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重庆最早的“轻轨”:望龙门缆车

时间:2024-05-10

吴聖聪

很多小伙伴都知道现在的重庆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交通工具,例如可以穿过居民楼的轻轨,以及在空中“行驶”的长江索道。那你知道重庆城区最早的轨道交通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吗?

答案揭晓——重庆最早的依山而建、靠着缆绳穿行于山腰与江边之间的缆车是望龙门缆车,位于渝中区望龙门街道白象街旁的一条小路里,它伴随几代重庆人成长,曾是重庆人重要的出行工具。

过去重庆人常说:“爬一坡吃一锅,上道坎吃一碗。”从这句民谣可以感受到重庆复杂的地势给老百姓出行带来的不便。关于老重庆的交通地理,清代诗人郑日奎在《澄清楼》一诗中这样写道:“城廓大都依壁岸,人家一半住烟岚。”以此来形容重庆的高峻陡峭。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陡峭不平的山城地势,加上陡增的城市人口,令交通问题日趋严重。讨论了在望龙门码头、嘉陵码头等地修建缆车的可能性后,最终选择在人流量最大的望龙门码头开工。

该项目由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建造,采取了在码头石梯上建造钢筋混凝土栈桥的设计形式,桥上铺轨,轨上行车,车用缆牵,缆用机挽,电力驱动,往复运行。

望龙门缆车于1944年7月动工,1945年4月竣工,同年5月16日正式运行,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客运缆车之一。

建成后的缆车轨道全长178米,采用鱼腹式设计,上下方向运行的缆车会在鱼腹处错车,节约了上下行各修一条轨道的資源。对于“鱼腹式”会车轨道,百姓戏曰:“大路朝天,各走半边。”缆车共有两节车厢,每节可载50人,车头有一座山的标志。

缆车通车在当时可算是轰动重庆的大新闻,很多市民都对这个新鲜的交通工具感到好奇,纷纷涌来“打卡”、看热闹。

据记载,运营初期,缆车每天上下运客约7000人次,很多市民排队购票。还有人坐上去又坐下来,称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因此这条缆车也成了老重庆人口中的“土飞机”。不过,唯一不便的是,每当夏季洪水来临时,缆车就只能停运。

那时的缆车票还是铜铸金属票,很像铜雕小钱,上车后由乘务员收回。上下行的车票以形状做区分,上行票圆形,下行票方形。车票价格也不一样,上行缆车票价2分钱,下行只需1分钱。目前,该套车票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

数千年来,重庆人在山城的坡坡坎坎前只能委屈自己的腿,汽车、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遇到山前无路的情况时便成为累赘。过去还没有缆车时,不管是两手空空,还是身负重物,面对望龙门那一坡坡梯坎(重庆方言,指台阶),人们都会望而生畏,爬上高低落差极大的坡坎,最后肯定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机械化交通工具的出现不仅使得重庆市民出行更加便利,而且当时坐缆车渡江抵达龙门浩,可对接南岸龙门浩海棠溪一带的川黔公路等重要的交通物资补给要道。望龙门缆车也因此成为抗战大后方的重要交通节点之一。

1987年10月,重庆长江索道建成营运,成了连通渝中区上半城与南岸区上新街的空中营运通道,望龙门码头到龙门浩的过江轮渡受到影响,望龙门缆车因此少了许多乘客。

1993年,因建长江滨江路,望龙门缆车停运。2009年底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今天重庆众多的老码头已失去了从前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从老码头的起源、形成、兴衰与发展不难看出,纵横的水路是上天给重庆人的恩赐。码头的历史代表着重庆城的个性,代表着重庆传统文化的根源与特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