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又到一年归家时

时间:2024-05-10

戴越

1.此心安处是吾乡

除夕的前一个晚上,我又一次回到这个距家有两个多小时车程的小城镇里。这个地方,从小大人就告诉我,叫老家。

可这里于我来说,究竟是什么呢?平心而论,我对这里并不熟悉。我不知道这里的水杯器皿应放在哪里,不知道闲置的空屋到底有什么用,我甚至不知道大年初一来家里拜年的男男女女的姓名,七大姑八大姨的名号更是一无所知。我也不会说这里的家乡话,对这里的记忆在城市的繁华里被挤得褪了色,像暗黄的老照片,只有当我又回到这里的时候才会被翻出。坐在回“家”的车上,我不禁疑惑:这里,对我来说,究竟是什么?

我与它聚少离多,可它却也被我称作“家”。它如此矛盾地存在着,在我心里筑起疑惑与期待。

或许家确实是有魔力的,一路上的问题、困惑却在看到这个不大的小院子和久违了的亲人时消失殆尽。我看到一张张朴实的脸,它们或许不美丽,可是真诚与喜悦却都藏在时光刻下的笑纹里。似乎一下就有了种温馨的感觉,它从爷爷有点抖的拐杖下走出,从大妈大伯的笑脸里绽出,从满屋的菜香里飞出,告诉我,这里,也是家。

“吱呀”,门开了。我转过身去,看到大妈搓着手有些腼腆地踱进来,笑着问我想吃什么。

“随便啦。”我有些撒娇地笑,却在大妈眼里看到欣喜与满足。是了,这就是家啊,有包容憨厚的长辈,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有相视而笑间流动的脉脉温情。这种温暖像烟像云,没有固定的形状,渺渺淡淡,看似不占空间,实则盈了整个心房,是最美不过的情怀。这种温暖带了点年味,弥散在这离别已久的故乡里,像小年的爆竹,那么热情地燃放在心里,却让这喧嚣了一年的心安宁下来。

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又是一年归家时,我想,现在的我终于体会到那种家的感觉了。

2.爆竹声中一岁除

又到一岁之末,爆竹声起,是对旧年的告别。

早上便是在这热热闹闹的爆竹声中醒来的,噼里啪啦的声响极有穿透力,似乎从院外一直炸到了屋内,惊醒了沉睡的美梦,但睁眼所见的却也入梦了。那是积攒了一年的,最为浓厚醇香的,年的味道。

小城故事多,可到了这里,一切的故事也都不用刻意去说了。从早上的一碗玉米粥起,到贴福字时黏稠的浆糊、老坛子旁的小半截锁链,都是老一辈的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片段,和在这浓浓的年味里,不经意间就倾倒出来。像过去高台上的戏子,举手投足间流出的一段香韵,伴着戏曲咿呀糅杂出动人的旋律。

“当年啊……”长辈们絮絮叨叨地说,我便搬了小凳坐在旁边,仔细地一一听来。过去的故事便也在这一讲一听中在我眼前缓缓展开,让小院的每一件东西都变得别有意味,也似有了感情,带了趣味。原来这玉米粥是当地传统的“咖啡”,不知十几年前,是否有對未来充满了希望的少年在这里喝粥谈天,一句戏称“咖啡”便博了满堂彩;贴对联时的浆糊最是洁白,盯着看看便会联想起小时候义正词严地指着它说不可以浪费粮食的无知与可爱;老坛上那半条铁链上拴过比牛更生猛的大狗老黑,我记得和它一起慢慢长大的过程,记得吃饭时它突然钻到桌底用头拱我的腿时的惊喜与惊吓,也记得某一年回来,突然就不见了它的失落和不知所措……这一切那么鲜活美好,是记忆里独属于过年的一角,有喜悦、快乐,或许还有不快、伤心,但它们都在那里,在年末的炮竹声里。

