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2021年8月10日,为期17天的东京奥运会顺利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此次以38金追平参加境外奥运会最好成绩,在10个项目上包揽金银,在田径、赛艇等领域实现奖牌突破,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足以让全体中国人为之自豪。
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清楚地知道,竞技体育必然有胜负,而胜负并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没能夺牌,突破自我也是一种胜利;未能出线,发现短板也是一种收获;高手对决,赛后交流也是一种提高。从34岁的吴静钰复出再次拼搏赛场,到46岁的丘索维金娜演绎奥运传奇;从张雨霏拥抱战胜白血病重返赛场的日本选手约定来年再战,到孙颖莎击败老对手伊藤美诚后对其表示感谢;从12岁的叙利亚女孩亨德·扎扎从战火纷飞中走来,到14岁的全红婵拼命练习跳水只为给妈妈赚錢治病……理想、奋斗、乐观、友谊、开放、和平,放眼整个奥运赛场,我们从国内外的伟大运动员身上收获了无数的感动。
这届奥运会有许多“95后”“00后”小将崭露头角,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老将续写传奇,更有许多新问题、新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因此,在本期“素材精粹”栏目中,我们将为大家带来关于东京奥运会的专题策划,希望大家在阅读之后,能借助这些“爆款”写作素材打造出令人称道的高分作文。
人物篇崭露头角的小将
杨倩:为中国队夺得首金的清华学霸
素材点拨 头顶奥运冠军光环,杨倩成了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既是奥运金牌选手,又是清华学霸。可以说,她折射出了人们对年青一代的祝愿与盼望:希望她身上有可爱朴素的草根特质,又乐于见到她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国争光;比赛时拥有自信从容的大将风度,回到生活中又有邻家女孩般的活泼开朗。在杨倩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未来可期!
肩负首金重任,对任何一位运动员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特别需要信心和稳定性的射击项目,丝毫心理波动都可能会影响发挥。2021年7月24日的朝霞射击场,“00后”小将杨倩最后一枪顶住压力,以251.8环射落东京奥运会首金,这也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首枚金牌。而就在几天后,杨倩又搭档杨皓然,获得了东京奥运会射击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金牌。
赛场内外的杨倩,颇具“反差萌”。比赛场上的她,十分淡定与沉稳,被网友誉为“颇具江湖侠女风范”“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为上将军”;而领奖时的她,却做了一个萌萌的比心动作,瞬间征服一众网友。她那印有国旗的口罩、做了美甲的指甲、头上绑的胡萝卜头绳、戴的小黄鸭发夹等,也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杨倩的射击生涯始于2011年,当时就读小学4年级的她被选入宁波体校射击队,并很快展现出不俗的射击天赋。全国青少年锦标赛、省运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杨倩迅速在多项国内青少年比赛中崭露头角。进入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特长班”,被清华大学射击队特招,一步一个脚印,杨倩在2019年敲开了国家队大门。虽然训练任务重,备战奥运的日程非常紧张,但她很少因为训练耽误学习。有上进心、各方面都很要强,这恐怕是杨倩成为学霸兼奥运冠军的重要原因。
全红婵:“天才少女”横空出世
素材点拨 对于全红婵这个“05后”跳水小将,人们在惊叹于其天赋异禀的同时,更加珍视她纯粹的本性与不妥协、不气馁的意志品质。在一个本该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年龄段,全红婵在训练中表现出的自律自强、坚持不懈的体育品格,在赛场上表现出的豁达、稳健心态,以及其对家人的爱与担当,无不让许多已成年的“大人”们心悦诚服。
出生于2007年3月的全红婵今年只有14岁,留着“假小子”的发型,嚷嚷着想吃辣条、打游戏、去游乐园,很多人恐怕无法将这样的形象与奥运会冠军联系在一起。但就是这样一位小姑娘,在冠军如云的跳水“梦之队”创造了历史。
东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总共比5个动作,全红婵最终拿到3个动作的满分,以466.20的总分打破了陈若琳在北京奥运会创造的447.70分的纪录。赛场上的全红婵十分淡定,而赛后的她则尽显小孩本色。此前有一次被问到“你知道什么是奥运会吗”,全红婵回答说:“我不太清楚,但是我知道,和别的比赛一样,不也就是要跳5个动作吗?”
