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腊八是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是我国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民间在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名家一起过腊八吧!
腊八粥(节选)
沈从文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媽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腊八粥,是在腊月初八用米、豆、栗、花生等传统食材熬的一种粥。
从小孩到老人,不同年龄的人“提到腊八粥”,“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说明腊八粥深受人们喜爱。
“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其中“叹气”一词,将腊八粥拟人化,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煮粥时的咕嘟声,读者似乎还可以看到热气。
“发疯”“眼睛可急红了”,略显夸张的描写,将八儿对粥的喜欢和盼而不得的焦急展现得淋漓尽致。
“看羊还不够资格”,说明八儿年龄小。
八儿为什么想喝粥?不是因为饿,而是对粥在锅里发出的声音感到好奇,从而想尝一尝。
粥还未煮好,八儿就开始给大家分粥了,他苦等之后的急切可见一斑。
粥又在锅里“叹了声气”,这次却有“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看来粥就快要煮好了。
赏析:这段文字写的是一个小孩子对腊八粥盼望等待的情景。作者虽是在写腊八粥,但并没有直接去写腊八粥如何好吃,这一习俗如何被人们重视,而是选择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点,站在小孩子的视角,通过一个小孩子盼粥、等粥、分粥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细腻地展示了腊八粥在人们心里的地位。
奔奔老师有话说:在写节日或者某风俗习惯时,可以向名家学习,从小处入手,通过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描写来增加质感,同时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思想感情。另外,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会让人物特点更明显,文章也更生动形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