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张勇
①无论在任何一个群体中,总有人一言九鼎,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当大家为某个问题意见不统一争执不休之时,总要请他定夺。这样的人,不一定财大气粗,也不一定位高权重,但他说出的话、做出的决定,大家愿意听,信服。为何?有威信。
②人的威信是从何处来?贾平凹去秦岭看望一位老人。老人是他们那条峪里六七个村寨中最有威望的,几十年来无论哪个村寨有红白事,他都被请去做执事。即便如今年事已高,但谁家和邻居闹了矛盾、哪家兄弟分家,还是用滑竿抬了他去主持。贾平凹问他为何如此德高望重,他说:“我只是说些公道话而已。”再问他怎样才能把话说得公道,他说:“没有私心、偏见,你即便错了,也错不到哪儿去。”贾平凹认了这位老人为老师。
③《诗经·小雅》中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品德像高山一样崇高的人,自然有人敬仰;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易经》有卦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认为,大地厚实和顺,君子的品行也应如此。德是为人之本,要“善养吾浩然之气”,用高尚的品德感染人,秉德才能无私。
④德作为一种柔性的个体行为约束和社会规范,对刚性的制度约束起到了必要的补充作用。汉朝以降,内儒外法、刚柔并济的治国理念为各个朝代所遵循,反映在官员的选拔任用标准上即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上的这句论述就是对此观点的最好总结。
⑤《明史》载:“明称贤相,必首三杨。”三杨指杨荣(东杨)、杨士奇(西杨)、杨溥(南杨)。杨溥以廉谨雅操而名著于史,后人称“雅操宰相”。杨溥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均是皇帝信任的可贵人才。明《国朝献征录》载,杨溥的儿子一次千里迢迢来京探父。杨溥问:“你这次来京,沿途接触的地方官不少,到底哪个好哪个不好?”儿子说:“都很好,只有江陵令范理太差劲了。”杨溥又问:“何以见得?”儿子告诉他:“别的地方官都是酒肉招待,赠以金银,只有这个范理最坏,什么都不给,这分明是不把您老人家放在眼里嘛。不然,怎么会这样对待我?”听到这里,杨溥不但没生气,心里反倒非常赏识,他想,范理能这样驳自己的面子,公事公办,说明他没有私心,不畏权贵,是个好官。非但不怒,反而连连称赞范理。杨溥默默地记住了这个名字,不久就向皇帝推荐,将范理提升为德安府知府。范理上任以后,办了很多好事,杨溥又提拔他为贵州左布政使。朋友都劝范理应该写封感谢信给杨溥,范理说:“宰相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并非出于私谊,我有什么需要感谢的呢?”杨溥死后,范理痛哭流涕,因为他早已在心里将杨溥引为知己了。两个都不偏私的人遇到一起,能不惺惺相惜吗?
⑥有威信的人必须既有威望又有信誉,正如《辞海》“威信”条所说:“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人者,必兼具威信。”有道是:“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只有以对己之心对人,对人之心对己,方可处事理性,待人平和。
⑦“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意思是说,公产生正直明察,偏产生暗昧自私,诚实忠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可信产生神明,虚夸妄诞产生惑乱。这六种态度产生的六种不同结果,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这是士君子行为的首要准则,也是人们区分圣王和暴君的标准,更是树立威信的第一要义。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7年第8期)
阅读练习
1.请对文章的标题作简要赏析。
2.请为文章的两个画线句各写一个简要的批注。
⑴为何?有威信。 批注:
⑵两个都不偏私的人遇到一起,能不惺惺相惜吗? 批注:
3.第②段和第③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杨溥父子对范理的评价有何不同?理由分别是什么?
5.文章结尾一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周俊根 设计)
《威信从何而来》参考答案:
1.文章以问句作标题,点明议论的话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大意相同即可) 2.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⑴批注: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承接上文,引出议论的话题。⑵批注:运用反问句式,对“惺惺相惜”起强调作用。 3.第②段:举例论证(事实论证);第③段:理论论证(道理论证) 4.杨溥儿子认为范理太差劲了,因为别的地方官都是酒肉招待,赠以金银,只有范理什么都不給,认为这是不把他父亲放在眼里。杨溥对范理非常赏识,他认为范理能这样驳自己的面子,公事公办,说明他没有私心,不畏权贵,是个好官。 5.总结全文,点明树立威信的第一要义。(大意相同即可)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