全红婵的母亲身体不太好,需要常年治病。全红婵在采访中直言:“妈妈治病要花挺多钱的,我就感觉自己也得早些挣钱,好寄回家给妈妈治病。”家庭环境的艰难让小小的全红婵变得十分坚强,2014年才第一次接触跳水的她训练十分刻苦,11岁就进入了以跳水人才众多而闻名的广东省队。据全红婵在广东省队的教练何威仪介绍,全红婵的手形非常适合压水花,腰腹力量也很突出,翻腾起来毫不费力,这是她的天赋。同时,全红婵能吃苦也是出了名的,她平均每天要从跳台上跳入水中400次以上。所谓的全红婵会“水花消失术”,其实就是天赋再加上苦练得来的。
张雨霏:经历低谷终化茧成蝶
素材点拨 从2015年被称作下一个“蝶后”,到先后经历两次漫长的低谷期,被调侃为“万年老二”,一度自我怀疑,张雨霏走过了艰辛的自我打碎和重建的过程。如今终于化茧成蝶的她,不仅收获了奥运金牌,更用笑看得失的大将风范征服了赛场内外。
2021年7月29日,东京水上运动中心,23岁的张雨霏先后拿到女子200米蝶泳金牌、女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注定永载中国游泳队的奥运史册。而无论是此前与女子100米蝶泳金牌擦肩而过,还是随后连获两枚金牌,张雨霏甜美的笑容、从容的气度、开朗的性格都令人称赞。
拿到2015年世锦赛女子200米蝶泳铜牌时,很多人开始称张雨霏为下一个“蝶后”。2016年,18岁的张雨霏首次征战奥运会,却只在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获得第六名。随后的东京奥运会备战周期,比张雨霏想象的更加困难,她经历了两次漫长的低谷期。第一次低谷期是里约奥运会结束至2017年,当时张雨霏只有200米蝶泳一个项目,但她无论参加什么国内比赛,永远是第二名。外界一度调侃,女子200米蝶泳是流水的第一、铁打的亚军张雨霏。第二次低谷期始于2018年的换教练,当时张雨霏转到教练崔登荣门下,崔教练给她的建议是,不去突破能力而是改技术。张雨霏当然知道改技术的风险,但她仍选择相信教练。“2019年至2020年的冬训,我和教练憋着一口气,终于冲出来了。”张雨霏坦言,“我们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并且坚持走下去,最后化茧成蝶,看到了光明。”
李雯雯:胖女孩有大梦想
素材点拨 我们乐见新一代的中国青年登上时代的舞台中央,不断在奥运会等平台上崭露头角。他们沉稳坚毅,却不失青春的俏皮可爱;他们自信自由,却不忘肩负的使命担当;他们果敢专注,却不被教条裹挟束缚;他们用“硬核”的素质与实力,向世界悄然传递着中国新力量。我们也期待着李雯雯们能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辉煌。
37公斤,这是李雯雯和亚军、英国选手坎贝尔之间的总成绩差距。2021年8月2日,东京奥运会举重女子87公斤以上级决赛,李雯雯的对手只有自己。抓举140公斤,挺举180公斤,总成绩320公斤,打破三项奥运会纪录。尤其在比赛最后阶段,已锁定金牌的李雯雯连举三把,轻松夺冠。赛后,她表示:“我也希望有个对手能把我逼到最后一把,可是没有呀。”
夺冠后,李雯雯展现了自己可爱的一面,她不仅向着观众席热情比心,更把教练吴美锦拉上举重台,一起向台下致意。这对年龄相差20岁,身高相差21厘米,体重相差93公斤的师徒,被网友们类比为《功夫熊猫》里的阿宝师徒,走红网络。
大级别举重选手出成绩普遍较晚,21岁的李雯雯早早就取得如此成就,可谓天赋异禀。但她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不是天才型选手,虽然这两年拿了很多冠军,但这一路走来并不轻松,而是经历了很多挫折,多亏了教练们的陪伴。”李雯雯还表示:“每个胖女孩都有自己的梦想,不要放弃自己,而我也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亨德·扎扎:怀揣乒乓梦想的叙利亚女孩
素材点拨 在饱受战火摧残的童年里,躲在屋里打球成了扎扎唯一的精神慰藉;就算训练场时常停电且十分闷热,扎扎也从未放弃训练。那颗小小的白球,如一盏高悬头顶的指明灯,指引着扎扎不断为梦想拼搏。而拥有和平幸福生活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呢?
2021年7月24日,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预赛赛场,12岁的叙利亚乒乓球选手亨德·扎扎在首场比赛中落败,她的奥运之旅也随之宣告结束。但是,她站上东京赛场的那一刻,已经创造了历史:她是叙利亚史上第一位通过资格赛获得奥运席位的乒乓球运动员,也是本届东京奥运会年龄最小的参赛者,更是奥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乒乓球选手。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头扎马尾、身材高挑的扎扎和另一名男运动员一起担任叙利亚代表团旗手。叙利亚总统巴沙尔在赛后专门给扎扎打电话,代表叙利亚人民向她表达骄傲之情。扎扎的参赛,给这个饱经苦难的国家带来了振奋和期待。
扎扎的家乡在叙利亚西部城市哈马。战争让哈马饱受摧残,孩子们无法正常上学,也不能随意出门玩耍。从5岁开始,乒乓球成了扎扎和哥哥的精神支柱。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她都要求自己完成每周6天、每天3小时的训练。2020年2月,扎扎代表叙利亚出征国际乒联西亚地区奥运选拔赛。当时年仅11岁的她,以五战四胜的成绩夺得女单冠军,获得了东京奥运会的入场券。
虽然在奥运首秀中没能晋级,但中国奥委会了解到扎扎的情况后,邀请她到中国接受训练。如果一切顺利,扎扎将在今年9月前往中国。
池江璃花子:战胜白血病重返赛场的“女飞鱼”
素材点拨 从天堂坠入地狱之后,池江璃花子以顽强的意志战胜病魔、重返赛场,令人激赏。与此同时,竞技虽是残酷的,但真正的体育精神永远充满人性和温度。张雨霏和池江璃花子的拥抱,这种跨越国家、超越输赢的惺惺相惜也格外令人感动。
东京奥运会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赛结束后,中国选手张雨霏没有离开,她站在场边等待一个人——日本选手池江璃花子。随后,张雨霏上前与池江璃花子拥抱,对她说:“See you next year(明年见)。”张雨霏的意思是,明年的杭州亚运会,希望还能与池江璃花子对决,这是对池江璃花子最好的祝福,因为她刚刚战胜了白血病。
