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队“折戟”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

时间:2024-05-10

当地时间2019年2月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结果公布。在团体排位中,中国队排名第6;在个人成绩排名中,中国选手的最高成绩是第15名。6名中国选手中,4人获得银牌,1人获得铜牌。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被认为是目前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难度最高的一项赛事。在 2017年举行的第9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中国选手曾获得个人第1名和团队第3名的好成绩。对比之下,有人将今年的比赛结果描述为“数学大赛中国队全军覆没”,甚至还出现了“比赛失利和主管部门取消学科竞赛与升学优惠挂钩的政策有关”的言论。

多维解读

数学大师赛“折戟”,别归罪于治理“疯狂奥数”

从拿奖大户到无缘冠军,我国的奥数怎么了?有些人把原因归结为我国取消奥赛加分,治理“疯狂奥数”。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治理“疯狂奥数”,而在于在治理的同时没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导众多学校和家庭重视学生个性和兴趣培养。

近年来,为治理“疯狂奥数”等给学生带来的学业负担,我国明确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得将竞赛成绩和入学挂钩。到2020年之前,全部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特长生招生。同时,中高考均取消奖励性质加分,只有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仍关注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这种治理的思路是,降低竞赛的择校功能、升学功能,让奥数回归本身的价值。该思路本身没有问题,但还需要相应的配套——那就是,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中小学在办学中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推进个性化教育。与此对应,不同大学、专业也宜有不同的招生标准,引导学生发展不同的学科特长。

我国出现“全民奥数”“疯狂奥数”现象,并不是奥数自身的问题,而是评价体系的问题。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和家长对于发展学科兴趣的积极性被压缩,尤其是在義务教育阶段,取消竞赛加分后,大家又回归到核心科目的考试分数上。结果是,减负效果不明显,奥赛表现不如意。怎么办?当然不是恢复以前的政策,而是继续向前推进改革。必须在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中切实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推进所有中小学进行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这要解决的,不只是数学学科学习和数学人才培养的问题,而是所有学科学习和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问题。

应让奥数成为真正喜欢数学者的竞赛

在有些人看来,此次中国队“折戟”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犹如中国乒乓球队在国际大赛中输球一样不可接受,甚至还出现了“比赛失利和主管部门取消学科竞赛与升学优惠挂钩的政策有关”等奇谈怪论,看似在严肃反思,实则再次暴露了追逐竞赛的功利心态。

作为一项智力竞赛,参赛队员的表现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数学能力。举办这类竞赛的主要目的,大体也是通过竞赛发现在数学方面有潜力的学生,激发更多人对数学的兴趣和关注。然而动辄把“失金”归咎于政策,抑或把得到金牌当成中国人在数学方面能力的证明,实在是有些不讲道理。

从政策导向上看,取消学科竞赛与升学优惠挂钩,并不是不重视该类学科及其教育,而是要求基于中小学生教育成长规律,引导学生以兴趣激发潜力和参赛动力,避免功利地追逐竞赛成绩。事实证明,反而是太过为竞赛而学习,把发掘潜力变成了高强度备赛,把人变成了“竞赛机器”,结果产生了揠苗助长的恶果。看看一度出现的“全民奥数热”,从小升初到初升高,一些家长热衷奥数,不过是为了增加一份择校砝码,如此培养出来的“数学能力”,岂不有违竞赛设计的初衷,不恰恰是应该纠正的吗?对真正喜爱数学的孩子来说,奥数不应该是他们追逐的唯一目标。从这个角度出发,所谓的“折戟”,既不应该浇灭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也着实有利于让奥数成为真正喜欢数学者的竞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