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唐惠忠
【导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所谓凸显文化底蕴,就是说在作文中要把你平时积累下来的文化素养充分反映出来,借以提升所写文章的思想品位和艺术品位。
【方法导航】
一、彰显诗词底蕴
这一点指的是直接引用或化用诗词作品里的名言佳句,给读者以浓重的诗香氛围。请阅读以下文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是知识的另一片海,海里的朵朵浪花是我们深深浅浅的脚印。“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这里的人生实践是不是杨绛先生为我们阐释的“无字之书”呢?因为有生活,所以我讀懂了“古来圣贤皆寂寞”中李白的孤独;因为有生活,所以我知道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含义;因为有生活,我才不会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大笑不止。在生活这本无字之书中,我知道了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是为了更好地读书。
(选自2017年浙江卷佳作《让心灵在“有字”“无字”间徜徉》)
一段之内,盛满了陆游、李白、李清照等人脍炙人口的名句,它们如一朵朵芬芳的鲜花,灿烂了阅卷教师的眼睛。缤纷的诗句辅以比喻、排比修辞,使该文神采飞扬、意蕴深远。
二、亮出名著底蕴
这里的“名著”并不限于文学名著,也包括其他社会类、哲学类、历史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有分量的论著。亮出名著底蕴,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援引这些著作中的某种论述。如下面两段文字:
《文化苦旅》一书中有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种,其最终意义不是军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它如一条纽带,牵系着个人、历史以及未来。
……
自然,这文化的纽带不是形成于某个特定的时代,而是如一条长河,蜿蜒曲折,绵延五千年踏时空而来。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言,“解决艺术的永恒性秘密的钥匙”也许正在于,承载着古代文化的艺术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同构关系”。
(选自2007年北京卷佳作《说纽带》)
该考生论说“文化对人的影响”,其观点发端于《文化苦旅》;具体论证中,作者进一步彰显了自己的知识积淀与认识水平,特别是合理引述《美的历程》中的论断作为理论支撑,令人信服地阐明了“文化纽带牵系今人与古人”的深层原因,使全文独具一种文化的光芒。
三、展现民俗底蕴
这一点指的是将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凝练有味地表达出来,使考场作文富于民俗文化气息。比如下面这几段:
《世说新语》有云:“千里莼羹,末下盐豉。”梁实秋解说“千里”“末下”乃地名,这莼菜难烹,须末下盐豉来调节其味。而两地相去甚远,说来道去不过一个“吃”,更兼一种叫着“家乡的味道”氤氲心间。
中国人会吃举世闻名。有无辣不欢的川菜,重口劲爽的湘菜,精致可口的淮扬菜,甘甜健康的粤菜……一袭来自《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潮风靡全球,显现出中华美食迷人的魅力。
自明清时期起,经济重心南移,江浙人民因经济发展迅速,变得极为富有。人闲下来了,有钱了,于是在“吃”上颇下功夫。一碗“佛跳墙”集各色山珍海味于一身,鲍鱼、火腿、牛肉、竹笋、杏鲍菇……也怪不得起名者赐“佛跳墙”这一名讳,得此美味,恐怕连四大皆空的佛也要翻越“荤戒”的樊篱,来一尝美味了吧?
……
老北京的豆汁儿、核桃酪、核桃腰、窝窝头……这些寻常百姓家所食之物,彰显着生活的疾苦与“苦中作乐”、品尝美味的安宁幸福。东兴楼的爆炒猪肚儿、全聚德的全鸭宴、玉华台的狮子头与灌汤包……则体现了食客以“吃”为欢的真性情。
(选自2007年湖北卷佳作《千里莼羹,末下盐豉》)
本文由《世说新语》、梁实秋作品中有关美食的文字说起,有古有今,有名有形,酸甜香辣精致劲爽,东南西北皆有美味。作者十分留意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中华美食的评介,产地、特点、风俗等皆如数家珍。
【时文启思】
常想一二
陈鲁民
晋人羊祜说过:“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他这话还真不是无病呻吟,更非“为赋新词强说愁”。他立志伐吴,统一天下,建不世之功,可总是不能如意。先是碰上一个硬对手陆抗,让他无计可施;好不容易等到陆抗病死了,他正准备出兵,晋武帝又听信贾充谗言,不愿动武,错过伐吴最好时机;又过了几年,晋武帝终于想明白了,要大动干戈了,羊祜已老得走不动了,无可奈何之际,不由得他不发出这千秋遗憾。【由史实引入正题,既增加趣味性,又很有说服力。】
宋人辛弃疾也有同感:“叹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辛弃疾立志抗金,收复失地,但南宋朝廷一帮主和反战君臣,百般阻挠,处处掣肘,让他空有一腔报国志,在等待与无奈中慢慢老去,加上孩子也不争气,让他很是失望。一生坎坷,壮志难酬,他只有寄情于诗词曲赋中,发发英雄牢骚,出出豪壮怨气。好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他的牢骚怨气竟也有“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气势,无意中又成了一个“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标本。【与第一段联系起来看,一武一文,角度有别。】
扪心自问,我们多是些庸庸碌碌的平常人,没有羊祜、辛弃疾那么大的襟怀和抱负,不如意的层次也没他们那么高,但遇到的不如意事一点不比他们少,虽然都是些家长里短,庸常小事,鸡虫得失,小悲小伤,也常让我们心情郁闷,无法排遣。【实话实说,很能引发读者的同感。】
