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消除百年时差,他们就是我们同龄人

时间:2024-05-10

作者:徐之 源自:人民日报评论2021年6月13日

点评:湖北省江陵县第一高级中学 徐小平

(以百年党史布景,将前浪后浪同框,亲和力、感染力立现)

当下,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火热举行。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两“地”迭唱,意义倍增)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电影《1921》作为开幕影片,展现着这一“初心之地”的红色印记,也表达着对百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点火者”的深情礼赞。(“初心之地”“点火者”,专用引号,意味隽永,使人联想到先驱者丹柯之初心如磐,化心为火,用铁的意志引领黑森林里的人们走向光明大草原。)

(本段阐述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电影《1921》作为开幕影片并概括其意义所在)

《1921》以细腻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过程。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献时求知若渴的神情,罢工抗议中愤怒的呐喊,谈及革命理想时神采飞扬的面庞……构成了当时中共一大参会人员最生动的模样。(《1921》中的“小”:求知如渴的神情、愤怒的呐喊、神采飞扬的面庞。电影语言之立体多感)宏阔的历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涌动,共同汇就一个时代的景深(“景深”这词好,巧妙写出了小大之辩、明暗之交)。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更能给予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与震撼人心的力量。(“大行”顾及“细谨”,更能动人肺腑)

(本段阐述《1921》能以小细节展现大事件)

虽说电影是艺术与现实的交汇,却足以使荧屏前的观众与历史人物产生感同身受的链接。(前用“交汇”,后用“链接”,形神兼备)百年前,正是这样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8岁的年轻人,怀抱着坚定的信仰,从五湖四海而来,肩负着救亡图存的使命,突破各方势力的阻挠,相聚在上海,让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拯救了人类;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群青年书生又成了点燃中国大地的火种;而刚刚离我们而去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追寻的信念就是成为一颗“影响世界的种子”……)他们中,有的人为革命身陷囹圄,却不改救亡图存初心;有的人冒着被抓的风险,重返被查封的印刷厂印刷杂志以启民智、聚民心;有的人投身工人运动,领导劳动人民群众奋起抗争,头破血流也不后退一步……(三句排比,三种聚焦——不忘初心的、启迪民智的、领导群众的,三人成“众”,众志成城)历史已经足够波澜壮阔,不需要复杂的表达,即便以平实的镜头语言呈现也能有强大的感染力。(平地惊雷方发聩)

(本段阐述百年前的这群年轻人如何点亮救亡图存的革命火种)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如果将这百年时光折叠,(“折叠”百年时光,比拟之妙也)与活跃在历史上的革命先烈见上一面,就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他们也只是和你我同龄的年轻人。他们以青年之热血和无畏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着,也感染和指引着一代代青年树立远大志向,继续奋斗前行。(“感染”与“指引”,摆渡今昔的万能词)今日,无数年轻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地方。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驻村干部双脚扎进泥土,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与智慧;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助力九天揽月、深海探秘梦想成真……(“乡村振兴”“科技强国”是时代的脉搏,是最需要挥洒青春汗水的主战场。)尽管我们不能一一唤出他们的名字,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心怀敬意。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勉力耕耘,汇聚成了强国富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本段阐述百年后的青年对“同龄人”精神的赓续传承)

投身革命历史洪流使人伟大,但回归生活,他们也是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有鲜活的性格和饱满的情绪。(好一个“平凡与伟大”的辩证法。)影片里,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也会因为具体问题的分歧争得面红耳赤;在回忆起高中举人的同乡面对封建强权却无法抬头做人时,何叔衡也会委屈流泪;刘仁静等年轻人初到上海,也会被繁华夜晚吸引,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面红耳赤”“委屈流泪”“充满好奇”……正是在议论文中能巧妙运用记叙文的“画龙”之法,才使议论之“点睛”能成功腾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伟大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我们也更能知道他们以平凡之小我,投身伟大之事业的不易。(人物越是有血有肉,就越是能让人感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可贵)百年岁月苦难辉煌,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改变中国命运,到挺起中国脊梁,再到书写中国奇迹,(“改变”“挺起”“书写”——正如鲁迅所说,青年人“所多的是生力”,有一股“初生牛犊般天真而新鲜的锐气”)一代代青年奋斗的身影同样打动了无数人,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本段阐述改变中国命运、书写中国奇迹的人其实都是很平凡的年轻人)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力、少年气、儿童心,都是世间的原创力)创造新的历史,是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此句堪称警策)今天,我们不用面对烽火硝烟,也鲜少会有生死抉择,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发光发热,正是创造伟大事业的第一步。(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连萤火虫也能成就夜的美丽)

(末段收束在用平凡造就不平凡的殷殷期望中)

▲总评:

在建党百年众多宏大论述中,这篇时评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它极具感染力。作者用“消除时差”“链接”“折叠”等表述,巧妙将百年前的青年与当代青年同框,用同理同情同位的方法贴着青年跑,让当代青年感同身受,在潜移默化中让青年去“勉力耕耘,汇聚成了强国富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再次,论述极富辩证性。有小大之辩,作者高度肯定电影《1921》用小细节反映大事件大历史的智慧和真诚;有伟大与平凡之辩,指出百年前的青年“以平凡之小我,投身伟大之事业的不易”,继而鞭策当代青年“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还有新旧传承之辩,百年前的青年点燃了救亡图存的“火种”,百年后的青年又成了“发光发热”的中国奇迹,成为“创造新的历史,是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的最好注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