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淡到极致的清丽

时间:2024-05-10

中国历史上大部分古诗都有着个性特征,虽然有的看上去平坦无其,简单易懂,但是其实际意境非凡,耐人寻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唐代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就有这种感觉,到底蕴含什么韵味和情操,是后人值得深思的。

一、写作背景

韦应物的这首代表作,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得平易闲散,但是,作者却经历不平淡的一生,韦应物出生于公元731年,死于791年,经历了唐玄宗、顺宗、代宗等诸位皇帝执政时期,在那个年代,由于社会动荡,政治局面风起云涌,是唐朝从盛世转为衰落的重要时刻。作者出生在贵胄家庭,在各种光环照耀下,15岁时,就当上了唐玄宗御前侍卫,虽然显赫,但也避免不了荒唐,经常为非作歹,与恶霸没有什么区别。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地位受到威胁,面临垮台,韦应物的生活一下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相当于从天上跌落到人间。安史之乱让他意识到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从内心深处改变了他。之后,便当了几年官,面对人民被欺凌和压迫,虽然挺身而出,但是面对权贵迫害,也身不由己,多次辞官,被迫复出,为了救民于水火中,一次次进入官场。直到唐德宗建中二年,他被任命为滁州刺史,由于经常喜欢在郊外独步,对西涧景色甚是喜欢,有一天,在滁州城西郊野,写下《滁州西涧》这首诗。

二、注释解读

《滁州西涧》这首古诗中涉及重要注释词语有以下几个,包含:滁州:其位于当今安徽省。西涧:位于滁州城西位置,俗称上马河。独怜幽草:只喜欢幽谷中的小草。“幽”代表着“芳”,“生”意为“行”,深树:代表茂密的树,深可以理解为远的意思。“春潮”泛指春天出现潮汐,“野渡”指的是荒郊野外的渡口,“横”表示随意漂浮的意思。

三、《滁州西涧》诗意诗美赏析

这首诗名为“滁州西涧”,确实写的是西涧相关景色,在滁州任刺史时,虽然写了不少与西涧有关的诗,主要包含《再游西郊渡》与《西涧种柳》等,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个地方有着特殊感情,他大概写了六百多首诗,为什么单单《滁州西涧》最受欢迎,它只是单纯描述了西涧相关风景,写得平淡无奇,也没有到达语出惊人的地步,简单的四句七绝,就得到世代传颂。作为一首写景诗,其整体内容描述了在滁州西涧进行春游赏景与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前两句通过写作者喜欢幽草轻视黄鹂,后两句体现水急舟横与春潮之急的现象,表达了无可奈何的忧伤感,整首诗以4个画面对西涧景色进行分析,流露出作者淡薄胸襟和忧伤情怀。通常情况下,西涧有着很多景色,比如瀑布、山峰等,作者为什么以西涧边幽草为切入点,虽说幽草不如那些鲜嫩翠绿的小草,而是类似于芦蒿的野生植物,其生长密密麻麻,但是自由自在,不需要专门栽培,将西涧附近生长浓密幽草,有着自然之感[1]。

诗中第一句“独怜幽草涧边生”,通过描写普通的自然景象,以西涧边生长的幽草,没有对幽草形象进行专门刻画,单用一个简单的“生”字,证明幽草存在与生长,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作者在首句,通过以“独怜”两字,体现其排他性的喜欢和钟情,刻意对“怜”进行解释,表述为喜爱与怜爱的含义。通过这句话,作者将平凡自然景象与自身实际感受进行对比,重点进行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读者注意。此外,一开始利用“独怜”引起全文,串连在整个诗中,体现了诗人最爱恰好是诗中所写景象[2]。