其实,细想起来,有很多不如意事都是自找的。那么,我们不妨适当放弃一些身外之物,从实际出发降低一点人生标准,减一减太盛的名利之心,不如意事自然就会减少。【点出方法之一。】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少想不如意事,多想如意的事,这是民国元老于右任的人生态度。他曾写过这样一副著名的对联“少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是“如意”。既然“不如意事,十常居八九”的大趋势基本无法改变,那何妨索性忘掉或少思那不顺心的“八九”,多想想让人高兴的“一二”。这可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鸵鸟的埋头战术,而是达观者的生活态度。【段首以“还有一个办法”过渡;段末注意区分异同,突出说理的辩证性。】
比如说吧,是楚霸王,你就应常想破釜沉舟,少思霸王别姬;关老爷呢,该常想过五关斩六将,少思走麦城;曹孟德就应常想官渡大捷,少思赤壁惨败;李后主呢,要常想“凤阁龙楼连霄汉”,少思“最是仓皇辞庙日”;孟进士呢,该常想“春风得意马蹄疾”,少思“昔日龌龊不足夸”;东坡先生,则宜常想“千里共婵娟”,少思“高处不胜寒”;清照女士,当多想“应是绿肥红瘦”,少思“凄凄惨惨戚戚”;拿破仑元帅呢,应常想奥斯特里茨战役,少思那不幸的滑铁卢。总之,要多想“金榜题名,洞房花烛”的高兴事,少思那“将军被擒,宫女失宠”的倒霉事。【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
不过【巧妙地用“不过”一转,使分析趋于全面、客观】,“少思八九,常想一二”,也要讲个辩证法,把握好一个度。“常想一二”是为了调整情绪,保持乐观,但绝不能躺在“一二”上睡大觉,自我麻醉,感觉良好,而要积极开拓“一二”的领域,挖掘新的“一二”出来。“少思八九”也不等于不思,一点不思那就成了没肝没肺的糊涂虫,而是要少思、精思加反思,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精思中悟出人生真谛,以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尽量减少“八九”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宠辱不惊,乐观豁达,拥有一个充满希望而进退自如的快乐人生。
(选自《杂文月刊》)
【品评】
“常想一二”,“少思八九”,就会拥有快乐人生。但如何把握分寸,这很重要。作者既提醒人们“常想一二”,又告诫大家讲究辩证法,可谓入情入理、语重心长。为了讲清相关道理,作者列举了不少古代名人的事例和名言佳句(如李煜的“凤阁龙楼连霄汉”“最是仓皇辞庙日”等),兼及域外的拿破仑元帅,使全文材料丰富、底蕴厚实、说理透彻,很能引领读者深思回味。
【实战演练】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1)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荷尔德林)
(2)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泰戈尔)
【学生佳作】
待踏马蹄清夜月
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唐韵琳
一直很喜欢李煜的这一句:“待踏马蹄清夜月。”无聊、枯燥甚至崎岖不平的人生旅途,因为这一句的存在,被赋予了月光般柔和清亮的朦胧诗意。
约翰·列侬说:“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時,生活已经离我们远去。”或许,正是由于我们视挫折如死敌般的态度,让我们失去了本可以用诗意来解读的许多记忆。倾盆而下的大雨,为什么不能是一次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妙机?可以于朦胧烟雨中触摸自然久违的面容,呼吸新鲜的空气。破碎的花瓶,亦具有一种因残破不全而带来的美丽,让人陶醉之余又无限惋惜……“诗意地安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诗意地解读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应当是一件充满想象力的妙不可言的事。
曾经读过一个故事: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为“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连声道歉,另一位导游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大道,请大家快乐地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故事中的“另一位导游”,一定是个看透生活本质的智者,所以才能教游人拥有一颗诗意生活的心。
与此相类似,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用毕生的爱意,塑造了木兰这个古今女子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充满诗意又不被时代所拘束。富贵时,木兰诗意地享受生活的惬意舒适;战火纷飞、烽烟连天时,木兰淡然平静地面对富贵散尽、人去楼空的不幸。迁居乡村,诗意地扮演心中的村姑,她流连于乡村美景,看尽春意盎然;她还潜心钻研美食,用朴素的食材变出一桌盛宴。她总能从生活中寻出不同的美丽,总能诗意地来适应自己的生活与角色变换。林语堂用道家精华与时代印迹所锤炼出来的木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富有哲思的、简单而又深刻的生活态度。
诗意生活如刘梦得,在陋室馨香里,焚香弹琴,流连于古籍;诗意生活如林徽因,避开车马喧嚣,只在内心修篱种菊;诗意生活如三毛,在大沙漠的孤寂小屋里,用才华与智慧构筑心中的撒哈拉传奇……
周国平说:“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么外界的一切诱惑与喧嚣于他而言便成了无关之物,关键是要有一个灵魂的核心。”或许,这个核心就是“回报以歌”的诗意吧,拥有充满诗意的灵魂,定可成为奔波身体与起伏心灵的主人,无畏任何苦难与挫折、失意与不顺。
让我们一同“待踏马蹄清夜月”,用诗意的双眼看透生活原本具有的色彩,以诗意的微笑面对苦难与挫折,使自己的生活充盈着美与灵性。
【简评】
此文充盈着“美与灵性”。作者倡导“用诗意的双眼看透生活原本具有的色彩,以诗意的微笑面对苦难与挫折”,其立意恰切,启发性很强。行文中,李煜《玉楼春》中的妙语,约翰·列侬及周国平的警句,还有两位导游的故事、名著《京华烟云》里的木兰形象等纷至沓来,再叠加“面”上的“诗意生活如刘梦得,在陋室馨香里,焚香弹琴,流连于古籍……”这组铺排,给人以信息密集、美不胜收的阅读享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