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小桥流水人家”看《天净沙·秋思》之反套路

时间:2024-05-10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中原音韵》里称赞《天净沙·秋思》为“秋思之祖”,著名学者王国维更是在《人间词话》里盛赞其为元人小令的“最佳者”,这些赞誉都说明了《天净沙·秋思》在古诗词作品中的超然地位。自古以来,悲秋的古诗词何其多!单单出名的就多不胜数:唐诗中李白《子夜秋歌》说“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白居易《中秋月》说“照他几许人断肠,玉兔银蟾远不知”;宋词中范仲淹《苏幕遮》说“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无一不是秋思经典之作,为何独独《天净沙·秋思》能够后来者居上,成为秋思的代表作呢?笔者以为,这与《天净沙·秋思》一反古诗词写作套路有着莫大关系。

现代人写作经常有着各种各样的“套路”,比如标题先声夺人、凤头猪肚豹尾等都是常见的现代人写作套路,其实古诗词写作同样存在种种套路。只是由于现代人接触到的古诗词作品有限,且篇篇都是经典之作,各有擅长,绝不雷同。但是,当抛开领军人物的经典之作,翻阅更多同时代普通人的诗作,不难发现古诗词写作同样有着种种套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说“《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本文从景物和氛围两方面探讨《天净沙·秋思》的反套路写作方法。

一、秋思景物写作的套路与反套路

纵观古诗词中秋思作品,除了刘禹锡《秋词》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反悲秋常态,其它多以悲秋为主题,其中景物也大多选择暗淡之景,如落叶的树木、飒凉的秋风、长烟落日等。这些都是典型的秋天景物,无需多言,怅然之情已出。最典型的当属诗仙李白,他曾写过两首秋思诗,直接以秋思为题:

秋思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秋思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李白两首《秋思》涉及典型秋景有:落叶、枯草、凉风、冷月和白露等,是以秋景写秋色杰出代表。对比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同样有典型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但紧接其后的“小桥流水人家”却非典型的秋景。

晚唐诗人杜荀鹤《送人游吴》中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以浅近的语言绘就一副江南水乡美景,从此人们对江南的印象便定位在小桥、流水(河)和人家上。及至马致远写作之前,“小桥流水人家”代表着典型的春景。比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写过一首小令:

天净沙·春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同样以意象叠加营造意境[1],同样采用“小桥”和“流水”意象,两首小令都显得格外动人,但其中蕴含的感情却截然不同:《天净沙·秋思》以凄凉之景写悲苦心情,《天净沙·春》以暖阔之景写畅快心情。究其原因,二者通过不同的意象渲染出不同的意境,“小桥”和“流水”仅为十多个不同意象中的两个,从而被涂抹出不同的意境和情感。细细品味,可以发现《天净沙·秋思》中首句“枯藤老树昏鸦”一举奠定了全篇基调为“枯”“老”“昏”这样灰暗色调,《天净沙·春》的首句“春山暖日和风”同样奠定了“春”“暖”“和”这样明快色调。因此,基调不同的情况下,即使是相同的意象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境。

王夫之《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同样也是古人常用的写作“套路”,即以春天之暖景写悲寂心情,在对比之下更显其悲伤寂寥。譬如,苏轼《如梦令·春思》中说“莫忘小桥流水”,以“小桥流水”指代“东坡雪堂”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愈发凸显了作者当时仕途困顿的苦闷感。因此,在有意无意之间,大词人也会适当地反套路而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反观《天净沙·秋思》,以“小桥流水人家”写秋景,运用了“乐景写哀”的套路,但又不局限如此:《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与前句“枯藤老树昏鸦”是对应的,前句秋景,后句春景,交相輝映,悲者愈悲;同时,此处的“小桥流水人家”与前句无缝对接得太好,使得其写春之感模糊了许多,融入了更多秋之元素。简单来说,以秋景写秋为高手,以春景反衬秋景为高手中的高手,而将秋景与春景融为一体的则为圣手,因此《天净沙·秋思》才有了“秋思之祖”的赞誉。

二、秋思氛围写作的套路与反套路

《汉典》上对氛围的解释是“围绕或归属于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氛围”经常与气氛和意境一起作为古文的评价标准。细究起来,氛围包含气氛和意境两个方面[2]。氛围是作品局部的情感表达,意境是作者由此及彼的抒发,所有气氛的杂糅,意境的柔和形成特定的整体化气氛,即是宽泛意义上的氛围。

以秋思为主题的古诗词中,除了借助秋景抒发秋思之情,也因作者不同的感怀产生不同的引申抒发,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的中秋思念远方的亲人,但全篇氛围沉而不郁,更谈不上悲寂之感。对比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短短二十八字,却让秋天的寂寥悲伤之情溢出纸面,皆因马致远凝神写秋天之寂寥之景,最后聚集到“断肠”一处,浓缩所有情感于一点,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文学效果。

《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均为写景渲染现实中秋天的氛围,除了“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以暖写悲,其它两句“枯藤老树昏鸦”与“古道西风瘦马”均着力于渲染秋天景色氛围。同时,前三句十八字,占了这首小令的大半篇幅,却只为写秋景,这一点在古诗词秋思作品中是极为不寻常的。相比其它秋思诗词中现实秋景描写篇幅,李白的《秋风词》相对着墨较多:“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总计十六字,尚未占到全篇的一半篇幅,已经是秋思作品甚至全部古诗词中写实景篇幅较多的。可见,以大半篇幅来写作实景氛围并非常规写作古诗词的套路,只因古诗词以短小精悍见长,用太多篇幅写实景会影响其后个人情怀抒发,而且写景太多容易失之累赘。

具体分析《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写实景的氛围,不难发现其中共性为枯寂、悲恸的氛围,但又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有着清晰的层次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皆为近景,在“枯”“老”“昏”的修饰下,该部分的氛围是枯寂的,也是秋思常态;而“小桥流水人家”的氛围则是以乐景写悲,对比之下加深了枯寂的氛围。及至“古道西风瘦马”进行了视野切换,所写之境更加宏大,但“古道”进一步加深了“枯”“老”之感,使枯寂氛围更加浓厚,“西风”与“瘦马”让枯寂氛围发酵成悲切,对比空间上的阔大,大空间中凝聚成一极点的悲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悲恸的氛围。

意境通常以写景氛围为基础,结合作者个人感受形成特定的一种虚实结合的特殊氛围。王国维《人间词话》将意境分为“有我”与“无我”之境,并更推崇无我之境。古诗词作品中,伤春悲秋属于个人小情怀,难以挣脱有我之境。如上文提到的白朴《天净沙·春》,仅有景色描写,没有明显的意境提升,在境界说中不可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跟其中意境高远的氛围有着极大关系。悲秋伤离别的作品里,婉约词人柳永《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中写道“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为有我之境。《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氛围集中体现在最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弱化了作者自身情感,几乎达到无我之境。最后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况和自表,但此情此景同样适用于普罗大众,让每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故而可以认定其中氛围已脱离了作者个人,是一种普遍性的意境与氛围,从而确立了《天净沙·秋思》的文学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成满.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夜晚氛围的描写探析——以“月”意象为中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04):97-100.

[2]徐思越.徐訏小说的氛围设置研究[D].扬州大学,2018.

张寅玲,硕士研究生,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教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