诗中第二句“上有黄鹂深树鸣”,作者通过描写黄鹂在深树中鸣啼,但是关于写了什么树,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只简单说了有片树林,并且有着浓密树叶,这片树林成为黄鹂居住主要场所,任其自由飞翔与鸣叫,具体怎么鸣叫,作者并没有具体说明。特别之处就是指明了鸟儿名为黄鹂,表现了深层意思。作者曾在《听莺曲》诗中写到过,流莺日日啼花间,能使万家春意闲,流莺意思就是黄鹂,可能在作者内心深处,觉得黄鹂鸣叫会带来春意闲的感觉,除此之外,鸟鸣声音可以衬托出山间清幽,作者以黄鹂鸣叫来表达西涧幽静氛围。这句不但描述了西涧岸边景色,而且与上句进行紧密联系,通过“上有”两字体现黄鹂深树鸣发生在西涧边幽草上,将西涧景色进行上下联系,从空间上表现了西涧宁静悠闲韵味。与此同时,从“鸣”字,可以看出,当时游览西涧景色是,天气晴朗。一般情况下,鸟鸣叫是发生在晴天,从侧面可以反映,作者想表达他在西涧从晴天待到夜雨。总之,诗中前两句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只是通过平易近人手法,对滁州西涧平凡景色进行描写,如果真的有什么值得咬文嚼字的,就属他第一句最爱的幽草,通过普普通通郊野风景,表达作者最爱。

诗中第三句“春潮带雨晚来急”,作者开始将笔墨转入涧水,通过描述春天潮水涨落与阵阵雨水,将涧中潮水上涨与天上雨水汇集,形成水流湍急的局面,而此时,时间已经不早了,周围昏暗,寂寥无人,雨水哗啦啦响着,打破黑夜里的寂静,使得西涧更加寂寥无人[3]。诗人在描写过程中,将“晚来”作为衬托,以昏黑夜间景色为写作背景,通过一“急”字。表达西涧边水流湍急的景象。与上文所写黄鹂深树鸣与涧边幽草丛生相似,都是通过以平凡自然景象进行描写,但却以“急”来描述涧水湍急流势,并没有用晚来涨或晚来慢进行表述,通过这种形式,使得西涧夜色,在寂静中带有凄凉与不安氛围,展现了不同趣味。元代作家杨栽曾经说过,绝句之法,多以婉曲迴环为主,句绝而意不绝,主要通过第三句为主,第四句发之,如果第三句转变较好,则第四句就像顺水推舟一样,绝句书写过程中,要将诗人表达感情与现实事物进行有效转变,如果转变不到位,就会缺少变通,让读者感到乏味,这就是绝句第三句中實现婉曲迴环的主要目的。诗人通过前两句写了西涧的静态景色,在第三句中,对笔锋进行转换,对西涧动态情况进行书写,利用春潮雨水的汹涌澎湃,让人感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通过“晚来急”与“带雨”景象,让人感受沙沙雨声、滔滔水流,营造了一种四下无人,只有雨声的空寂气氛,特别注意的是,将“急”字用在第三句句尾,不管是在语势上还是在声调上,都会让人感受到萧瑟与凄冷,体现诗人通过动来衬托静的景象。笔者认为,虽然《滁州西涧》这首诗前三句都是对西涧景色进行描写,虽然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但是在描写西涧带雨与潮水急流时,却与前两句描写出幽静景色有所不同。但是根据以往韦应物诗作来说,在《幽居》中所提及的“微雨也来过,不知春草生”等诗句来说,都是利用夜来听雨声的心情与滁州西涧前两句所蕴含意思大为契合,然而,滁州西涧第三句描写雨骤潮急,体现了另一种景象,很多学者认为,整首诗前两句与下半句无关,难免有点片面,其实,可以将其中涉及的几个画面看做诗人为写景而写景的目的,这样在理解上比较浅显,从而可以避免作者书写时流露出的复杂感情[4]。

