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叮当 吴雁 刘光彩
他们没有哆啦A梦的时光机,却常常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作为历史信息的发现者和诠释者,他们怎样倾听那些来自远古的声音?又如何破解那些古人留下来的谜题?
很多影视剧为考古工作者赋予了浪漫和伟大的光环,以至于观众们对考古工作充满幻想。但真实的考古工作没有影视剧中的爱恨情仇,没有深不可测的悬疑谜题,更不是诗与远方的浪漫……大部分时间,考古工作者都是在寂静悠远的深山密林或者田野之中,左手一把铲,右手一把刷,日复一日地拍照、记录、整理和分析。和影视剧里跌宕起伏的故事相比,真实的考古工作甚至可以说有些单调和枯燥。
一个项目的考古发掘,会分田野发掘和室内整理两个阶段。田野发掘就是在考古遗迹中发掘古代人类留下的实物遗存,从而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社会情况。这是考古学研究里最基础的一步,每个考古新手都必须经过严格训练,掌握这项基础技能。
室内整理就是在室内对考古发掘得到的遗存进行管理和研究,比如清洗、修复、测年、测成分等。考古工作者会从遗迹、遗址中提取各种信息,例如根据城址规模来了解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生产生活用具来分析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方式……
每天太阳升起的时候,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就开始了。带上考古工作的“吉祥三宝”:遮阳帽、保温杯、工具箱,出发!
考古工作者的足迹通常会延伸至荒郊野外,甚至深山沟里。“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们还得要手持利斧或镰刀,披荆斩棘,开辟出一条路来。对于一路上遇到的困难,他们常会调侃:“看过‘贝爷’的《荒野求生》吗,有时候田野调查遇到的挑战和它差不多!”
到了考古现场,他们都会在工地上盯着那些“土墩”,认真思考,仔细观察,来确定“下手”的地方。等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后,白天,他们要顶着烈日来到遗址现场,人在里面窝一小会儿,汗水就会浸透全身的衣衫;晚上,进行文物的整理、建档等工作时,身边甚至会传来蛇虫鼠蚁窸窸窣窣的“挑衅声”。
翻山越岭,日晒雨淋,这只是肉体上的痛苦,而最难过的莫过于一无所获。
“咦,这该不会是个空方吧(探方没有文化遗存)。”
“哎,这个石器的制作方式跟书中记载的情况相似度很高啊……慢着,这些片疤看着有点不对啊……”
所以,真实的考古工作是浪漫绝缘体,吃苦才是常态:一年里一大半时间都在野外,没有正常的休假,常常会在一个考古工地待三四个月。如果住的地方过于偏远,买菜还得利用村镇赶集的机会,或者特意进城一趟。
或许你会心生疑问,为什么不住宾馆?这也是由考古工作的特性决定的。因为大部分考古工地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如果住宾馆,每天往返现场耗时很长;二是文物带去宾馆既不安全,也不现实。所以,大多数时候,考古工作者会选择在当地租房。
每当在遗址中发现“宝贝”,考古工作者内心的满足感是不言而喻的。但考古发掘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文物,更重要的是遗址还原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生产生活细节,考古工作者就是循着这些细节,像解谜一样去探索历史真相。
为了不遗漏遗物和遗迹,考古发掘工作,是极其细致地向下推进的。发掘过程中只要发现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痕迹,都要做详细的记录和绘图。例如,他们会一边挖掘一边记录,第一层有什么,第二层发现了什么,每层堆积是什么颜色;在距离地表多少厘米处发现了几块石器,它们的位置、分布范围都必须完整记录,旨在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
在猜测与想象之间审视,在刺激与未知面前探索。在考古工作者看来,这项工作最大的意义在于既为已知的历史提供实物佐证,也让未知的历史有迹可循,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经丢失的记忆,让文明得以传承和延续。
Q=叮当 A=吴雁、刘光彩
Q:作为考古工作者,你们是怎么看待这些历史遗迹和遗物的?
A:它们是古人留存至今的遗迹和遗物的总和,可以借此认识古人的生产、生活、审美、思想等不同的側面。
Q:有人形容考古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探索者,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考古工作者,需要哪些基本技能点?
A:一是热情,考古工作,特别是田野发掘是需要智慧、体力、勇气和毅力的工作。由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都是很有挑战性的,如果对这项工作没有热情,很难坚持。而且残酷的是,无论在田野发掘的过程中耗费多少心血和时间,都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相应的成果,因为在遗址发掘的过程中,获得惊人发现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二是耐心,因为一项具体考古工作的进展可能相当缓慢,很多时候要做大量重复性工作,要求考古工作者能在大量烦琐的工作中抽丝剥茧。
三是沟通能力,每次去到一个考古现场,当地很多村民对考古并不理解,会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各种质疑,这个时候,就需要耐心地做好沟通工作。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文物保护的普法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