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向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侯云德颁发了奖励证书。
这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都有很深的学术造诣,王泽山被业内尊称为“火药王”,侯云德被业内尊称为“中国干扰素之父”,而他们二人的家国情怀同样让人敬佩。
王泽山:60年只做一件事?不搞科研就“犯瘾”
王泽山执着科研60余年,他不搞科研就会“犯瘾”;立志复兴中国火炸药,80多岁的他仍奋战在科研一线,一年一半时间在出差……
在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王泽山发明的“远程、低过载、等模块”发射装药技术,使我国身管武器的射程、最大发射过载、炮口动能等核心指标世界领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远射程与模块发射装药是火炮实现“高效毁伤、精确打击、快速反应、火力压制”的关键技术,这一世界性难题,彼时已到退休年龄的王泽山偏要啃下这块“硬骨头”。经过20多年的钻研,他独创了补偿装药理论和技术,我国火炮在应用该技术发明后,其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
为什么王泽山选择了冷门的火炸药专业,一干就是一辈子?1935年,王泽山出生于吉林。小时候父亲经常悄悄提醒他:“你是中国人,你的国家是中国。”“不做亡国奴,就必须有强大国防。”父亲的话让王泽山从小就暗下决心。1954年的夏天,王泽山以第一志愿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并成为班上唯一一名自愿学习火炸药的学生。
火炸药研究经常要选择极端条件去户外做试验,高温酷热、低温极寒是常有之事。但年逾八旬的王泽山每次试验都要亲临一线,就在此次获奖前一个月,王泽山还两度前往沙漠做试验。“一次他带着我们做实验,零下27摄氏度,数据采集仪器都不工作了,他却坚持了一周,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在王泽山团队成员堵平研究员看来,王泽山搞科研的劲头之大,很多年轻人都赶不上。
侯云德:“中国干扰素”之父?年近九十还在上班
SARS、甲流、寨卡、埃博拉……百姓对病毒“谈虎色变”。侯云德痛恨曾夺去长兄生命的传染病,从小立志学医,不让“猛虎”伤人。侯云德与病毒“斗”了一辈子,如今近九十岁的他还在上班。
26年前,侯云德开风气之先当“创客”——在地下室里建起中试生产线,创立了我国第一家基因工程药物公司。他还曾连任三届“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率领团队相继研制出两个国家Ⅰ类新药和6个国家Ⅱ类新药。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之先河。“干扰素α1b副作用低,不会引起高烧,我预计若干年后将在国际市场上取代国外同类产品”,侯云德认为,生物技术产业将像IT产业一样,深刻改变人类生活。
2008年,79岁的侯云徳被任命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工程师,他领导全体专家组,顶层设计了我国降低“三病两率”和应对重大突发疫情的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总体科技规划。“三病两率”指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在侯云德等众多专家、医务人员的多年努力下,我国建立起了72小时内鉴定和筛查约300种已知病原体和筛查未知病原体的检测技术体系。跟病毒“斗”了一辈子,侯云德从不懈怠,“如果让我对年轻人说点什么,就是要学点哲学。哲学是规律的规律,在更高层次指导科研。认识、实践、再认识,直到无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