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认知发展论认为,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构建关键期,非常适合进行整本书阅读学习,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心理、知识储备、语言应用等要素展开理性分析,及时给予学生更多学习启示,传授整本书阅读学法。在整本书阅读导学环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整本书内容做整合处理,设计鲜明阅读目标和任务,利用多种辅助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热情,推进阅读内化训练,鼓励学生在主动听说读写思训练中成长学科能力。
一、整合:构建整本书阅读机制
整本书阅读要处理内容众多,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师要在导学设计时展开创新探索,与学生一起协商阅读策略,对阅读内容做必要的处理。整本书由更多章节组成,不是每一个情节和人物都需要重点研读,教师指导学生做取舍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取舍指导
名著篇幅都比较长,学生要全文阅读这些内容有不少操作困难,教师需要做出必要指导,让学生学会取舍。整本书章节众多,在具体取舍设计时,教师要给出具体意见,让学生做合理设计和规划。
教学七年级语文上册,这册教材中推荐《西游记》,要求学生全文阅读这部小说。学生对这部书有浓厚阅读兴趣,因为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等熟悉的人物,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故事也了如指掌,阅读研学主动性会更高。这篇章回体小说包含内容众多,如果要全文阅读,的确需要大量的时间。为此,教师建议学生重点阅读一些重要章节,对家喻户晓的故事内容做重点关注,对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人物进行重点解析。学生对此有更多认同,自然会主动响应,整本书阅读学习渐入佳境。教师要求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章节进行研读,对相关人物做鉴赏分析,学生积极回应,整本书阅读学习顺利推进。
(二)内外结合
整本书阅读不能局限在情节之中,需要有拓宽阅读意识,也要做延伸思考,唯有做到内外结合,才能对整本书形成全面认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时,往往找不到正确的路径,难以做出准确判断,阅读学习效率不高。教师对整本书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学生阅读整本书能力有客观判断,在导学环节做具体指导,无疑能够形成丰富学习动力。
学生喜欢看《西游记》故事,也愿意讲述其中的精彩片段,教师在导学环节设计学生演绎性讲述任务,要求学生用个性化语言展示故事情节,学习气氛被点燃,学生都会主动响应。这部小说章节众多,学生平时借助其他信息渠道搜集不少相关的故事素材,有些故事带有演绎性质,教师鼓励学生做个性展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做讲述,学生回馈更为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学生在故事讲述体验中成长认知能力。教师切准学生学习心理,设计故事讲述任务,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小组内讲述故事,这是比较有针对性的设计,学生对相关信息做整合处理,其学习训练效果显著。
二、设计:明确整本书阅读目标
整本书阅读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导学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主动进入到研学核心,能够顺利完成阅读目标,实现知识储备、能力成长。学生阅读整本书大多不会规划详细的阅读计划,教师要做好指導,让学生学习阅读规划,列出详细的阅读任务时间表。
(一)投放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整本书阅读设计环节,教师针对学生阅读需要做目标设计,为学生规划具体阅读任务,设计清晰操作路径,这样才能确保学生顺利进入到整本书阅读核心。学生学力基础存在一定差距,教师目标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让更多学生能够快速进入阅读环节,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学生阅读整本书时,往往没有明确的方向,仅凭兴趣而看书,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部书包含很多教材选用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时,设计了一些阅读目标。如:阅读鲁迅先生文章,先要做好背景了解,还要对鲁迅先生生平做梳理,阅读其中的散文时,要做读后感,或者是读书笔记,将阅读感受、阅读启示写出来,准备参与定期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提出阅读要求,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先了解作品诞生背景,还要对作者做详细研究,然后以读后感形式呈现阅读收获和感悟,让学生做读写训练。因为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学生都能够依照教师要求进入阅读学习环节。
(二)规划路径
整本书阅读是一项系统性学习,需要大量的时空条件的支持,教师在学程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多种制约因素,设计个性化阅读方案,为更多学生提供规划建议[1]。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有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做好对接思考,与学生打成更多共识,确保整本书阅读学习能够顺利启动。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专项讨论,对整本书阅读做全面规划。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环节后,教师要对学生阅读情况做监控,适时做出指导和规划,能够矫正其学习方向。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和人物,为学生阅读创造良好条件,学生利用零散时间展开阅读,可以大大提升阅读效率。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做学情调查,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分析,然后设计新的阅读任务和要求,让学生有明晰的学习路线。学生阅读有定期考评,其阅读进程顺利,阅读效率有保障,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积极作用。教师定期做考评分析,根据不同群体学生阅读学习实际,设计不同应对措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然进入阅读核心,在研究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能力。
三、切入:激发整本书阅读兴趣
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但整本书阅读需要更多时空条件支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这是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规划阅读目标,设定阅读任务,甚至要推出阅读时间表,还要做出阅读启动设计,利用媒体、问题、讲述等手段做导读设计。
(一)媒体展示
整本书阅读导学环节,教师利用媒体进行引导设计,无疑能够对学生感官带来一些冲击,其助学作用会更为丰富。整本书大多属于经典名著,一些影视资料更为丰富,教师借助网络搜集相关内容,能够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和探究。学生对影视素材比较敏感,教师导学设计做好对接设计,能够获得丰富学习内驱动力。教师应用媒体助学手段时,要做好信息筛选,还要抓住投放时机。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学生对小说关涉背景不是很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之中。祥子是小说主人公,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对这个人物形象特点做具体分析。学生大多有一些阅读积累,对这部小说有一定认识,教师投放视频内容时,学生能够结合视频观看来分析,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为激发学生阅读主动性,教师借助媒体图片信息做引导,要求学生重点阅读重要章节,对小说人物性格做感知和分析。学生对小说人物不是非常熟悉,自然有深入阅读的要求,教师利用媒体手段做调动,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