池江璃花子2000年7月4日出生于东京,3岁开始游泳,主攻自由泳和蝶泳。在2018年的雅加达亚运会上,池江璃花子大放异彩,总共拿到了6枚金牌、2枚银牌,是亚运会所有参赛运动员中拿金牌最多的人,并且多次打破亚洲纪录。“天降紫微星”般的池江璃花子肩负了全日本的期待,然而命运却与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2019年2月,池江璃花子被确诊为患有急性白血病。她没得选择,只能暂时告别泳池,专心接受治疗。在接受了长达10个月的治疗后,她正式出院,并选择重新成为游泳运动员。2021年4月4日,在确诊患有白血病的786天后,池江璃花子获得了参加东京奥运会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赛的资格。虽然最终池江璃花子并没有奖牌入账,但在重回泳池的那一刻,她已经赢得了真正的胜利。
孙颖莎:这个“莎手”不太冷
素材点拨 赛场上杀伐决断、勇敢无畏,赛场下软萌可爱、谦逊有礼,孙颖莎用最奶气的脸打着最霸氣的球。那些矛盾的特质,在孙颖莎身上得到了奇妙的融合,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中国运动员的鲜活人生。希望孙颖莎带着这份“莎气”继续前进,成为真正的“大魔王”。
“乖巧可爱”“杀气腾腾”,这两张含义大相径庭的标签似乎并不适合贴在同一个人身上。但中国乒乓球选手孙颖莎,却拥有这种魔力。赛场上,她目光如炬,气吞山河;赛场外,她天真烂漫,是偶像,也是宠儿。从2017年初露头角,到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扭转乾坤,只有短短四年光景。那张人见人爱的娃娃脸一如昨日,而背后是愈发成熟的内心。尚未年满21岁的孙颖莎,如今已是堪当大任的“莎手”。正如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所说,孙颖莎凭借实力与表现,征服了世界乒坛,“她是新时代的偶像与榜样,不仅在乒乓球领域,而是中国体育界的一颗新星”。
在东京奥运会的女单第二场半决赛中,孙颖莎面对日本选手伊藤美诚,直落四局,以4∶0横扫对手,与中国选手陈梦会师决赛。虽然在决赛中输给陈梦,但她的表现依旧亮眼。随后,在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中,孙颖莎在第二轮以3∶1击败伊藤美诚,帮助中国队夺得冠军。两次战胜伊藤美诚,让孙颖莎获得了超高人气。但谈及这个老对手,孙颖莎却表示:“每次和她打完,无论输赢,我们总能看到对方身上的改变与进步。其实正因为有伊藤这样一个对手存在,我也会一直逼迫自己加速进步,不断提高。”
人物篇续写传奇的老将
苏炳添:在奥运男子百米赛场一战封神
素材点拨 人们永远无法预知一位老将的极限,也永远无法想象他为了最终的成功付出过多少艰辛。百米赛道上几秒钟的时间稍纵即逝,但这背后却是苏炳添十几年如一日的付出。从伦敦到东京,跨越9年的奥运征程中,当年那个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儿如今已过而立之年。但年龄阻止不了苏炳添的速度,也阻止不了他不断冲刺的决心。
2021年8月1日晚,在东京奥林匹克体育场进行的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32岁的中国选手苏炳添跑出了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兩个小时前,苏炳添在半决赛中跑出了9秒83的新亚洲纪录。苏炳添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杀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也因此被网友誉为“苏神”。
从2007年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的初出茅庐,到如今的三战奥运,苏炳添让自己的名字写在了世界田径史的名册里。“希望我拿到的奥运会第6名,能鼓励更多的年轻运动员,指导更多人的体育之路,让他们觉得自己也能突破10秒大关。”苏炳添特别提到,今年有不少中国的年轻短跑运动员创造了佳绩,“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根本跑不出这样的成绩。我相信,将现在的技术、理念用到他们身上,肯定会事半功倍。”
1932年7月,一抹孤独的身影站上了洛杉矶奥运会男子百米的赛道,那个人叫刘长春,是中国奥运第一人,他用10秒7为中国速度按下了启动键。单刀赴会、万里关山的刘长春,身后是山河破碎、国运艰难的旧中国。“望君奋勇向前,让我后辈远离这般苦难。”是彼时他留下的愿望。而如今,跨越近百年光景,在奥林匹克的田径赛场上,苏炳添重新定义了“中国速度”。正如苏炳添所说:“对我来说,这一刻,我等了一辈子。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梦想,完成了历代前辈的嘱托。”
马龙: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
素材点拨 在力助男团完成四连冠后,马龙已手握5枚奥运会金牌和26个世界冠军,超越邓亚萍、王楠、张怡宁等名宿,成为国乒史上第一人。从里约到东京,马龙有数次可以功成身退的机会,但他依旧在坚持。关于“马龙时代”是否继续,“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这句话或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马龙对乒乓球的热爱,以及他的自律都已经做到了极致。他是最强大的选手之一,已经不需要跟自己比,也不需要跟对手比,而是要向传奇看齐。”这是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对男乒队长马龙的评价。
里约奥运会之后,时年28岁的马龙一度萌生退意,但最终选择坚守,这一坚持就是5年。2019年,马龙做了左膝手术,此后经历了漫长的康复过程。“没人知道我经历了什么,这期间球队、教练、家人给了我太多帮助,让我能重新再来。”马龙说。
与女乒在东京新老完美过渡不同,男乒的走势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2战胜了小自己近10岁的樊振东,成为史上卫冕奥运乒乓球男单金牌第一人;一直为外界期待的樊振东,未能在东京完成“抢班夺权”。赛后樊振东直言,时间并没在马龙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依旧保持着极强的求胜欲望。而在随后的男团决赛中,马龙更是一锤定音助国乒完成男团四连冠。可以说,即将年满33岁的马龙依然是那个所向披靡的“六边形战士”(即从力量、速度、技巧、发球、防守、经验六个方面分析乒乓选手的实力,马龙毫无短板)。
总结东京奥运会时,刘国梁打趣说,虽然也想过是不是该让马龙退役了,但又觉得马龙始终还有梦想:“马龙是所有运动员的榜样,是中国体育界的财富,在队一天便能感染和激励这支队伍一天。”
