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路上

时间:2024-05-10

李斯睿

心有山海,路在脚下。

——题记

钟情山水,丹青勾勒素胚,寥寥几笔梳妆,绘尽大好河山。所爱隔山海,山海不能平。爱着远方更多的未知,于是也就永遠在路上。

记忆中的第一次上出发去远方是四五岁时,与家人相伴去往海南三亚。年幼的我不情不愿地被带到南海观音前,却在抬头看到观音面相的瞬间难以自已。很难形容那是怎样的壮观景象,即便是站在百米以外,也只能仰视天那边的观音。铺天盖地的海风和一片金光席卷而来,于是我呆立在原地,恍惚间仿佛听见某个童子在我耳边嬉笑,以及海那边传来的阵阵笛声。山海有清音,自有丝与竹。在天边,却也在眼前。年纪尚小的我不懂佛也不懂观音,更不相信什么命运什么轮回。只是海天相接的那波澜恰好激荡进了灵魂,那袅绕的香烛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间淡若银河水,那无欲无求慈悲的南海观音面容跌入了我心,于是自那一刻起,我开始相信信仰在远方,我想我愿意永远在路上。1

有了一次次去远方的经历,我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步伐。于是我顺着史书的指引,来到了秦始皇的墓前,随后深吸一口气,踏入了这座神奇的陵墓。在见识了一排排兵马俑之后,我才知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绝非虚言,才意识到我们的祖先曾经如何在神州大地上挺起脊梁,雄踞东方;也不禁感叹,秦皇汉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果真是生命短暂,繁华有期,唯有文明永垂,山河不朽。

记不得是哪个冬日,再一次踏着暖阳走上去远方的路。一路听从驼铃声的呼唤,一步步从布达拉宫到唐古拉山顶。这一次征途,抱着氧气袋一步一停,只为了心中的神圣之光。信仰是跋山涉水之后的所见,只有无声无息却至死不渝的爱才会一路发光。布达拉宫的白墙红瓦近在眼前,隐约有歌声环绕耳畔,酥油气息萦绕,意乱神迷之际,我却退了一步。一路孤身寻光而来,风雨相阻,万里路遥。此刻,分明心中所念近在眼前,却不敢伸手去触碰。怕伤了神明,更怕伤了信仰。大抵浮生若梦,且留此处销魂,足矣。人哪,总要有一曲未完成的歌,明知唱不到结局却又难以割舍,那么下辈子也可永远在路上。2

一路走向心中的圣地,却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是凡尘几许招人恼,怨后也只笑笑,计较什么呢?不过是杯中浊酒,倒了也罢,我还有数不尽的桃花酿可以醉,我还有数不尽的星星可以赏,我还有数不尽的时光可以把玩。我依旧在路上,我可以蹲坐在溪涧旁和独角兽聊天,躺在桃树下听仙人讲故事,日暮时起身抖落一身尘土。汪国真先生说:“看海和出海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嘿,你知道的吧,我要去的是小王子的星球呀,就算是死后也没关系。路途太远了,这皮囊太沉了,总之信仰不朽了。3

此爱翻山海,山海皆可平。于是我将永远在路上。

1 作者以自己幼年时去三亚旅游的经历开篇,其中对站在南海观音前的那个稚嫩孩童及那个灵光闪现的顿悟时刻的描写,伴随着“金光”“嬉笑”“笛声”等感观细节的呈现,对读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2 信仰在远方,便常在路上。三亚、西安、拉萨……旅行之于本文作者,不仅是游历山川,更多的是赴一场场心灵的朝圣之旅。作为一名写惯了议论文的高中生,作者能用散文化的笔触、偶得式的抒情阐明自己的心志意趣,十分难得。

3 作者以灵动的文字诠释着旅行对自己的意义,每一个文字都传达着丰富的个性思想,表现着自我独特的鲜活情感,可谓言为心声,令人击节赞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