前买票,出发前买都有很多位置。
上车后,我在黑暗和拥挤中艰难地找到了一个没人的车厢,坐下不久,一个小孩儿居然让我把包打开,让他检查有没有炸弹。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他威胁我说要叫警察来。然后我很正式地给他讲这样一句话:我认识你们国王,昨天才在一起吃了饭。与此同时,我机智地Google了国王吃饭的照片给他,说是我昨天晚上拍的。看着他惊讶到放大两倍的眼睛,我在心里给自己一个大赞。
不一会儿小孩又带来一个汉子,他手里拿着苹果手机,一看就是摩洛哥的土豪。摩洛哥用苹果的很少,而且他英语很好。交流后果然是个书香门第,他爸是有名的钢琴家,终于可以正常地聊天了。
四个小时后,我终于到了酒店,订的是摩洛哥的传统民居Riad。老板非常好,一直等到凌晨一点半我们抵达酒店才离开,还准备了welcome tea。安顿好后,一天的疲惫让我倒头睡去。
果然八个小时的时差打乱了我的作息,第二天洗漱出门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从酒店出来走大概五分钟就到了Koutoubia mosque (库图比亚清真寺)。这座高70米,北非最美的清真寺之一修建于公元12世纪。虔诚的祈祷者轻叩木门,准备进去和真主谈谈人生和理想,不过我并不在允许进入的范围内。
走在街上,我才发现摩洛哥原来这么壕——大街小巷都是奔驰,甚至大部分出租车也是奔驰,虽然大多是欧洲淘汰的车。
第二次到穆斯林国家,不同的是上次的伊朗,画风比较保守,在街上是不可能看见情侣手牵手走在一起的。而到了摩洛哥,整个氛围都比较轻松,如果不是他们的头巾,都感觉不到这是一个穆斯林国家。
从清真寺走到马拉喀什或者说整个北非著名的广场——Elfnasq。只需要三分钟,就从从一个神圣的殿堂迈进了一个鲜活的乐园。
“老板,橙子多少钱一个?”
“不按个卖。”
“按箱卖?我又不洗橙子浴,一次买那么多干嘛?”
“一杯5块。”老板笑着回答我。
如果说他的笑像蜜一样甜的话,那这橙汁比他的笑还要甜得多,以至于后来在马拉喀什的几天,我每天都要干几杯橙汁。喝完橙汁眼见要日落,日落的马拉喀什在夕阳余晖下呈现出鲜艳的红色。
我找了个天台准备爬上去看看红色的马拉喀什。老板很实在,直接告诉我:要上我的天台,你得先消费。
从天台上往下看,就像是一部电影,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着装风格的人在这个大广场上穿梭。
入夜后,才能感受到广场的活力。耍杂技、玩儿蛇、讲笑话、情景剧表演,应有尽有,极像一个游园会,茶余饭后娱乐的小天地,比待在家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更有人情味。
来摩洛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亲眼看看撒哈拉沙漠,体验一下三毛笔下的撒哈拉。
火热、滚烫、热情、壮美、孤独、寂寞、辽阔是我去之前能想到的描绘撒哈拉沙漠的词语。
但普通游客想独自进入撒哈拉沙漠是不可能的,大多会选择在马拉喀什报一个团。我选择了一个三天两夜的团,从马拉喀什出发,除了汽车,还可以骑骆驼。我们一共七个人,也相当于是精品私人团,不过真正的私人团会贵很多。
从马拉喀什前往撒哈拉沙漠,第一天基本在车上度过,一路上的景点不断被抛在后面,逐渐从平原到了山路,我突然有一种在四川的山间行驶的错觉。这种山路还会被摩洛哥人当成一处免费景点,供游客参观,毕竟很多欧美人见到这种风景的机会不多。
中午时分,终于到达了 Ait Ben Haddou(阿伊特·本·哈杜村),在方圆几百里仅有的一家餐馆“享用了午餐”。
虽然这个小山村藏在阿特拉斯山脉中,却是一个享誉世界的小山村。因为包括《通天塔》、《角斗士》、《木乃伊1》、《尼罗河的宝藏》、《亚历山大大帝》等许多电影都曾在这个小村庄取景,简直是摩洛哥横店。