丘索维金娜:生活给我以痛,我却报之以歌
素材点拨 对丘索维金娜来说,小的时候参加比赛只为追求结果,儿子生病时她只能靠比赛来赚钱,而儿子病愈后她才终于开始为自己比赛。毫不夸张地说,体操已经流淌在丘索维金娜的血液中。当为自己的梦想而战的“丘妈”站上赛场时,便已经超越了比赛,升华为一部有关爱与传奇的电影,足以赢得人们最热烈的掌声和最滚烫的泪水。
乌兹别克斯坦女子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是一位伟大的运动员,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救治患白血病的儿子,她曾奔波于大小比赛赚取奖金。“你未痊愈,我不敢老。”她对儿子的这句承诺感动世人。丘索维金娜的儿子恢复健康时,她已经33岁,但她仍然选择继续战斗,只因为热爱体操、享受比赛。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46岁的丘索维金娜宣布退役,这位传奇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就此落幕。当她完成最后一跳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其他国家的选手也上前向她致意。
东京奥运会是丘索维金娜参加的第八次奥运会,她也是奥运史上唯一一个连续八次参加奥运会的体操运动员,是奥运历史上最年长的女子体操运动员。3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丘索维金娜在各项大赛中斩获过9枚金牌、14枚银牌和9块铜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5个高难度体操动作。对于自己的退役,丘索维金娜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亲爱的朋友和粉丝们,退役这件事情很艰难,我本以为会容易一些。我结束了自己漫长又十分有趣的体育生涯。我在这个过程达到过巅峰,经历过低谷。我流下过幸福的泪水,当然也经历过痛苦,但是我从未后悔过!我的体育生涯很精彩,更重要的是,你们的爱与支持是我生命中最有价值的财富!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
吕小军:37岁“军神”书写奥运举重历史
素材点拨 奥运赛场上那些大龄选手,有些是大器晚成,首次参加奥运,正在品尝“终于梦圆”的苦辣酸甜;也有很多已荣誉等身,一再出战的动力来源于对项目的不舍,运动就是他们的快乐源泉。吕小军无疑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作为运动员,他自然有对金牌的渴望,但在金牌之外,支撑他熬过训练的艰难与枯燥、忍受伤病的折磨与困扰的,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
2021年7月27日,吕小军在东京奥运村度过了37岁生日。4天后,他拿到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81公斤级金牌,成为奥运会历史上夺冠年龄最大的举重运动员,大家眼中的“军哥”成了“军神”。
9年时间,3次参加奥运会,吕小军在两个不同级别拿到了2金1银共3枚奥运会奖牌。“5年的付出,漫长的等待,没有白付出。”吕小军说年轻时对举重是喜欢,现在则是热爱,“我把举重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家人是第一部分,举重是第二部分。正因如此,我才会坚持到37岁。”在举重界,18岁到30岁是运动员的黃金年龄,像吕小军这样在37岁时还能轻松赢下奥运会金牌的老将实属罕见。
与在伦敦和里约不同,37岁的吕小军这次在东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更大。中国举重队男队主教练于杰称,吕小军这次是跟一群可以叫他叔叔的小孩在较量,这枚金牌拼出了血性。“我喜欢和年轻人在赛场上拼搏的感觉,全世界的粉丝都叫我‘军神’,我想对他们说:‘你们没有叫错。’”凭借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完美的体型,吕小军在欧美有众多拥趸。在欧美健身圈,吕小军是神一样的存在,他的深蹲动作被视为教科书。东京奥运会赛后,连裁判们都在后台围着吕小军索要签名。至于未来是否继续参赛,吕小军说,就留给时间来解答吧。
徐诗晓:从企业高管到奥运冠军
素材点拨 每一个优秀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带着光环,也不一定是比别人幸运。他们只是在任何一件小事上,都对自己有所要求,不因舒适而散漫放纵,不因辛苦而放弃追求。正因为有这样的意志品质,徐诗晓才能够实现华丽转身,让人生的每个角色都足够出彩。
2021年8月7日,东京奥运会女子500米双人划艇决赛中,徐诗晓与孙梦雅组合配合默契,摘得该项目的金牌。29岁的徐诗晓也终于圆了自己的奥运金牌梦。
2013年,21岁的徐诗晓选择了退役。退役的原因是女子划艇在国际范围内一直是“边缘运动”,前景并不明朗,当时的徐诗晓也仅拥有全运会荣誉。2007年,徐诗晓在全运会获得女子划艇2000米金牌时,教练彭浩说:“这个队员是我带过的运动员里意志品质最好的一个,有这样的意志力,她干什么都不会差。”退役后经过几年打拼,徐诗晓实现了从优秀运动员向企业高管的华丽转身,成为江西省南昌市一家知名企业的人事经理。
但在2017年,国际奥委会将女子划艇列入东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相较里约奥运会,在静水项目中增设了200米单人划艇和500米双人划艇,在激流回旋项目中增设了单人划艇。于是江西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想到了徐诗晓。“国内还没有人能够打破我创造的单人划艇2000米、单人划艇1000米的最好成绩。”虽然退役了4年,但徐诗晓依然信心十足,二话不说就重新回到了训练场。经过艰难而刻苦的训练,徐诗晓终于拿到了这枚奥运金牌。
倪夏莲:幸福如夏莲盛开
素材点拨 没有人能跑赢时间,但永远有人在不懈地与时间赛跑,参加了五届奥运会的倪夏莲便是如此。努力不分早晚,梦想也没有年龄界限。奥运老将们每一段经历都是传奇,每一次坚守都在向世人诠释着体育的意义。无论是否拥有一枚奖牌,无论是否站上最高领奖台,他们都是胜利者,都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东京奥运会后,58岁的华裔乒乓球名将倪夏莲返回卢森堡乡野田园,料理庭院花草,关心粮食蔬菜。她没料到自己因为一场年龄差距悬殊的比赛,瞬间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第二轮比赛中,倪夏莲与17岁的韩国选手申裕斌鏖战一个多小时,最终以3∶4惜败,很多球迷认为“倪奶奶”输在了体力上。
