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减”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提质增效

时间:2024-05-10

2021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长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意味着向学校教育要质量,向课堂教学要效益的新教育体系正式拉开帷幕。高中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申、高等教育的承启,必须顺承“双减”的理念,将提质增效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以学定教,研究出让学生全面收益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双减”真正为学生服务。

一、减少外部负荷,提高课堂教学专注度

(一)合理组织教学材料,突出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组建的双线教学单元分布在两册必修教材和三册选修教材中,覆盖了13个学习任务群,这些任务群又构建了28个学习单元与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其内容之庞杂、主题之多样,决定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必须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梳理与主次的划分,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为具象的文学形象,或是更为通俗易懂的学习资料,便于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情感、中心思想,突破学习的难点。

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学习者对认知资源的加工和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这一客观事实,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材料呈现超认知负荷的情况予以纠正,在备课阶段就将多余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化,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内容相匹配。其次,把教学内容中零散化、碎片化的呈现做有效整合,利用图片、影像等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发现内在的关联性,在教师加工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加工,使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工作更多在课堂上完成,不为其课后的学习增加负担。以《梦游天姥吟留》为例,这篇诗文被归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只安排了一个课时,但是其联系的教学任务非常多,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与本单元教学主任务联系最紧密的内容进行编排。如“诗人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描写天姥山?”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组织关键词、体会诗人的写作风格。学生在小初阶段已经经历了非常多次的关键词技能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抓住“飞渡”“湖月送”“青云梯”等关键词去理解中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逐步清晰,勾勒出了一条完整的时间线,诗人的写作手法也跃然于纸上,强化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与记忆,让教学单位时间的速率大大提升。

(二)选择合适教学方式,把握教学节奏

虽说教无定法,但是高中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还是比较固定的。如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指导法等。这是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总结而来的。而有经验的教师则会根据讲解的内容进一步细化确定需要使用的教学方式。如教材中的小说是以探究主题、分析人物和情节为主,一般会采用合作探究法;文言文的学习则多用讲授法。随着“双减”作用的发挥,教师为了提高课堂的质效,可以用多个教学方式呈现同一个教学材料,让学生始终保持向前探索的兴趣。面对学情和学能不同的学生,教师还应该把控教学的节奏,不以过慢影响整体教学内容的推进,不以过快造成学生的学习负荷增加。以《逍遥游》一课为例,教师先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确定了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后让学生自主完成文言基础知识、文意疏通等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确定哪一部分的重点(难点)需要详细讲解,哪一部分的重点(难点)需要进行调整,在赏析庄周超乎寻常的浪漫主义想象风格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学习负担控制在精准的范围内,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漫无目的、张弛无度等情况的出现,从而缓解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教师还可以追问学生《逍遥游》的学后感,以此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接下来的文言文的学习节奏提供一个基础依据。

二、优化内部负荷,凸显语文本质属性

(一)平衡内部负荷,创新教学形式

与外部负荷相对应的是内部负荷,其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能力为第一要义。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又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在一项针对学习行为的科学研究中显示,认知负荷消耗量如果比其可以承担的记忆容量少的话,则可以通过增加内在负荷量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能。可见内在认知负荷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适当优化调整,而不是通过一直降低去“迁就”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这个科学数据的指引下,教师分析语文学习材料的类型,发现教材中各个文本在信息上存在的交互性,做一些整合或是分化的工作,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途径。

《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鲁迅先生两篇经典的杂文。学生自初中开始大面积地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到高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该类作品的经验,弱化了学习材料的难度,这时教师提取两篇文章中的交互性内容,为学生提供文章创作的背景,再次强化学生认知意识中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而后找到这两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和主题意蕴,让学习者有一个循序渐进接受、处理、加工、储存信息的过程,有利于信息的加工和图式的构建。

《红楼梦》是高中整本书阅读篇目。学生对这本书籍并不陌生,但是作为阅读教学任务出现时,其必然是带着核心问题,以锻炼学生的语文技能为目的的。为此,教师让学生使用阅读手账、思维导图等各种阅读辅助方式完成目的性阅读,在此基础上提出阅读的核心问题,去规范学生可能出现的漫无目的的阅读,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信息进行链接式构建,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降低无效认知负荷,提高阅读的效率,从而使阅读与语文学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也为学生示范了新的学习方法,为学生语文学习效率提升带来了帮助。