愿年年岁岁有今朝,岁岁年年人安在。

3.碧油煎出嫩黄深

当老豆腐在油中翻出金黄的色泽,新的一年便也打开金色的大门,向我们走来了。

“真香啊。”我搬了个小凳,坐在大妈身旁,贪婪地嗅着锅中的香气。大妈的手艺一如既往地好,一盘简单的老豆腐也能烧出令人沉醉的美味。“好了”,她嘟哝了一声,抄起锅铲便盛了满满一盘。坐在一边的我急忙抢过来去上菜,一路走,一路忍不住地各种偷吃。

那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味道,明明看起来那么薄的一小块,放在口中却口感醇厚得让人觉得饱含了所有的鲜与香。外皮带一点硬一点酥脆,只是那一点酥感却也极好,它精准地停在焦与嫩之间,于是便是一种别样的口感了。轻咬一口,内里莹白,只是这白也不是凝结的白了,像是小时候吃过的麦芽糖,带着久远的记忆,竟包含了几分意味。品一下,糯香满口,却少了鱼豆腐的腥气,多了芝麻稻豆的香。我无法评判这样的美味究竟是由哪一个原料缔造的,可它却真切地在那里,在每一口的享受里。

过年多要吃肉,老家的红烧肉也是一绝。可能是因为家养猪肉质特殊的缘故,每当红烧肉被放上桌,我总是“流涎三尺,只愿一吃”。以前就常听别人说红烧肉,就是要烧得发红发亮才好吃。如今这么一大盘泛着暗红色晶莹油光的红烧肉,又怎么令人不心动?

只是这些美食终究一年只能一见了,美味过后便是长久的等待。可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它们,这些隐藏在年味里的美食,总会躲在爆竹的声响里,向我快乐地招手。

4.且待来年岁又除

春节很快就在爆竹声中流逝,新的一年缤纷地开启在我们眼前。

一切都还似在眼前呢,不论是初回时的留念和些许陌生,还是每一顿饭里长辈的唠叨,偷闲游戏时的欢乐,甚至是停水时的郁闷,写作业时的不爽,都无比真切地印在脑海中、记忆里,是今年春节独有的回忆。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如是写道。确实,不论这一切如何美好,都已经过去。我想我要做的终不会是为所去者徒增伤忧,而该是对来年的展望与希冀,前方就在那里,又何苦执着地踟蹰不前呢?这么一想,似乎那离别之愁也作烟云散了,又变为对再一次回到这里的渴望了。

抚摸每一寸光阴,我要把它们印在脑子里。这个农家院落里的一切现在看来都那么的弥足珍贵。我走过檐下的回廊,对着记忆里的地方,那里有我无心蹭下的黑脚印,就算已经消失了,但那份淘气却还在那里;我蹲在老坛子前,半截锁链蜷缩在坛子里,那里也曾这样蜷缩着瘦瘦的老黑,就算老黑已经不在了,但那份乐趣却还在那里;我坐在电视机前的小凳上,那里曾有一家老小围坐着看春晚,就算电视关了,人们都要散了,但那份温馨还在那里。

“小姨!”小侄女欢快地跑过来,小脸红润,年幼无邪得像一只小鹿。都说她长得像我,性格更是和我小时一样。我搀住她,心里觉得温暖和欣然。一切都有定数,就如同曾经我在这里留下的童趣,如今看似不在,却自有他人为我接起、延续。那么过年便也是如此了吧,今年已去,来年便来,一切自有轮回,生生不息,是命运的礼物。

那么便不必再为逝去的春节忧愁了啊,且待来年岁又除,何妨期许一下来年的美好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果对年没有感触,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仅因为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更重要的是年代表着旧去与新来,代表着一个时间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前的,令我们感慨;于这个节点之后的,让我们向往。而难以忽视的一点是,我们抚今追昔的地点——家,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场所,会让我们生发更多的关于情感和生命的思索。换言之,正是在家这个地方,我们抚摸岁月的肌理,发现细细密密的,都是情感,都是生活,也都是故事。本文作者不例外,也是在家这个地方,在年这个节点,写下细密的感触。那发自于心,感触于行,行之于文的,是生活本身,如泉水般自然涌出,流进了我们心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