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走近湘西:沈从文笔下的纯真世界

时间:2024-05-10

豆豆是个小团子

延绵不绝的雪峰山脉与云贵高原在山水褶皱之间围出一块地方,沅水、澧水与巍巍群山静默无声地在这里守护长达千年,此处被后人叫作湘西。它活在屈原的楚辞中,岸有芷,汀有兰,空气自然清新。它也活在李白的七绝中,那时它还叫作五溪,用名字证实它的地理优势——山峦众多,流水遥隔。

大自然的节律浸润此处,生命的淋漓元气丰沛此处,以上种种让湘西與朝堂纷争、阴谋算计划清界限,但也让此处成为了离中原王朝最近的边缘,是为“边城”。身处边缘,得以自成一派天地。此间有天地山川,香草神灵,楚文化中的神秘梦幻似乎还有所留存,新石器时代就已经产生的部落文明更是交融互生。绚丽,多元,这便是湘西了。

01光着脚跑过凤凰古城的生活细节

曾在湘西居住过的人,或许有着最正宗的话语权。从湘西行至北平并定居的沈从文先生,曾在散文与小说中不遗余力地描摹他心中的这座“边城”。”这虽然只是一个轮廓,但那地方一切情景,却浮凸起来,放佛可用手去摸触”。

他不写北平,却常常写凤凰,他说“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它不过是座“边疆僻地小城”,却值得沈从文先生用一生来回忆。

作为湘西的代表,凤凰古城被沈从文先生温柔地写进了散文中。它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有着可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相提并论的资格。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它安静地坐卧在这里,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沱江穿城而过,江水为凤凰古城做了注脚。每逢清晨,薄薄的晨雾笼罩着整座小城,丝毫不惊扰游人与原住民的梦境。若雨水落个不止,江面便是一片烟了。

沱江两岸的吊脚楼依江而建,一半深深扎入水中,一半傲然立于水上。不过,现在大多已经改作了客栈、餐厅和酒吧,以满足游客的需求。这样的改动无可厚非,但也确实削减了些许凤凰古城的韵味。

《边城》中也曾写过吊脚楼。翠翠和爷爷便曾到船总顺顺的吊脚楼上看龙舟竞渡,看船时,鼓声繁密,人头攒动,从楼上看下去却是一片朗然在望。茶峒各处响着庆祝的小鞭炮,为胜利的船只表示诚挚祝贺。这是书中的世界,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

在这里,傍水处则有码头,小水手会从船上向下搬取南瓜、茄子、成束的生麻、黑色放光的圆瓮;商贩们还会运输些桐油、青盐、棉花、布匹,观察这些生活细节是沈从文年少时的趣味。寨中的青石板路,早已经被沱江的水与行人的脚板打磨得滑溜光亮,为喜欢光着脚丫子奔跑的孩子提供了便利。

令人诧异的是,沈从文先生年轻时,就是这种喜欢光着脚丫子奔跑的孩子。

02那年逃学的沈从文爱上了故乡山水

与沈从文晚年在照片上呈现出的儒雅状态不同,他年轻时是个喜欢逃学的孩子,上课也不认真听,却总能在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时准确无误地答出。每每被布置了背诵文章的任务,少年也并不会花费太长时间与那些枯燥无聊的文字打交道,他读个十遍八遍,总能妥善地背出所有的内容,朗朗上口,一字不落。

这段学习经历让他觉得,似乎应该多花些时间去生活中摸爬滚打,去同自然相亲近,而不是困守在学塾中。于是,他在学塾中的逃学次数,比任何人都高。他会将装有教材的书篮带出学校,藏在庙中佛像的背后,然后脱掉鞋肆意奔跑,去欣赏这一片自然天地。

少年看到的湘西,树木葱茏,色泽声响兼备,灵活生动。“万山重叠,大小重叠的山中,大杉树以长年深绿逗人的颜色,蔓延各处。一道小河从高山绝涧中流出,汇集了万山细流,沿了两岸有杉树林的河沟奔驶而过。”清澈的江水,在当时是他的嬉戏之所。