作为奥运会“五朝元老”,乒坛史上年纪最大的奥运选手,倪夏莲的故事经常与高龄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的事迹一起为人称道。励志精神是类似的,过程中却是各有各的坚持。如果说丘索维金娜的故事中带有一丝悲情,那么倪夏莲的故事却没有阴霾。正如倪夏莲所说:“我是个喜剧角色,被爱推着走到了今天。卢森堡政府、奥委会、乒协、朋友甚至邻居都盼着我去参加奥运会,有一种盛情难却的感觉。”
谈及当年退出中国国家队,倪夏莲并不后悔。“一方面给后起之秀腾挪空间,一方面有机会继续读书,把中国乒乓球的好东西带到国外。在西方人面前,我是真实的存在,如果能消除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误解,我会非常欣慰。”倪夏莲说,“当然我做人做事是有底线的,我虽然嫁到了卢森堡,但祖国永远是祖国。”
奥恰洛夫:屡败屡战的德国名将
素材点拨 在历史长河里,每个人的人生都只不过是“时间性存在”中的一刹那。而在个人的生命长河中,在人生的赛场上,“金牌”虽然是极高的荣誉,但绝不是人生的唯一。奥恰洛夫为“金牌”这个理想拼尽全力的过程,也已足够美丽、足够动人。
说到东京奥运会最值得尊敬的乒乓球男单选手,或许不少人会提名33岁的德国名将奥恰洛夫。在男单半决赛中,奥恰洛夫跟马龙大战7局,几乎将马龙逼入绝境,最终以3∶4惜败。输给马龙后,奥恰洛夫掩面跪地的一幕令人叹惋。而在三四名争夺战中,奥恰洛夫同样坚韧无比,连续挽救四个赛点,最终赢得了比赛,为德国拿下一枚铜牌。随后在男团决赛中,奥恰洛夫还一度领先樊振东,只可惜最后还是以2∶3输给了樊振东。一银一铜,奥恰洛夫的成绩已经足够令人称道。下一届巴黎奥运会,德国男队仍将是国乒最强的对手。
奥恰洛夫与马龙是多年的好友,两人如果在国际大赛碰面,有机会一定约着打台球。同样的,马龙也被奥恰洛夫视为一生的对手,两人至今交战了19次,奥恰洛夫也输了19次。由于奥恰洛夫经常打败其他选手,帮马龙扫清障碍,最后又输给马龙,球迷们给他起了两个很有趣的外号——“马龙大护法”“六边形护士”。虽然渴望胜利、顽强坚韧,但奥恰洛夫同时也非常乐观积极、率性可爱。他还曾经找马龙要了一件短袖,让太太穿上跟自己对打,赢了之后再把视频发给马龙看。
巩立姣:为23厘米的进步努力了11年
素材点拨 在21年的漫长岁月中,巩立姣只能把一个4公斤重的铁疙瘩捂在手里,然后一下一下拼尽全力地把它投出去,一厘米一厘米地提高成绩。因着卓绝的耐心和毅力,因着那个时时激励自己的梦想,巩立姣不仅焐热了铅球,也焐热了自己的人生。
2021年8月1日,32岁的巩立姣在东京奥运会女子铅球决赛中投出了20米58,以个人最佳成绩登上奥运之巅。从北京奥运会开始,历经四届奥运会,巩立姣终于拿下了这枚心心念念的金牌。
2001年,12岁的巩立姣被石家庄市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看中,走上了正规的训练道路。三年后她进入河北省田径队,之后又进入国家队,逐渐成为中国女子铅球的领军人物。巩立姣说,小的时候还很懵懂,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看到刘翔获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她才开始憧憬自己也能在铅球领域夺冠。
在田径赛场上,铅球历来都是冷门项目,选择这个项目意味着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和一个4公斤重的铁疙瘩打交道。从2009年的20米35,到2021年的20米58,为了这23厘米的进步,巩立姣努力了11年,这也是她用平均每天200投的努力训练换来的。“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实现了呢?我坚守了21年,感谢国家和团队。”夺冠后的巩立姣泪流满面,“失败和成功我都经历了,我再也不怕了。铅球是个冷门项目,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它的关注度。现在终于迎来了属于中国女子铅球的时代,属于巩立姣的时代。”
吴静钰:四战奥运只为超越自己
素材点拨 热爱面前,没有年龄差别;拼搏背后,没有老幼之分。对热爱运动、热爱体育的运动员来说,奥运会是一个逐梦的舞台。像吴静珏这样的老将,可能很难再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但超越自我、无限接近梦想的过程,本身就值得点赞。吴静珏等老将身上闪耀的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也让奥运会本身有了更多光彩。
2021年7月24日,东京奥运会开幕后的首个比赛日,34岁的吴静钰就在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复活赛中出局了。4次参加奥运会,这或许是吴静钰心态最平和的一次。里约奥运会,吴静钰输给了自己;东京奥运会,吴静钰输给了时间。
在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上连摘两金后,吴静钰在里约奥运会折戟,随后宣布退役,并当选中国跆拳道协会副主席。2017年,吴静钰生下女儿,成为一位母亲。女儿6个月大时,吴静钰考虑再三后宣布复出。在决定复出的那一刻,她就做好了跟年轻人拼到底的准备。对她来说,这是一场自己对自己的挑战。
东京奥运会,吴静鈺1胜2负的战绩看上去并不理想,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不圆满的句号。但对吴静钰来说,没有任何不甘和自责。备战东京奥运会这几年,吴静钰遭遇过无数困难。在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中,她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对比赛和人生的认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无关乎他人,只在于超越自我。努力去做一件事,不是得到就是学到。”吴静钰说,虽然在东京没能站上领奖台,但这份经历已是最宝贵的财富,奥林匹克精神会陪伴她一生。
思考篇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面对失利和遗憾?