通过“春潮带雨晚来急”作者引出第四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高度赞扬,每个人对其理解有所不同,或许部分并不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无法体会其中奥秘[5]。曾经,有人将这首诗以画为题,让画家进行作画,有的作画者画了条小船,船上有只鸟在休息,证明没有人;有的作画者画了船,有个人在船上吹笛子,这个人是舟子,由于没有人渡河,以吹笛子作为闲暇娱乐。由此可见,后者更关注闲,受到人民普遍赞许,觉得其符合主题。一旦与整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意境相结合,格外关注“无人”“闲”就失去了原本意义。这里我们可以得知诗中第四句书写的前提条件是第三句,通过湍流的潮水和连绵的夜雨,表现出“野渡无人舟自横”景象。野渡指的是荒野村中渡口,实际上比较冷落凄凉,很少有来往行人,尤其是下雨晚上,几乎没人顶着大雨出行,况且是那涧边用来野渡载客的船儿,更显得没人在意,就连舟子也不知在何处,因此,空荡小船由于涧水冲刷,摇摇晃晃在河溪中,乍一看,这种情景非常有限,实际上,在夜色昏暗中,夜雨连绵,唯有一只船儿空荡地在风吹雨打里摇晃着,横来横去,显然不是单纯表现出的闲,而是在摇曳中流漏出一丝凄冷萧瑟与无可奈何情怀。从艺术角度出发,此诗也是非常微妙的,前三句通过三幅景象,三个画面,都是表现西涧中景和全景,唯有第四句将“舟自横”这个景象做了特写,这也是各个文人关注重要原因,夜色中,无人小船横在西涧中,随着潮水起落而摇晃,这种画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郊外特别的野趣,诗人利用这个捕捉了一幅独特画面。诗人为什么偏偏喜欢描写滁州西涧的野趣呢?“舟自横”在最后一句作为点睛之笔,形象生动,面对急湍而流的潮水,势不可挡,为何小船在其中间没有被冲走,而是摇晃在水中横摆,只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有人专门将船杆竖直,固定起来,将船舷用绳子绑住,面对潮流,其仍然在水面上横着。第二种是有人在下雨前将船系在岸边,一旦受到潮流冲撞,它会靠岸摇曳,无法被冲走。总的来说,虽然有着汹涌澎湃的春潮,但是空荡小船并没有随波逐流,看着比较悠然自得,不管它怎样横摆,都是在水面上摇曳着,这句与第三句相接,通过以静写动,更深层次呈现出西涧自然风光的野趣。然而,在昏暗夜色中,空无一人的野渡,在春天潮水汹涌中,小船无人看管,孤单可怜,任其摇晃,在寂静中,无不体现出它的无奈与冷清。

《滁州西涧》这首诗,四句中相互联系却有着各自独立性。前两句通过描写涧边白天景色,后两句则写了涧边夜间之景色。诗人通过景色之间变化,表现出荒郊野外自然风光独特之处,既包含寂静,又生动有趣,宛如给读者带来了一幅水墨画。只有心胸闲淡之人,才能领悟其中野趣。准确来说,诗人韦应物在表达思想感情时,确实通过闲淡心胸看待世间事情,他的诗中经常喜欢用“自”一词,比如“万物自生听”“芳树自妍芳”“百草无情春自绿”等。在他眼里,“自”有着自然含义,世间所有事物都是根据自身發展规律进行,并没有所谓刻意追求。

综上所述,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山水诗,通过将自然风景进行形象生动描述,以自然界色彩、线条和形体相结合,呈现出客观存在的形态美,但是作者在观察事物 ,角度选择和视野展开中,是如何对自然景色进行客观理解的,这与其内心主观思想情感有很大关系,简单来说,通过山水形象对人大脑产生刺激,对情感有所启发,触动大脑细胞进行文化积淀。这首诗高明地方就在于,作者能够以闲雅淡泊笔墨,不漏痕迹流露出复杂心理状态,达到创作的最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小艳.对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思考——以《滁州西涧》和《江雪》的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60-62.

[2]盛大林.韦应物《滁州西涧》的版本纷乱及辨析[J].滁州学院学报,2020,22(06):1-9+21.

[3]曹卓希.从经验功能角度浅析《滁州西涧》及两篇译文[J].英语广场,2016(06):53-54.

[4]傅山.傅山行草韦应物《滁州西涧》中堂[J].书法,2021(04):212+211.

[5]陆黛灵.滁州西涧[J].美与时代(中),2019(09):150-1561.

傅淑琼,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紫金校区)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