(二)始终以人为本,激发内部动力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经验都会越来越多,认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他们承受的内在认知负荷会变得越来越小,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内容时,是要基于宏观面做出递进差别性的设计的。如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语文教学还多以讲授法为主,教師在其中发挥的引导作用会比较多,到了高中三年级,教师需要放弃逐篇教学的方法,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篇章,完成以点带面、专题学习的任务。即教师的教学设计总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逐步获得自我调节的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经典的反讽小说,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塑造的人物性格、故事展开的背景,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需要完成的自主学习的任务还是很多的。教师需要从学生搜集资料的阶段开始,就引导他们站在主人公别里科夫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思想性格的成因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思维导图等形式把自己和别里科夫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性格上的差异等列出来,以比较式阅读方法训练自己的思辨能力。学能较强的学生可以在比较完成后得到一个描述性的结论,结合文本的最后两段,详细阐述“生活中还有很多别里科夫”这一主题的真正内涵。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居于教学的中心,以己画出学习的圆心,调整学习的势能,区别个人生活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奠定学习的基础,使学生的学习更能借助文本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之持久的作用。

三、迁延相关负荷,实现语文学习质量双升

(一)传授图式方法,培养学习品质

图式是学习者在大脑中存储知识与信息的一种方式。这是一种经济便捷的方式,可以让学习者反复提取知识,再与新的知识发生作用,不断丰满个人的存储系统。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教材文本只是载体之一,培养语文能力需要多个载体、多个途径一起发挥作用。因此,教给学生图式的方法,让他们经过训练可以达成自动化构建的能力,对于其自动调节学习认知负荷,甄选出有效的信息,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统编版从初中阶段就开始重视整本书阅读能力的训练,到了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更是成为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以《红楼梦》为例,该书的阅读需要教师组织开展持续较长时间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学习任务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根据人物、情节等各个要素不断提出中心问题,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去研究探讨这些问题,从而得到相应的结论,逐步走向作者创作的意旨。例如宝黛爱情悲剧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贾府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也可以作为一个专题、金陵十二钗命运的走向也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每一个专题的背后都是学生阅读、研讨的积累,其情感的体验会越来越丰富,甚至很多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与主要人物产生共情。

这样的一个过程清晰地揭示了图式的形成过程,并让学习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强化。他们在系统训练的过程中克服了可能产生审美疲劳,及时去归纳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步骤,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的任务,并通过训练让个人的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这其实就是在从课堂教学中产出最大的收益。有经验的教师还会结合当堂的教学内容,做一些检测练习的工作,让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地抽取和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相关图式来自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图式自动化水平,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如果在整个过程中顺利地完成了相关的学习和测试,其自信心也会被有效地激活,这是提质增效最根本的动能,让学生作为一个绝对主体占据了课堂地中心位置。

(二)培养元认知能力,做出创新示范

元认知是指学习者有效控制及监视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能力。这是一个效率极高的学习策略,包括了计划、监控、评估等一系列环节。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构建元认知的绝对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各个环节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方法,使其补充、调整、修正自己的认知策略,提升语文的学习效率。

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先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围绕学习目标设计具体的学习计划。不过,学生因为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其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达成上也必然存在着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具备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有的学生只能分析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承认这种差异的前提下,针对性地制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时间,甚至是具体到每天的学习任务,逐次形成递进,可以完成前期语文学习物化基础的积累。

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如读书比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给不同语文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统编版一直倡导的语文实践活动相得益彰,也给了教材二次重组的机会。如教材中多有《诗经》中的文本选编,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整本诗经,做系统的阅读笔记,而后通过举办赛诗会让学生展示阅读的成果,提升阅读的动力。

另外,教给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方法,使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趋向于理性。这种方法的传授可以是通过课堂测验、阶段性测验等结果性评价完成,也可以是在日常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给予一些过程性评价来完成,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全域学习、全域评价”的意识,就能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修正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管,增加元认知负荷能力,促进学习效益的提升。

(三)注重课后反馈,常规仍需常抓不懈

“双减”下,作业承担的职责较之以往更加重要。在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增多之后,教师需要布置的是质量双兼的作业,有些明知道做了讲不了的练习就不要再布置了,而布置的作业必须认真做到,全批全改,确保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其次,布置作业时注意知识巩固性作业和能力培养性作业相结合,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甚至结合考试动向布置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从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一直贯穿到课后复习作业的完成。

再有,增强作业的反馈性和有效性,并且重视“补偿”教学的重要性。如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适时分层补充任务,利用下午自习课个别辅导。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落实到人,若出现不认真完成的情况,更要严格要求其事后弥补。还有,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分析原因,对学生进行学科类或是心理类的疏导等等,不能因为“双减”政策的实施而去搞语文学习的大撒把,而是要让语文教育回归原点,在井然有序的常规教学中,把校内的时间、课堂上的时间充实起来,再利用课下做及时的补足和修正工作,使常规工作与创新的教学形成一对互补互辅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效。

“减负”“提质”与“增效”是三个辩证的课题,它们互相关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承担着各自的职责,并通过自身的变化影响其他因素。在课堂教学进入到一个新的秩序中后,教师重新认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属性,合理利用学生的认知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语文学习的内容进行分割、消简、提炼,再辅以必要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習的难度,减少无关信息对心理资源的占用,提高学习的效率。而遵循着这个科学的路径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塑造,其素养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语文生活。

孙志清,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十四中学校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