2021年7月26日晚,备受关注的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混双决赛在东京体育馆打响。赛会头号种子中国组合许昕/刘诗雯在2∶0领先的有利局面下遭到逆转,最终以3∶4不敌日本组合水谷隼/伊藤美诚,收获银牌。赛后刘诗雯在现场几度落泪,她表示:“我们已经拼尽了全力,我自己还好,就是感觉对不起大家。”
也是在7月26日晚,中国体操男团以铜牌结束了奥运会之旅。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在男团项目中拿到铜牌,这次憋着一股劲想要拿回金牌,然而现实却是如此残酷。赛后,中国体操男团集体自责:“对不起,我们接受一切批评。”
思考角度
金牌不是定义奥运英雄的唯一标准
每一个能够站在奥运赛场上的选手,都历经了艰苦训练、冲过了层层选拔,实力与付出毋庸置疑。可以说,每一个运动员都想站上最高领奖台,都想实现“升国旗,奏国歌”,他们为国争光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但既然是比赛,就必然有输、有赢、有排名,竞技体育的赛场随时充满了不确定性,好成绩的取得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胜负则往往只在毫厘分秒之间。只盯着最后的结果,只盯着唯一的冠军,还以此对已经拼尽全力的运动员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显然非常荒谬。
不唯金牌论英雄,并非不看重金牌,而是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比赛。在极有希望的项目与金牌擦肩而过,当然会十分遗憾,当然要复盘分析,当然要积极改进,但不能让“夺金”成为运动员肩上不可承受之重,而“失金”的运动员也没有必要去说“对不起”。作为观众,我们在奥运会上欣赏力量、速度、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去收获体育精神对我们的激励。就像中国女排之所以成为“全民偶像”,难道是因为她们是“常胜将军”吗?女排不是没有过低谷,也经常遭遇挫折,但让我们感动和铭记的,是女排姑娘们永不言败、愈挫愈勇的精神。而从获得铜牌的体操男团队员,到获得银牌的许昕/刘诗雯组合,他们表现出的那种绝不言弃的韧劲,带给我们的鼓舞也早已远远超越了金牌的分量。多一些真诚的掌声,少一些无聊的口水,这是对运动员和奥运精神的尊重,也是大国国民应有的表现。
我们应在胜利时鼓掌、失利时拥抱
竞技体育,从来也没有“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强队卫冕抑或黑马爆冷,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与刺激,更是竞技比赛得以存在的意义。竞技体育的结果,或许让人难以接受;但竞技体育的特性,却是人们必须接受的。从现在的主流舆论看,观众也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赛后选手表达了强烈的遗憾与歉意,评论区则充满了安慰、加油和鼓劲。可以说,已经看了这么多届奥运会,已经见识了这么多奖牌与遗憾,观众大体上已经接受了这种体育逻辑,对于失利,不再那么斤斤计较,整体心态正逐渐走向成熟。
这种成熟,无论对于运动员,还是对于竞技体育,都是有益的。这意味着观众的思维模式,正逐渐摆脱种种“附加值”的缠绕,回归体育运动本身,对体育的认知更具象化也更个人化:体育,终究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比赛,只要是人,就会有失误、有遗憾。而体育也只有在“更体育”的环境里,才可能获得宽裕的舒展空间,顺着体育本身的逻辑演进。即便失利,运动员自己可以有遗憾、有悔恨,但舆论应该打造一个温度适宜、充满善意的环境,观众应该起到比赛时加油、胜利时鼓掌、失利时拥抱的支撑作用。竞技体育教会人们的,与其说是“怎么赢”,不如说是“怎么输”。毕竟,奖牌只是少数,从一个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来说,也必然充斥着难以计数的失利。如何面对失败,如何在失败中振作,恐怕才是竞技体育的主课。可以说,运动员有赛场,观众也有赛场。观众的赛场,就是我们面对无常胜败,如何保持优雅与体面,保有对体育的尊重。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不公正的裁判?
