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楼天韵
我爱吃炒米,从小到大一直都爱。
我喜欢炒米那种圆滚滚的光滑质感,以及一大袋黄澄澄的炒米放在面前时,那扑鼻的香气和心里巨大的满足。
当然,我最爱的,还是炒米入口时那淡淡的香甜的滋味。
装炒米的袋子通常是极薄的一层塑料,于是便有挡不住的香气源源不断地向外流淌。我总是耐不住性子,一打开袋子上的活扣,就粗暴地扯出一个大洞,盛起一手掌黄澄澄的炒米送入口中。
炒米刚刚入口的一瞬,是最幸福的时候。炒米在口中输送着携有余温的香气,同时在齿尖慢慢化开,散发出一种甜津津却又毫不发腻的滋味,甚至过了很久,唇齿间还会残留下一点炒米的香甜。
开篇即直抒胸臆,紧扣“滋味”二字道来;行文中多用短句,再配以扯口袋、吃炒米等细节描写,使炒米的色、香、味浮于纸上,也为全文营造了既温暖又灵动的氛围。
我曾经极好吃甜,直到奶奶给我买来第一袋炒米。她说,看似平平淡淡的东西,其实是最有滋味的。
其实,当年那些无锡城里卖炒米的老人,也是我始终品不厌的风景。
卖炒米的老爷爷、老奶奶通常是极好风雅的,他们常穿的白布大褂似乎从不沾染平常人家厨房里烟火的痕迹。那时,在无锡城不少的角落里,都能看见他们摇着蒲扇的身影。他们不时用方言高亢地喊出的“響了……”往往能吓退一群围在炉旁聊天的路人,等到“轰”的一声爆响后,便有许多小孩嬉笑着小跑上前,讨要一口刚刚出炉的热腾腾的炒米。
多年后,我仍会时不时想起那些年人们被炒米的炉子映得发红的脸庞。渐渐地,我意识到,奶奶曾说过的“平平淡淡的东西最有滋味”,这“滋味”不仅仅是炒米的滋味,更是这些手艺人给城市添加的一种质朴的滋味。
这部分还原了当年无锡城内卖炒米的场景。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对炒米人的穿着,炒米时的动作、语言,再到炒米出炉后路人的反应,都做了生动的描写,场面立体可感,非亲身经历、非真情实感,不能述之。
可是后来,我在城里再也没见过那些卖炒米的手艺人。他们,连同他们的炒米,一夜间被淹没在了这座城市日益高涨的灯红酒绿里。
我常去那些嘈杂的古镇溜达,偶尔也会在路边遇见一两家卖炒米的小铺。我尝试着买过他们的炒米,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炒米的滋味不再是软糯香甜的,而是硬邦邦的、冷冷的,还散发着糖精的腻味。
我更不敢面对的是小铺里那些无精打采的手艺人。他们污迹斑斑的衣裳和灰暗的眼神总在不断提醒人们,他们是被时代抛弃的人,炒米是被城市遗落下的、无人问津的“艺术”。
平平淡淡的美好,是一日比一日少了;城市的滋味,也一天一天地淡了下去。
以至于每当我出神地陷入回忆,我总能忆起那炒米的滋味,那平淡的生活的滋味和那消失在无数人生命中的这座城的陈事旧影。
结尾处作者再次彰显了自己细致的观察力——“无精打采”“ 污迹斑斑”“灰暗”等描写直击读者心灵,饱含人文关怀。作者的语言清丽自然,但文字耐人咀嚼,有启人深思之效;在行文时不做过多设计,多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但情感自有变化,极具感染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