为了防止学生们到水中玩闹,学塾先生曾想了个法子,便是在学生们的手心上用朱笔写上一个大字,但纵使这样,少年们也依然能够将握有朱字的手高高举出水面,然后玩个畅快。

如今的凤凰,依稀可以见到当年沈从文先生玩耍时的样子,依然能听见江流不息,乌呜不止,山川气味尽数涌入脏腑,清新舒适,顿值得储存于心中反复回味。沈从文先生在回忆求学时光时,也记得自己受罚的片段。受罚时,平日里存储在脑海里的片段便尽数浮现出来。

“想知洽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按照天气寒暖,想到河中的鳜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拔剌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由于最容易神往到种种屋外东西上去,反而常把处罚的痛苦忘掉,处罚的时间忘掉,直到被唤起以后为止,我就从不曾在被处罚中感觉过小小冤屈。那不是冤屈。我应感谢那种处罚,使我无法同自然接近时,给我一个练习想象的机会。”

03谁不知湘西人勇敢率直又心灵善美

湘西的自然风光,山川神灵,为沈从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成长环境。

长大后的他,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独特的写作风格与思考习惯,成就了他笔下的凤凰古城,但又何尝不能说是凤凰成就了他?

沈从文最不厌烦的是“看”,他观察一切,调动五感,抓住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看景如是,看人亦如是。

少年看到的湘西人,性格淳朴,直率,勇敢,是他心目中真善美的代表。他在散文中毫不吝惜对湘西人的称赞,用词淳朴却饱含深情。

“兵卒纯善如平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且莫不敬神守法。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单独向深山中村庄走去,与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

对湘西人的喜爱,也被沈从文投射到文学创作中,这便要说说《边城》了。

《边城》写的是山城茶峒,山城有小溪,溪边有白塔,塔下有人家,家中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至简至美。女孩便是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天真活泼,眸子清明如水晶。爷爷撑船,与往来行人从不互占便宜,总是为了对方着想。码头小饭店的门前长案上,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有香浓酽冽的烧酒,食客与老板谈笑不拘,自在谐趣。这里是湘西的缩影,风俗淳朴,守信自约,在沈从文看来,即便身份最卑微的人,也要比城市中人更值得信任。

湘西人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连生老病死都同大自然的节律一样,歌则放声歌,哭则大胆哭,有着真诚热烈的喜怒哀乐。历史上的湘西人并不是纯然温柔的,骨子里实则有着崇尚自由、血性尚武的因子。在和平时期,他们能够和谐共存,发展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在动荡时期,他们也能够奔赴前线,慷慨悲壮。

因此,沈从文才在散文《湘西·凤凰》中说,凤凰人勇敢、团结、民性刚直。他们将心胸肝胆放在明亮处,保有生命的豪放与庄严。

04那些最原始质朴的东西永不褪色

近些年的凤凰古城,偶尔会以新闻主角的身份出现在媒体上。成为旅游热点之后,古城似乎与它留存在文本中的模样有了一些差异,少了沉静,多了喧嚣,少了自然,多了商业。一切都以一种迅速的姿势在改变、在进步,但这种进步同时也在消灭着什么。但每每此时,沈从文先生留在身后的文本还是在无声地提醒着我们,湘西在他心目中的样子。

水手、土匪、侠客、将军、船夫、女子……他所描绘的人物,总是让人们一旦读过,就难以忘记,并对当时的湘西悠然神往,甚至让人们忽视了那些人物实际上生活在并不太平的年代,就连沈从文先生也在年少时便见惯了死亡。

既然如此,湘西的魅力从何而来?是生命最原始的质朴和张力,也是沈从文先生心中的宽容和悲悯。这抹由先生为湘西奠定的文学底蕴,是无论时光如何浸洗,都不会褪色的。

读研时,有同学来自湘西。她曾向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土家人的月夜篝火,苗族女子的银质装饰,侗族男孩的婉转芦笙……那些从先辈处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保留住了沈从文先生所留念的品质,在商业气息的侵蚀中,不至于消失殆尽。

如今,凤凰边境、苗疆长城早已荒废,四百年的硝烟与血泪也已经消散了痕迹。穿城而过的沱江依然在这里,托着苗家的游舫与长桨,倒映着岸边的吊脚楼。入夜时,一串串红灯笼在客栈屋檐处亮起,古朴安静。湘西,仍明亮如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