在小山村的外围走一圈是免费的,走进村庄里听讲解就得掏钱了。但能听听生活在这个村庄的人的故事,了解一下千百年来他们的生活也是蛮不错的体验。
现在,大部分人都搬出了村庄,但依然有一些人留守在这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也是人家的,自己的地盘再不好,也好歹是自己的家。
小村庄的讲解员简直厉害,精通四国语言。也许摩洛哥人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一路下来,我碰到的很多人都会三四门语言。几乎每个人都掌握着一门外语,除了作为母语的阿拉伯语,他们学法语就像我们学汉语一样,是在学校里面学的。大部分的人还会西班牙语和英语,有些甚至会意大利语等其他欧洲小语种。我见过最强的是一个人能说十种语言,这个语言开挂的国家,上一秒还说着你听得懂的语言,下一秒就用着你完全不懂的话语和朋友打招呼,简直无缝转换。
第二天早晨七点半出发,经过各种小村庄后,进入沙漠的这一刻终于到来。
车行驶到驻地已是傍晚,恰好是进入沙漠的最佳时刻,不像白天那般炎热,也不会像夜晚那般寒冷。整个队伍缓缓前行,骑在高大的骆驼上开始沙漠之旅。我们唯一能听到的只有骆驼纤细的四肢承受着庞大的身躯向前迈进的步伐声,少了汽车的轰鸣,远离了手机,一切都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我们就像东西方文化的使者,从遥远的东方一路颠簸到了撒哈拉。
此时此刻,没人说话,可能觉得稍微那么一丁点多余的声音都会破坏欣赏眼前美景的心境,只是安静地感受着撒哈拉迷人的魅力。看着斜影在沙漠中交替变换着,细小的沙粒拍打着脸庞也是一种享受。
第一次住在沙漠里,洗漱用品全都显得毫无必要,毕竟这里没水,当然,你可以用砂砾洗脸,彻底地感受一下撒哈拉的质感。
这晚,我发现,以前大家常说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句话是不完全准确的,这里的月亮不仅比中国的圆还比中国的亮。夜晚的撒哈拉,就应该静静地享受漫天的繁星,可月亮太亮了,星光倒显得有些落寞、暗淡。
从撒哈拉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没多久便兴致勃勃地前往菲斯——摩洛哥最古老的皇城。
酒店热情的小哥问我,在菲斯之后要去哪。我告诉他明天去舍夫沙万。他提醒我,现在是旺季,一定要提前去车站买票。忽然觉得,摩洛哥人还是蛮热情的。
来菲斯之前就想好了要去看看摩洛哥千年以前的样子。我在街上穿梭,不久,一扇巍峨的大门出现在眼前——(布日卢蓝门)Bab Bou Jeloud,它是进入菲斯古城Medina(麦地那)的标志。在这个酷爱用马赛克的国度,这扇大门的正面铺着蓝色马赛克,背面用的是绿色马赛克。跨过这道门,我似乎觉得自己跨越了千年历史一般,满满的都是仪式感。
古城街道的两旁商铺林立,隐约感觉是到了国内某个古镇一样,只是把街上的群众演员换成了外国演员,并没有很新鲜的感觉。相比起来,还是舍夫沙万更有特色。这座并不太大的城市里,所有的外墙都是蓝色的。许多商铺里都堆着大大小小的袋装颜料,除了蓝色也还有其他的颜色。
在舍夫沙万,蓝色是用来刷外墙的,而其他颜色都是用来粉刷自己家里面的。我礼貌地敲开当地居民的房门,家中的一切皆是五彩缤纷。而且,一旦他们觉得墙壁的颜色变淡了,就会重新粉刷墙壁,真是强迫症啊。
在舍夫沙万,我终于遇到了摩洛哥之行中最好吃的食物,Kalinati,可以理解为摩洛哥的Pizza,也像是一个大的蛋挞,但是几乎没有甜味,取而代之的是盐、孜然、胡椒和辣椒粉。
看着垂涎三尺的美食,深吸了一口山里新鲜的空气,闭上美丽的大眼睛,左手小心翼翼地将饕餮大餐递进嘴里,突然间!我感受到了心跳加速,那一刻是从未拥有过的,像8级地震一样的心跳!爽滑酥嫩的kalinati入口即化,酥脆香甜回味无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