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清代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四子书》像是窗户,《九经》像是厅堂,《十七史》像是卧室,杂史像是东西厢房,注疏像是门框,类书像是橱柜,说部像是浴室、井台,诸子百家诗文词像是书房花园。厅堂卧室可以待宾客,书房花园可以养神娱乐,各得其所,各有其乐。袁枚提倡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读书与书籍》中说,为赚取稿费的作品,无时无地不存在着,并且数量很多……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将渐次丧失。叔本华强调专读精攻,决不滥读。
某校读书节准备举办一场辩论会,辩题是:广读博览与专读精攻,对中学生来讲,哪一个更重要?假如你被邀请参加该辩论会,请代表其中一方写一篇辩论稿,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本题要求写读书节的辩论稿。读书节,含有书香中国、读书明理、传承文化等意味。辩论稿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要求旗帜鲜明地亮出己方的观点、想方设法证明己方的观点,并时时回应对方的观点,及时反驳对方的观点,甚至反驳对方可能提出的理由,在反驳中建立自己的观点,并不断强化自己的观点。
代表其中一方写辩论稿,开头要有对“对方辩友”等对象的称呼,结尾要有对自己观点的归纳和强调。整篇文章要有对象感、现场感、交流感、回应感,甚至有交锋感、冲突感。也就是说,辩论稿是论辩双方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需要有交互、有回合,而非撇开一方自言自语、自娱自乐、独自为文。
本题要求在广读博览与专读精攻两方中任选一方,就必须只选一方、强调一方,如果写“最好是广读博览与专读精攻相结合”,或“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选择”等,实际上都没有直接回应题目提出的“哪一个更重要”这一问题,不符合辩论稿的要求。
写作时,还必须留意题目中“中学生”的身份界定,即必须要考虑:跟别的群体相比,中学生有何年龄特点,中学生在阅读上有何独特之处。
此外,还需要注意题目中“哪一个更重要”中的“更”字。“更”,意味着比较,也意味着并非孰对孰错的关系,而是谁重要、谁次重要的关系。所以,在立论时,不是通过直接否认对方的观点来确立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比较双方的观点后,发现其中一方的观点“更重要”,进而建立起某一方“更重要”的观点。
在搞清楚以上要求后,接着就要坚决地站在己方立场,调动各种理由,在驳中立,或在立中驳,驳倒对方,说服评委。也就是要求在写作时要善于发现并聚焦对方观点的漏洞、软肋,而把己方的道理说圆、说通、说透。
佳作展评
万卷?万遍!
文/翁昕杰
对方辩友:
您好!
本次辩论,我方的观点是专读精攻对中学生更加重要,贵方倡导的广读博览有其合理之处,但存在相当大的弊端。
万卷书山能否读得完?
首先,中學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对语数外等学科的学习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们又有多少时间去广泛阅读呢?与其在万卷书山中苦苦攀登,倒不如另辟蹊径,悠然自得地游览几座“名山”。当阅读成了一种任务,学习充满功利意味时,即使读再多的书也不会有太大的收获。
读书破万卷收获何在?
作为中学生,我们的心智仍不是很成熟,“三观”也正处于形成阶段,因此不同的书籍势必会对我们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敢问:贵方如何界定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在短短的中学时光中,那种猪八戒吃人参果式的阅读,不仅无益于提升自己,而且可能会导致同学们的厌学情绪。
深度为何不能是广度?
在这里我想问对方辩友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追求广度呢?深度为什么就不能是另一种广度呢?真正的好书是有深度的,其意蕴绝非我们一时就能完全理解的。一部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仍享有盛名,不仅是因为其内容如同老酒一般,在时光发酵下越发醇厚,也是因为作品本身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就拿《红楼梦》来说,深入研究这部作品的“红学家”们,从中看到的是社会万象、风俗百态,而对那些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急着再去读别的书的人来说,可能对这本书留下的印象就只剩下“宝黛钗”的三角恋了。
没有深度,何来广度?
贵方认为,只有广读博览才能建立起阅读者与书籍的联系,构架起完整的知识网络,但是如果扎根不深,百年大树又从何长起?浮于表面的阅读,带来的是轻浮的根基,让阅读者无法把握书籍的主旨与内涵,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就拿今天的辩论来说,如果我对精专阅读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即使掌握了再多的资料,又如何能让贵方折服呢?
当饥寒不再威胁我们的生命,吃好比吃饱更重要;在阅读已经普及的时代,囤积阅读“粮食”的行为已不再必要。与其让“粮食”腐坏于仓中,倒不如专取所需、细细读之。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中学阶段,认真精读几本经典,足矣。最后,我方倡导大家捧起那些被我们囫囵吞下的书籍,这一次,慢慢读,细细读。
点评
本文题目设置颇有新意,且观点醒目——仅用“万卷”“万遍”两词,“万卷”扣住“广博”,“万遍”扣住“精专”,分别配上“?”和“!”这两个标点,简短、新奇、鲜明、有力。接下来在正文中连问四句:“万卷书山能否读得完?”“读书破万卷收获何在?”“深度为何不能是广度?”“没有深度,何来广度?”句句紧逼对方观点,充分展示了辩论稿的论辩特点,并且在层层追问中构建了清晰的层次。最后再用“吃饭”做比,呼吁中学生“这一次,慢慢读,细细读”。全文立场鲜明,论述集中,表达有技巧、有力度,是一篇优秀的、有典范意义的辩论稿。
名校简介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前身是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的圣功书院。学校以校友林觉民的名言“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办学宗旨,以“植基立本,成德达材”为校训,以校友邓拓的名言“坚持真理,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宁折不弯”为精神楷模,迄今已形成一套富有福州一中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在高考中一直保持优异成绩,高考文理科总平均分连年位居全省第一。
名师简介
王兆芳,现任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学科带头人指导教师,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领航计划”培训团队首批成员,著有《论证有道——应试背景下的作文策略》等书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