(二)问题导读
教师借助问题做阅读调度,学生能够积极回馈,主动进入阅读核心,在深入探究中获得学习体验。初中生思维活跃,教师设计问题要带有趣味性、探索性、开放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重点激发,让学生主动进入到阅读研学环节,在深度思考和广泛讨论中建立学习共识。教师寻找阅读切点,能够为学生做出学习规划,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到整本书阅读环节。
如问题设计,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其助学作用更为突出。如这样的问题:《骆驼祥子》围绕祥子和虎妞展开,这两个人物性格迥异,却被安排在一起生活,可谓是阴差阳错,你如何看待他们的婚姻?祥子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其成长经历坎坷,成长当然是扭曲的,结局也是悲惨的,你如何看待这个人物的成长历程?这篇小说要反映怎样的主题?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都能够展开深入思考,自然会深潜小说之中,对小说人物和情节做梳理和思考,主动进行互动研究。
四、内化:提升整本书阅读品质
整本书阅读进入鉴赏环节,教师导学手段要及时跟上,为学生传授一些鉴赏方法,组织学生做阅读讨论,都能够促进整本书阅读进程。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感知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认识,针对学生需要做学法指导,能够创造更多学习成长点。
(一)鉴赏研学
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环节后,对重要情节展开深度思考和讨论,文学鉴赏程序顺利打开,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创新思考,找到正确的鉴赏角度,适时做出方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进入到鉴赏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整本书阅读认知。鉴赏不同内容需要不同方法,学生大多方法积累不足,教师要做好对应补偿性指导,及时做学法传授,满足学生鉴赏学习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展开阅读鉴赏学习时,要利用一些实例做解读,让学生主动展开方法学习,以提升阅读品质[2]。
整本书阅读《海底两万里》,这部小说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和其同伴周游海底的故事,很显然,这是一部带有幻想的小说,其中情节自然是惊心动魄的,学生对这样的小说有更高阅读兴趣。为提升学生阅读品质,教师设计鉴赏任务:在阅读小说过程中,搜集一些好词佳句,以摘抄鉴赏的形式呈现出来,准备做阅读交流活动。学生对这样的任务很熟悉,教师列出实例,给学生传授一些方法。如:“固然他的命运是离奇古怪,但他也是崇高伟大的。”这里运用了“离奇古怪”和“崇高伟大”两个短语,形成了对比,其表现效果更为突出。
(二)组织辩论
整本书阅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在组织设计时,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设计一些互动交流任务,让学生围绕普遍关注的问题做深度交流。问题讨论、话题辩论、学法交流、网络交互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操作形式,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组织学生定期参与整本书阅读互动,这样可以为更多学生带来学习启示和帮助。教师组织学生做阅读讨论活动时,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兴趣取向,这样才能做出矯正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阅读环节。
如这样的话题:《海底两万里》是典型的幻想小说,其情节都是虚构的,读者阅读时,都知道这些故事是假的,为什么还是愿意读呢?这部小说和我们学习过的《西游记》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对这些问题都比较敏感,很快就做出回馈。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与学生展开直接交流,组织学生做问题讨论,将阅读学习推向高潮。教师设计问题做调度,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
五、输出:展示整本书阅读成果
整本书阅读学习需要一个输入、输出的过程,阅读、讨论、内化是输入,读写、展示、应用是输出,教师在导学设计时,要利用清晰的任务做载体,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输入输出环节,在主动探索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一)组织读写
阅读是输入,习作是输出,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学习时,要注意设计更多读写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基础上做内化处理,将阅读认知转化为阅读能力。读写结合是最为常见阅读训练形式,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设计讲述、讨论、演绎、创编等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启动学习思维,在创新学习实践中成长学科能力。
阅读学习法布尔的《昆虫记》,教师设计了固定训练任务,要求学生模仿这本书中的一些故事写法,自行创作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注意渗透一些科学知识。学生有阅读经历,对书中的故事有深刻印象,对教师设计任务有积极回应。为激发学生创作热情,教师组织学生定期做故事展示交流活动,推荐一批优秀的故事习作,推送到班级学科教学微信群之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阅读和评价。
(二)推出课题
整本书阅读需要模式支持,教师推出阅读研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学习行动,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小课题有明确的研究任务,而且带有互动性特征,教师组织学生做研学思考和讨论,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整本书阅读属于课外学习范畴,教师设计研究任务时,要考虑学生学习实际,让学生集散结合,展开创意思考和研究。
《昆虫记》是带有科普、童话特点的书籍,其看点更为丰富,学生当然是喜闻乐见,教师设计研学课题任务,让学生自行成立研学团队。为激发学生研学热情,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课题内容,提出研学要求,鼓励学生做深度发掘。如故事人物设计、科普内容选择、故事文体融合、语言表达特点等,都可以成为研究的课题。学生对研学活动比较有热情,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要求做任务布设,整本书阅读进入高频互动环节。小课题研究需要借助集体力量,教师要求学生做合作学习,精心选择研究方向,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学生对研究任务做具体分析,根据学习感知进行深度探索,其学习体验更为丰富。研学活动需要方法支持,教师做对应设计和传授,确保活动顺利推进。
整本书阅读属于课外学习范畴,教师不能及时跟进指导,但要做遥控指挥,对学生阅读情况做调研,针对学生阅读实际做学法指导,这样才能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阅读认知。
参考文献:
[1]刘浪.初中语文课外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探究——以名著《骆驼祥子》阅读为例[J].学苑教育,2019(19):43.
[2]陈书桂.体验互换:初中语文课外整本书导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1(Z2):65-68.
吴艳红,江苏省丰县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