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唯创新者行稳致远

时间:2024-05-10

刘根生

***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这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创新始终伴随风险,这正是创新的内涵所在。”“用创新驱动高品质生活,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观察2019年全国“两会”,“创新”始终热度不减,成为代表委员口中的高频词。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创新永无止境。现实中,从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实现多项创新、填补系列国际国内空白,到故宫文创产品“爆款”频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从5G商用在即、各类终端产品层出不穷,到《流浪地球》引发观影热潮、为中国科幻电影标注“现象级”坐标,创新蕴藏着澎湃的动力,激荡着强大的力量。无论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需要葆有创新思维、砥砺创新精神,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姿态。1

在物理学中,“跃迁”一词原指量子力学体系状态发生跳跃式变化,如今已被用来形容非线性上升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正是一个不断“跃迁”的时代,要想紧跟时代节拍,就必须跑出创新加速度。抓好源头创新,推动增长由数量扩张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已成为迫切的现实要求。事实证明,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行稳致远。

创新是一场不凡的征途,须在高原之上勇攀高峰。我国高铁装备行业女总工程师梁建英说:“巨人的肩膀不好站,必须让自己成为巨人。”在科技创新的疆场,无数科研人员洒下辛勤汗水、攻克道道难关,终于登上高新技术的峰峦,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自己成为巨人”,才能在重要领域抢占制高点,成就创新链、激发新动能。有高原未必有高峰,有高峰则必有高原。坚定意志攀登高峰,矢志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姿态。

创新孕育于科创生态,仰赖于必要的“密度”。硅谷诞生于斯坦福大学周边,地方不大,但实验室、科技公司、投资机构密密麻麻;以色列人口仅约800万,却拥有近4万名科学家。创新需要“密度”,天才在孤岛上也难有作为。创新要素高密度集聚、形成“场效应”,就会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的爆发力。只有深化改革开放、营造最优环境,“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一个地方才能以创新赢得生机和希望。2

创新生于变化、死于固化,呼唤“献身精神”。钱七虎院士引领防护工程科技创新,为我国铸就固若金汤的“地下钢铁长城”,一干就是一个甲子。科学探索面临着种种不确定和风险。献身精神,可说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心中有信仰,方能不为物欲所惑、不为利害所困。3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勤劳智慧的近14亿中国人民,具有无限的创新创业创造潜能,只要充分释放出来,中国的发展就一定会有更为广阔的空间。

①作者选取了“嫦娥四号”、故宫文创、5G通信、《流浪地球》等在不同领域取得不俗成绩的创新成果,有力论证了创新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论据选材典型,论述精当。

②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让引用成为有力的理论论据,与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高度契合。用“在高原之上勇攀高峰”来对创新进行诠释,非常形象恰当。

③想要实现创新,既需要良好的科创生态,也需要科学家的献身精神,这就对国家和个人分别提出了要求,六、七兩段语言简洁却论述周全,硅谷、以色列、钱七虎的例子也具有典型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