2021年7月28日,东京奥运会男子体操全能决赛,中国选手肖若腾带伤出战,表现非常精彩。体操全能十分考验运动员的稳定性,日本选手桥本大辉在跳马、吊环项目中均出现了明显失误,但他后来居上竟凭借单杠的高分逆转夺冠,肖若腾获得银牌。赛后,裁判的裁量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思考角度
肖若腾给出了最有风度的答案
体育之所以具有无限魅力,就在于它是最直观的正义。而一个运动员的个人魅力,也并不局限于一块奖牌,其驾驭胜负的态度,才是有血有肉的人间风度。赛后,肖若腾主动向桥本大辉致意,还表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他认为的第一名。拿到银牌高不高兴?高兴,全世界的比赛也都只有一個第二,我同样很想拿金牌,但金牌也只有一个。”这种对运动的热爱,在展现出勇往直前的豪迈的同时,也激励着人们品味、感受体育迸发出的人性之美。
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逾百年,也许我们已经不记得哪届奥运会都是谁拿了冠军,也许我们早已忘记哪个代表团曾高居金牌榜首位,但我们肯定会记得运动员们对体育真挚的爱。
我们欣赏肖若腾在体操全能赛中的高水平表现,同样也要欣赏他面对输赢的这种风度。体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血脉偾张、极致共情,其魅力还在于运动员精神对人的感召,普通人也可以在运动员精神的映照下,看到自己的内心。就像肖若腾自己所说的,最终他做到了原本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身处人生的低落之处,我们或许不能改变艰难的处境,但可以拼尽全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既是运动员精神,又何尝不是普通人的人生?
众多高学历运动员夺金说明了什么?
2021年8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女子跳水三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施廷懋夺得冠军。这是她在东京夺得的第二个冠军。让人瞩目的是,除去奥运金牌的光环,施廷懋还是一名西南大学的在读博士。
对运动员来说,高学历确实有助于他们以更科学的方式对待训练,以更智慧的方式进行比赛。在各国体育界,高学历运动员并不罕见,中国奥运军团也一样。男子跆拳道铜牌获得者赵帅与施廷懋一样,是西南大学在读博士,中国女篮队长邵婷是北师大在读博士,短跑名将苏炳添是北京体育大学在读博士,也是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思考角度
乐见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机制之变
施廷懋与为中国队夺得东京奥运会首金的杨倩都曾在清华附中的“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就读。这个特长班的理念是不让有体育天赋的孩子过早离开正常的学习环境,这是因为体育本身是个小世界,但人生不能太单调地局限在一个小世界里,否则会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不利。
长久以来,过去体校的集中制让不少运动员缺乏社会经验,文化课也被耽误了。过度追求成绩的氛围,则让许多运动员个性模糊,缺乏辨识度。此外,过往运动员中还普遍存在伤病较多、运动寿命相对较短的情况。而大器晚成却宛若常青树的施廷懋,则印证了“马约翰体育特长班”的理念。普通学校相比集中制的体校,教学质量更高,学习环境更好,也能避免孩子过早进入专业体系,减少因过度训练而缩短运动寿命的风险。
其实,高学历运动员频频夺金、创造历史的背后,反映出中国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正在告别传统思路,实现从观念到方式、方法的全面转变。比如,我国体育培训模式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逐渐探索出了一条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教体结合的新路子,可以说中国体育在新的方向上步入了良性发展。这不仅让后备人才的培养得以回归校园,也给运动员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被奥运狠狠修正审美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
本次东京奥运会期间,“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冲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写道:“像是把落枕了的脖子掰回正位一样,‘咔嗒’一声脆响把已经东倒西歪、贴满了标签的审美观念掰正回最初的、最原本的方向。”
在本届奥运会上,胖胖的巩立姣向我们展现了执着之美与力量之美,飒爽的孙一文有敢想敢做的决绝之美,大身材小可爱的李雯雯有着反差之美……这些奥运女将们为我们展示的并不仅仅是男性视角下的可爱、可亲近,还有独立于性别意义之外的,干劲十足、朝气蓬勃的生命之美。正如网友所表达的:“有瑕疵的皮肤、健实有力的身躯、不屈不挠的眼神,那是经历过难以想象的艰苦折磨,才达成的肉体与灵魂的淬炼精进,而这才是美啊!”以此为契机,“格式化”已久的主流大众审美受到了重新审视。
思考角度
奥运让我们看到参差多态的美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美的认知始终在发生着变化,审美观念也随着对美的认知的加深而变得深刻,从而也愈加贴近美的价值。外在的、外表的形式美,在人们定义“美”的权重中逐步退缩,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因年龄的增长而从自身的变化中认识到了美的内涵,更是因为人们从生活经历中发现了美的价值与美的外表之间并不总是发生关联。只有抽象的美的价值,才更恒久,更可传承。“情人眼里出西施”,讲出了美的外表与内涵之间的关联,正因如此,几乎没有什么人去纠结西施究竟是何样貌,而只记住了她的美;也正因如此,西施才具备了永恒之美。西施之美,超脱了样貌之美,更是爱情之美、爱情的价值之美。
奥运会展现的是力量之美、运动之美,这不也正是人性之美和人格之美的内涵所在吗?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一次“审美大冒险”之后,我们可能又将回到节食、美白、去皱的日常规训中去。但感谢奥运,让我们看到参差多态的美,这赐予了普通女性一些挣脱藩篱的力量;感谢一届又一届的奥运会提醒着我们关注美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在日常之外还有多元的美同样动人且历久弥新。这一次又一次的审美重启,最终告诉我们,人并非为美而存在,而是美因为人而存在。
希望每个人都能活出自我
这是一场“自然美”与“流行美”的对决。但要改变当下流行的主流审美观,何其之难。现在很多妹子(小哥也有),不化妆不敢出门,不P图不敢发朋友圈,不断通过美颜来向容貌的社会标准靠拢。大家的手机屏幕就像一块经过加工的曲面镜,镜中那个经过打磨美化的自我形象,反过来让你误认为那就是“真实”的自己。有人接受不了自己的真实样貌,而虚假容貌又给自认为“不美”的自己,提出了更高的容貌要求,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这背后,是社会和文化给女性施加的一套规范。实际上,总有人不符合这样那样的美感标准,成为社会比美赛道外的弃儿或逃犯。只有当别人的眼光、别人的评价和标准都对自己不起作用的时候,男男女女才能走出自厌和压抑,活出自我。
聚焦于奥运赛场上运动员的容貌,让社会评价标准变得多元,固然是好事。但这种品评本身却容易失焦,让女运动员在或姣好或阳光的形象背后,长期训练的血泪付出,以及赛场上的专业性,反而退居其次。对于这些女运动员来讲,她们也不是刻意在镜头面前展现自己的容貌,很多时候,因为运动本身的发力要求,运动员的面容往往是不好看,甚至是“狰狞”的。而这样的真实瞬间,其实更是专业运动员的身体常态。如果一定要给“什么样的人最美”找一个答案,或许是:行动中的人最美。不是被动展示、以容貌取悦他人的目光,而是有自由自主意志,用最自在的方式,用上天给你的容貌和身体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的人最美。在这一点上,奥运赛场上每一位肤色长相、高矮胖瘦各不相同的运动员都很美。
我们该如何看待奥运健儿展示更多个性?
东京奥运会,除了成绩亮眼外,中国运动健儿的鲜活个性同样圈粉无数。夺冠后面对镜头比心、向教练要芭比娃娃当奖品、喜欢卡通贴纸、爱美爱美食爱追星……就连国外媒体都忍不住赞叹,想不到中国运动员原来这么可爱、这么率真。
思考角度
奥运健儿展现了中国“后浪”最美的样子
长期以来,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中国人的形象一直贴着这样那样的刻板标签,对中国运动员的描述,也往往是吃苦、低调、不善言辞等。但事实上,一代代运动健儿早就用自己的风采,不断击碎着这些成见。在今年的东京赛场上,中国队派出的既有不少老将,也有大量“95后”“00后”运动员。赛场上,他们摘金夺银、为国争光、斗志昂扬;赛场下,他们表达生动、个性鲜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让世人直观地看到了中国“后浪”最美的样子。
男子200米混合泳夺冠后,27岁的汪顺走向了35岁的匈牙利老将切赫,向对方鞠躬致意;“中国力量”吕小军力拔山兮,国外粉丝纷纷“发来贺电”,原来他早已成为外国视频网站上的健身“大神”;低调出征的中国游泳队连创佳绩,面对美国媒体提出的是否使用兴奋剂的质疑,斩获两金的张雨霏淡定回应“中国选手是全世界接受尿检最多的”……直面对手也尊重前辈,坚信实力并争取胜利,乐于分享情感也善于展现自我,敢于直面外媒镜头更勇于回击外界抹黑,年青一代展现出的精神面貌,映照着今日中国人的自信阳光,诠释着个人实现与国家荣誉的高度统一,让在大屏小屏前密切观战的国人为之点赞。
这些奥运健儿,将他们的青春留给了日复一日枯燥单调的训练场,而将精彩潇洒的身影留给了赛场和身后的世界。他们用健硕的肌肉、鲜明的个性、热烈的笑容、昂扬的眼神,真实可信地直接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的美丽自信,展现了中国人敢于拼搏又宽容谦和的形象,展现了中国的势不可挡,展现了大国风范。
奥运热搜之变折射了怎样的国民心态?
“花式比心”“杨倩的珍珠美甲”“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大”“国乒的祖传舞蹈动作”……东京奥运会期间热搜榜“唱主角”的奥运话题,不只是金牌花落谁家,更有赛场内外鲜活的故事、生动的金句、有趣的场景,还有网友对运动员的暖心鼓励等。
奥运热搜之变,折射出中国人正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享受奥林匹克盛宴。
思考角度
国民心态更加淡定从容
金牌已不再是公众关心的唯一重点。射击运动员杨倩摘得首金后,吸引公众热议的话题之一,是杨倩的珍珠美甲以及佩戴的小黄鸭发卡;乒乓球赛场上,孙颖莎以4∶0击败日本选手伊藤美诚之后,网友们把“孙颖莎Q弹的脸”送上了熱搜;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不少网友热议的是“苏炳添每晚十点准时关手机睡觉”……运动员们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灵动,不再只是金牌榜上的一个个数字或名字,而是作为更加立体、真实而独特的个体被记忆。
对待部分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失利与遗憾,公众第一时间送上鼓励。乒乓球混双丢金,网友留言“无论结果如何你们都是中国骄傲”登上热搜;女排止步小组赛,冲上热搜的话题是“从头再来,我们等你们”。更多元的热搜背后,是国民更从容、淡定的心态。毕竟,奥运会不只是夺金摘银,更有勇于突破、超越自我的精神。金牌数量有限,“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努力无限。每一位追梦人,都配得上掌声。人类命运与共,我们需要更团结,需要让体育回归体育、热爱回归热爱,用宽广的格局,去拥抱奥运、享受奥运,让奥林匹克精神成为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